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理逻辑一阶谓词演算中,作为一种逻辑词采用的量词,不是传统逻辑中的量词,更不是语言中的量词。F中的全称量词任意x的语义为“对于论域中的每一个个体”,存在量词 x的语义为“论域中至少有一个个体”。人类在求取关于不可逐一列举(有限的或无限的)个体域的作为一般性原理的真知的过程中,事实上从来也不曾在逻辑上使用过这样的量词。这样的量词对人类提出要去逐一确定不可逐一列举的个体域的每一个个体具有什么性质。这样的指令,人类是无法执行的。这样的对外延的无限要求是超乎人类的有限能力和生命的。难怪,A.Church证明了关于,的不可判定定理。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不少量词与名词、动词的特异搭配.从构成手法来看,主要是通过迁嫁改造量词的惯常搭配,或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为量词,或借入文言、方言和日语中的量词搭配.这些量词的特异搭配极具修辞色彩,增添了作品语言表达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名量词“道”和“条”都用于长条形的东西,但二词的用法实际上并不相同。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及意象分析理论对二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二词在计量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时的异同,有助于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  相似文献   

4.
《南昌水专学报》2019,(5):79-84
高安话"到"与普通话"到"相比,存在动量词的特殊用法。本文首先概述高安话中"到"的各种用法,展示"到"的多功能性;其次,针对"到"的动量词用法展开论述,将高安话中用如动量词的"到"与普通话常用动量词"遍、次"进行对比,分析高安话中"到"用作动量词时的语义特征以及与"到"组合的动词特点;最后,通过对历时语料的整理,寻找"到"动量词用法存在的历史根据,分析"到"的语法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所作为计量单位产生于战国时期,是从表示处所的所假借而来。汉魏时期,所的计量对象得到拓展,汉代时其使用范围最为广泛,到清代其计量对象范围开始逐渐缩小。在现代汉语中,所的计量对象只剩下学校和房屋,且计量房屋的部分职能也开始被栋幢等词所分担。  相似文献   

6.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江华官话“崽”字的使用分两类,一类是作实词,表示“小孩、儿子”之意;另一类是作词缀,表示小称。拿江华官话与长沙话(新派)的“崽”字作比较,无论是从使用范围看,还是从虚化程度看,江华官话都比长沙话要大要深。江华官话“崽”字的虚化既有词义引申中的联想的原因,又有语言的补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文章介绍了“被”字句非消极义的出现和发展并通过对张爱玲散文和翻译作品当中“被”字句的语义色彩分布的比较,发现“被”字句非消极义这一受到欧化影响的语法现象更多的是出现在其翻译作品当中,并用间接语言接触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石期土话的量词重叠式“量+哒+量“的构成及使用特点较有特色;句法功能上,“量+哒+量“重叠式可修饰限制名词、动词、动词性短语,从而在句中可做主语、定语、状语、补语、谓语;量词构成“量+哒+量“重叠式后产生了附加意义,附加意义随着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第3代安眠药忆梦返(Imovane)的结构和相关的药理性质,分析了主要成分佐匹克隆(Zopiclone)。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体内解剖样品中的佐匹克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初步探讨体内致死量。  相似文献   

11.
"个"从称量具体事物到称量抽象事物,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展,不同的表达功用也随之衍生。本文分析了"个"的不同表达功用,并指出,"个"的不同表达功用是在"一个"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语境下,"个"的表达功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也应理解该门语言所包含的文化韵味,否则就不能正确、得体、自如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在日语所表现出来的众多文化特征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内外有别”意识,即常提到的日语交际中应注意的“内亲外敬”原则。通过分析和探讨“内外有别”意识的形成根源、社会定义及语言表现,即“内外有别”意识对敬语使用、人称代词、授受关系等各方面的影响,指出“内外有别”意识是影响日语交际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它决定和规范了日本人的思维、心理、语言方式及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日语中对于"不"的表达,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明确使用,显得比较模糊和暧昧,由此给日本人在对外交流中带来障碍和误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与日语自身的语言结构有关,也与受到日本人的文化背景、语言心理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现代日语面临着是否应该改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双宾结构“V了 NP-N“是现代汉语中较有特色的一种话语格式.其中“V“与“-N“是动宾关系,“NP“与“-N“是双宾关系和背景与前景的关系.此结构入句,能够强化入句功能,协调句法结构,强调夸大意味.  相似文献   

15.
针对英语中以狗设喻的成语很多,而其意义又不尽相同的现象,分析比较了“dog”在中译英或英译中的成语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ている”式的分析,认为:就动作、作用的状态而言,可分为动态、静态和抽象状态三种,从时间方面讲,可分为持续、存续和恒常三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五个典型句子的分析,笔者认为:谓语过去式(~た)除表示过去或完了外,还可表示情绪。“~た”式的情绪法主要特征在于主观性,表示发话者对客观事物认识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老舍作品中特有的语言现象,从语义、语用、句法等三个层面对程度副词怪作详尽的考察和分析,以期深化人们对它的用法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缓解城市居民贫困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低保”工作的深入,也出现了不良现象,即“骗保”、“假低保”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低保制度的完善、低保对象的确定、低保者的信用度和低保者的文化技能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需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低保制度,加强低保工作力量,通过对低保者培训和学习,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就业者。  相似文献   

20.
汉语动物词语中动物意象的翻译,涉及到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探讨动物意象的3种翻译方法:保留动物意象、改换动物意象、省略动物意象。指出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原文鲜活生动的动物意象应该照直翻译。但如照直移入译文中去后会产生文化阻断,引起译文读者的误解,甚至会歪曲原意时,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或改变原文中的动物意象,或省掉原文中的动物意象,以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