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月25日的上海阴雨绵绵,乍暖还寒,翩然来沪的《大长今》女主角,韩国国宝级影星李英爱所带来优雅迷人的招牌式笑容,打动了无数热情的“长今迷”,令申城温暖如春。只在上海停留24小时的李英爱此行是“正官庄之夜真爱演唱会——李英爱上海慈善之旅”的主礼嘉宾,她还作为韩国“正官庄”高丽参代言人,到位于控江路华氏大药房的“正官庄”专柜做亲善访问,引来数百人围观。“氧气美女”李英爱非常感谢上海朋友对她的厚爱,“第一次来上海,没想到《大长今》结束了这么久,大家还没有忘记我,我很开心,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爱护和支持来自韩国的作品。”韩国…  相似文献   

2.
“猪头三”是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的女人最惯用的詈语,通常指不明事理,不识好歹,或不明事理,不识好歹的人。沈从文《顾问官》:“胖大头军法官瞒我,那猪头三(学上海人口气)刚才还当着我面同师长说  相似文献   

3.
程乃珊是我所尊敬的作家,她的作品也是我爱看的作品。但在我的想象中,这个梳着童花头,有点中年发福的女人,可能是比较“难弄”的。尤其是《上海画报》组织的一次晚宴,在“俏江南”酒家,和她近距离相见,后面跟着她的先生,而这位严尔纯先生又口口声声称“作家,作家,坐在家里”时,这种感觉似乎达到极点。所以尽管陆杰、罗英(均为《上海画报》摄影记者、编辑)再三敦促我们“坐在一起聊聊”,我们也再三谢绝,  相似文献   

4.
忘记从哪年起,街头开始流行麻辣烫,似乎是伴随着多少年前的电影《爱情麻辣烫》风靡了夜市,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街头巷尾到处氤氲着一股浓香、一缕温暖。上海人逐渐接受了这并非传统  相似文献   

5.
上海舒洁隐形眼镜有限公司/江苏益得利眼镜有限公司于2月22日在上海艾福敦大酒店举办了”2012新春客户联谊会”。甫一进入宴会厅,背景板上“舒洁”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标志语跃然入目,让所有到场的嘉宾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6.
“您听说过牛蒡吗?牛蒡如何保鲜?”为什么上海人爱食竹笋,而香港人却不喜欢?”“您认为如何开发老百姓喜欢的速冻食品?”——这是一场挺特殊的考试,主考官有老外,有美籍华人、还有香港来的董事总监,而被考者则是一位已过半百、清秀儒雅的女性——程尔曼,一位退了休的纺织专业高级工程师。当她不慌不忙地将考题答案一个个娓娓道来,尤其对第三个问题,她谈出了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说过她的“三恨”: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我也真有三恨,不过比张爱玲多几分俗气,全同“吃”有关,生来一个大馋人,三句不离“食”字,奈何!  相似文献   

8.
三年前,新加坡《联合早报》余云小姐等三位女编辑来上海组稿,我在新开的“翠蜓轩中国餐厅”为三位小姐接风,由于那一餐吃得很惬意,加之我那“不能男女”一番话说得很有点意思,成就了一个名牌栏目“吃相”,每周一篇,连续开了一年多。  相似文献   

9.
阳春三月,春雨绵绵。顶着淅淅沥沥的雨丝,我和《食品与生活》杂志主编吴春兄相约来到上海西部一座高雅的外销楼,采访美国鸿利国际公司董事长吴京红女士这位有传奇色彩的华人企业家。 吴女士原名“明东”,祖籍福州,出生于上海。她投身影艺界后,取艺名为“惊鸿”,由此亦可见这位当年歌、舞、影三栖明星“惊鸿一瞥”般轻盈的身姿。半个世纪前,她去台湾为国语片《阿里山风云》拍外景,待到  相似文献   

10.
未去北京前,在上海听一位曾生活于北京的亲戚说,那儿的菜爱放大蒜,很不习惯。的确,上海人做菜通常很少放大蒜,即使放了,也只是半瓣或一瓣大蒜,如做木耳菜(上海称“紫角叶”)或苋菜,这可以增香、添鲜、杀菌及降低它们的凉性。 我有机会去北京小住,上侄女家吃饭,她自小在北京长大,所做饭菜能反映北京人的口味。她亲自包饺子作为主食——我是稀客,包饺子以示隆重。对上海人来说,他们只习惯于包馄饨,很少有人去包饺子,更不  相似文献   

11.
“丽丽,来点儿薯片尝尝,口感很好的。”威威拿着一简薯片递给丽丽。“不行,我正减肥呢。”丽丽一口拒绝。“这跟减肥有什么关系啊?这点儿薯片不会影响你减肥成果的。”威威继续游说。“自从我宣布减肥后,我就再也不碰油炸食品了,包括我曾经最爱吃的小食品。”丽丽试图解释。“你太落伍了,现在的薯片都是非油炸的了,你就放心略同吧!”威威边说边把薯片塞到丽丽怀里。“非油炸?”丽丽犯糊涂了.薯片电能非油炸了?也可以放心吃了?  相似文献   

12.
“点心”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记载,唐代已有“点心”一词。当时,有一个叫郑(亻参)的人当“江淮留后”(按:“留后“为官名,后来改称“承宣使”)。一天,家人为其夫人准备了“晨馔”。因为夫人化妆还没有完成,便对她自己的弟弟说:“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另外,《幻异志·板桥三娘子》中也记道:“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做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文中的“点心”是作动词用的,并不是名词,均有先吃一点食物以充饥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七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为官一年”1947年3月我自台湾回到上海,碰见留比的一位老同学林素珊女士,她这时在上海正在主编《世界》杂志,她约我为这个杂志写一篇关于台湾的文章,于是我写了以“为官一年”为题,以台湾酿酒工业为背景的文章。其实内容都是对于台湾酿酒工业在管理上技术上提出了一些批评;这样一篇不痛不痒的文章也触怒了南京国民党当局。有一天素珊告诉我,文章不要再写了,写了的也不能继续发表,我听了非常奇怪,  相似文献   

14.
正三年前,我在《食品与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帅大厨,大厨帅》一文,记述了人高马大的帅晓剑行走江湖24年中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不但入得厨房,更是进得厅堂——这是我当时对小帅的认识。也许是有缘,小帅喜欢唤我"娘舅",见到俺家老太,会热络地尊一声:"舅妈。"2011年底,小帅随节目组和顾建平、陆亚明、朱一帆、周华赴美参加"海上盛宴",五位大厨为500位嘉宾烹制八道热菜、六道冷菜、一道汤、三道点心,而且远离上海这"后方基地",困难可想而知。这样的"厨演"不能有一点差错,  相似文献   

15.
食久必厌     
在火车上与同座者聊天,很长见识。有一次由上海去金华,与二三同座高谈阔论,其中一位女士,老家舟山。我去过舟山几次,有不少话题可谈。我问她:“你对海鲜是否失去了兴趣?”她说:“吃多了不太感兴趣,但很少吃到的还是能吸引我。”我想起一种说法:“就数舟山和丽水的人嘴最难侍候,前者尝遍海鲜,后者吃惯山珍。”此话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全面。因为舟山人难侍候的只是吃多了本地海鲜,如让他们吃闽、广海鲜,就称心了;对丽水人也一样,让他们品尝川、湘山珍,他们不一定会挑剔。这说明人都爱追新求奇,不甘心一成不变。上海的白领由于有“实力”,常吃粤…  相似文献   

16.
身为70后的唐雪华身上有着这个时代的人的明显印记,吃苦、耐劳、专注、坚毅。在中国印刷业的首届女企业家论坛上,我初次见到上海新星印刷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星)的副总经理唐雪华。她坐在嘉宾席白  相似文献   

17.
《沪城岁时衢歌》是一册以诗歌形式记叙上海风俗的著作,上海人张春华(字秋浦)写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是研究上海风俗的重要著作。其中一首咏:底事江城里巷嚣,迎神不惮路迢迢。清明谒墓中元暑,会里偏宜十月朝。(作者原注:“三元祀坛,惟十月初一,行者与观者益盛。俗于是曰谓‘十月朝’。”)作者讲的“三元”并不是中国通常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三个月圆之日的“三元”,而是指上海风俗中很重要的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十月朝(十月初一)三个节日,实际上也是上海人经常会提到的“三巡会”。据记载,元代上海人钱鹤皋是吴越王钱的后人,“…  相似文献   

18.
茅伯铭 《四川烹饪》2006,(11):12-13
上海人不太爱吃辣,当地菜也大多偏甜.而且好像做什么菜都要放点糖,就是上海菜当中的辣味调料“八宝辣酱”也偏甜。可这几年,辣味菜品在上海有上升的趋势,麻辣烫、水煮肉片、辣子鸡、麻辣小龙虾这类菜,在各餐馆都能见到。红汤、红菜,辣味冲天,吃得一些上海人口干舌燥内火生。这些辣菜“红”了一条街,富了若干店,也的确给上海菜带来了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中国科协有位同志问我:中国造纸学会是什么时间成立的?答曰:1964年5月。又问:在何地?再答:北京,科学会堂。未料及的是第三问:她是中国最早的么?我一时语塞,只好说:搞不大清楚。最近,因工作需要去北京图书馆查找资料。不意从《东方杂志》、《科学》等期刊中,看到了一条“旧闻”。解决了我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  相似文献   

20.
宁莉 《饮食科学》2014,(1):16-16
前几天,我去一家著名的养生馆考察。在养生馆对外开放的展厅里,陈列了几十种谷类、豆类等食物,一位工作人员正对着会员们讲解有关食物的营养知识:“中医认为黑色入肾,所以得了肾炎的人要多吃点黑豆。”我问讲课的工作人员:“这个说法是哪里来的?”她说她接受过培训,知道“五色入五脏,黑色补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