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曲国胜  李志强 《勘探家》1998,3(2):27-30
本文提出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应力场判据确定构造圈闭的五种方法,即:构造高、流体势,裂缝密度,平均应力分布及应力场综合构造圈闭判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有限元平面应力分析法,对珠江口盆地的4个地震反射层(T8、T7、T5、T2)构造平面图进行区域构造应力场计算,编制成平面应力分布图。以此来分析该盆地各个时期构造应力场和盆地的构造演化,探讨油气储运的某些规律。通过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内存在垂向旋扭应力场、拉张应力场和挠折应力场三种性质不同的应力场及其相应形成的构造形变,部分油气圈闭背斜是扩容作用形成的扩容背斜。油气聚集以近生油凹陷的有利构造为主。珠江口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涠西探区新采集处理的PSDM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在地震、钻井成果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开展了地震属性、地震谱分解、地震波阻抗反演、砂体空间雕刻技术等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在探区海中三维工区识别出了非构造圈闭:流沙港组二段岩性圈闭和涠洲组四段岩性圈闭,并对识别的非构造圈闭进行了储层及含油气性分析。研究成果可为涠西探区的钻探目标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景阳  王涛  张洋  龙旭 《海洋石油》2015,35(2):50-55
巴布亚褶皱带为巴布亚弧后前陆盆地重要油气发现带,常规物探因地形起伏大、地表灰岩喀什特化以及高陡地层和断层的存在,不能有效识别构造。为解决该区构造描述方面的难题,此文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成果,综合运用地形、地表地质、锶同位素以及钻井等资料,相互补充,减小了构造认识的多解性,达到了构造建模和圈闭描述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在油气勘探和油气藏早期评价阶段,该方法对构造样式、形态和圈闭规模的研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构造变形反演对川西坳陷的变形起主导作用、对圈闭的形成有重要 影响的喜山运动和古构造应力场及其边界条件,用古构造图和岩石力学参数描述其他地质模型,对其主要储层须家河组、沙溪庙组、蓬莱镇组进行了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并应用其结果,根据库仑-摩尔破裂准则,进行了构造裂缝预测,为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部署提供了较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下储气库圈闭密封性的评价方法差异较大,尤其在圈闭断层动态密封性方面,没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在调研大量国内外储气库密封性评价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27座已建储气库的密封性评价实例,提出了一种利用应力场评价储气库圈闭断层动态密封性的方法.从地质力学角度考虑,通过分析注采过程中应力场的...  相似文献   

7.
构造应力是地壳中较为活跃的能量之一,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转变形式的研究对油气藏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断裂面擦痕等各种构造形迹,重建宣汉-达县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其构造活动规律。燕山晚期,川东构造带自SE方向的扩展影响到宣汉-达县地区,形成一系列NE向断裂和褶皱;喜马拉雅期,川东构造带逐渐趋于平静,大巴山构造自NE方向挤压,造就NW向断裂和褶皱的形成。不同方向、时期、强度的构造应力场叠加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阶段性的构造活动对研究区的叠加作用改善了储集层物性,较好地控制了圈闭的发育,将岩性油气藏调整为构造-岩性复合控制的油气藏,同时产生的构造应力和岩石中形成的裂缝分别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和通道。  相似文献   

8.
低幅度构造圈闭地震资料处理是目前处理员面对的较大难题。根据准噶尔盆地北缘I区资料处理的实践。分析了影响低幅度构造圈闭资料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指出高品质的原始地震采集资料是满足低幅度构造圈闭勘探要求的前提,常规与特殊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是处理好低幅度构造地震资料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库车和川东分别代表了西部(新、甘、青)和中部(川、渝、湘、鄂)的山地高陡复杂构造特征。对于地震勘探而言,虽两地区构造和石油地质特征有所差异,但都属于山地复杂高陡构造地震勘探类型。通过对比分析两地区的构造特征及褶皱变形机理、地震地质条件及反射特征,表明其勘探方法和经验具有相似性、可比性和互补性。对于落实构造圈闭而言,偏移处理和解释显得尤为重要:勿对地震剖面修饰性处理过强,要保真反射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充分认识山地复杂构造畸变规律,做好叠加成像和偏移归位;处理解释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地震剖面信噪比和构造可靠性;做好精细地震解释,切忌模式化解释,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圈闭形态和井位;应重视小型构造圈闭勘探,积极开展非背斜圈闭的油气藏研究;采用地震测井综合层速度量板法进行时深转换,有利于提高圈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化探-地震圈闭综合主人方法是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获取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地震处理技术精确描述地下构造圈壮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影响构造圈闭的断裂的空间分布,确定构造圈闭的可靠性,运用化探技术直接检测烃中流体属性,对勘探目标进行分类主人优选,该方法在松南油气田进行的主人实验与实践研究中,完成了对多个构造圈闭的评价优选,并经实钻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夏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中段的北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楚隆起南缘相继发现了一批以构造圈闭为主体的油气藏。因此,在巴楚隆起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上分析夏河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该区构造圈闭的演化特征,并结合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分析,初步理清了成藏条件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发现:该区构造的发育主要受断裂活动的控制,现今的构造圈闭都经过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海西晚期-中生代早期为夏河地区成藏第一关键期,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处于生烃高峰期,卡北构造和卡拉沙依构造先后达到最佳圈闭形态,成藏条件达到最佳匹配关系;随后,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停止生烃,圈闭的演化决定着古油气藏的保存程度;喜山中期为夏河地区成藏第二关键期,该期构造活动强烈,卡拉沙依构造由断背斜向断鼻形态发育而使古油气藏遭受严重破坏,卡北构造的圈闭幅度有所减小,但仍具备形成中下寒武统残存气藏的条件;随后,该区构造形态基本定型,卡北残存构造能否继续捕获阿瓦提凹陷油气决定着该构造的现今油气规模及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的最有利区带,背斜构造油气藏是该区主要的勘探类型,但未钻探的圈闭中,背斜圈闭落实程度较低,难以提供有利钻探目标。对克拉苏构造带东西构造变形差异进行分析,结合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成藏的特征,在已有的断背斜、断鼻成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揉皱(断)背斜、压力不均衡2种新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油藏日益成为油气勘探开发重要领域之一,普遍发育的裂缝不仅对油藏流体渗流系统具有控制作用,而且影响着开发措施选择。裂缝的发育演化受应力场控制。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是定量研究应力场三维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在综合分析肯基亚克盐下油田各种地质资料基础上,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对研究区应力场进行模拟计算,根据应力场模拟结果对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断层夹持区、逆断层上盘、断层转折端、鼻状构造轴部等裂缝十分发育。结合肯基亚克构造演化史、三轴应力实验结果,归纳了研究区3种裂缝分布模式,即弱变形模式、中等变形模式、强变形模式,并分析了不同模式裂缝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4.
八面河地区为一受基底控制的继承性发育的单向斜坡,是在NNE-SSW向和NW-SE向区域引张作用及NE向的右旋走滑作用叠合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具有NW-SE向和NNE向的双向伸展及右旋走滑变形的基本特点,东营运动基本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多期构造演变形成了构造、地层尖灭、岩性、古潜山等几种类型的圈闭,油气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要运移通道来自北部牛庄凹陷的Ek、Es4及AnE生油层,中央鼻状构造带及其北西地区成藏条件较好,是油气有利聚集区带,建议作为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5.
Garmsar区块是一个在挤压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新生代沉积凹陷。喜马拉雅构造运动造成地层区内褶皱隆起和断块掀斜,以及区域性地层不整合和局部削蚀不整合,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局部构造圈闭。其中的库姆组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条件,可形成自生自储的成藏组合,其内部受逆冲推覆活动的影响而产生断弯褶皱或断展褶皱,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圈闭。区块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油气运移具有沿破裂和断层向上运聚和从凹陷中心向周边运聚的趋势。破裂和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准噶尔盆地在印支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最大。印支期控制的石炭-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平行最大主应力梯度值的方向,油气运移从高值应力区向低值应力区运移,已探明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应力低值区以及应力等值线密集区的两侧。喜山期控制的侏罗系及第三系油气系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盆地南缘地区,油气总体运聚方向表现由南缘生油凹陷高值应力区指向北部低值应力区。盆地南部的呼图壁、车排子地区(独山子)、马桥和白家海等局部的构造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秘鲁乌卡亚利盆地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的子盆地之一。该盆地油气潜力巨大,勘探程度低,已发现12个油气田,可采储量约6×108t。根据大量物探、钻井和实验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乌卡亚利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并提出勘探有利区域和潜力。研究表明,乌卡亚利盆地自奥陶纪形成以来,长期沉降接受沉积。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沉积3套主要烃源岩,即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组烃源岩、二叠系Ene组烃源岩和石炭系Ambo群烃源岩,这些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处于成熟阶段,分别向盆地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运移供油;盆地内有多套储盖组合,主要储集层为白垩系Cushabatay组和Vivian组;晚二叠世以来的多次构造运动特别是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圈闭类型主要为挤压背景下形成的推覆背斜、断背斜和断块等构造圈闭,也存在大量地层和岩性隐蔽圈闭。盆地勘探前景广阔,最有利的勘探区域是盆地东南部的Urubamba次盆和构造发育的西部褶皱逆冲带。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全部是构造油气藏而且多数位于逆冲断层的上盘,对下盘圈闭的勘探很少。勘探潜力包括2个方面:一是要继续寻找构造圈闭,特别要加强对逆冲断裂下降盘的勘探力度; 二是要重视隐蔽油气圈闭勘探,特别是要加大二叠系Ene组古潜山圈闭、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组生物礁圈闭和白垩系岩性(河道砂体)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18.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负反转断层及古生界负反转结构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构造的发育及演化自动于终受控于北东-南西区域应力场的制约,同时也受北北东向郯庐大断裂的影响。负反转断层与古生界负反转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该区在双重应力场作用下,至少曾经发生过早期挤压,晚期拉张的应力场转换交替过程,因此形成了东部北北西向的局部构造带和西部北西向的“凹凸”的构造格局,现有资料证实,具有此种构造特征的领域既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亦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是油气勘探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9.
构造运动对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别什肯特坳陷及其邻区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过去对该区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与区域平衡剖面分析,结合钻井与油气藏特征,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东强西弱的分带性和盐膏岩层上下构造的分层性特征,二叠纪-三叠纪的伸展构造运动发育了基底断块和古隆起,古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运动形成了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和别什肯特前陆坳陷,挤压应力场自基萨尔山向前陆坳陷方向逐渐减弱,并具有右旋压扭特征。挤压构造运动使别什肯特坳陷和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发育了以挤压背斜、逆冲断裂背斜和断鼻为主的构造圈闭,形成的大量构造裂缝改造了碳酸盐岩储层,使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北部盖层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该区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在别什肯特坳陷与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应以寻找断背斜构造圈闭为主,被改造的古隆起区及两期断裂相交部位则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