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效产表面活性剂菌株(Lz2~1)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4份含油土壤和水等样品中,经富集培养、摇瓶培养和排油活性测定等方法筛选出一株能以原油为碳源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菌株Lz2—1;该菌株可以将水的表面张力由72mN/m降到28mN/m,且发酵液具有较好的乳化活性;经生理生化16SrDNA及生理生化实验确定该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提取其代谢产物经薄层层析及红外色谱分析显示,主要的表面活性剂类物质为鼠李糖脂类,其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0.63047g/L。结果表明,表面活性物质是Lz2—1菌株在微生物采油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细菌、酵母和霉菌)产生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或优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刺的理化性质,本文介绍了产糖脂类微生物表面活性刺的几种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变色圈法、排油圈法从土壤和污泥等样品中分离筛选出1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菌株WB,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L9(3^4)正交实验对该菌株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葡萄糖10g/L,麸皮25g/L,酵母粉0.9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7.2,250mL摇瓶装液量为50mL,发酵时间为72h的条件下,菌株WB的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可达3.6g/L.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实验室现有菌株Y17,直接利用海水进行发酵,并利用废弃的油脂作为碳源。通过测定发酵液的表面张力、排油圈、鼠李糖脂含量,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探究产表面活性剂培养基的盐度对产表活性能的影响以及海水发酵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和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盐度梯度和发酵产量呈负相关,在发酵产量上海水发酵培养基优于近似盐度的合成培养基,利用陈家港海水进行发酵后的发酵液中鼠李糖脂产量为17.33 g/L,接近0.5%NaCl浓度下的发酵产量20.5 g/L,但成本却比合成培养基低的多。同时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海水发酵的产物是鼠李糖脂。实验证明海水发酵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本研究为进行海水发酵及其在沿海地区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长期受油污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了7株降解石油类菌株,其编号分别为菌2-1、菌7-1、菌1-2、菌5-2、菌7-2、菌油3及菌油5.经形态观察、Biolog鉴定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可鉴定菌2-1和菌7-1为粘质沙雷氏菌,菌1-2为居植物柔武氏菌,菌5-2、菌油3和菌油5都为克雷伯氏菌属,菌7-2为蜡状芽孢杆菌.其中,菌1-2、菌5-2和菌7-2能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36.10mN/m降低至20.20mN/m、20.74mN/m、21.78mN/m,表明这些菌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具有较强的乳化原油的能力,展现了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白油/甘油/十六烷基磷酸酯精氨酸/水系统,对表面活性剂液晶的相行为,结构图象及溶液油性质进行了研究,利用最佳强度的液晶制备乳状液,得到的乳状液细小而均匀,解决了乳状液的聚结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3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经鉴定菌株31#为假单胞菌属,菌株37#和47#均为芽孢杆菌属.以液体石蜡为唯一碳源液态培养所筛菌株,测定发酵液的菌体密度、pH、表面张力及细胞疏水性.结果表明,菌株31#、37#及47#在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液表面张力最低值分别为49.47、58.00和56.04 mN/...  相似文献   

8.
针对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泥”处置难题,从大庆油田含油污泥中分离出一株既产表面活性剂又能降解石油烃的菌株GJ,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GJ为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将菌株GJ应用于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试验,探讨GJ对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动力学。对菌株产物进行提取纯化、薄层层析初步判断、红外光谱分析,证实GJ菌产物为糖脂类表面活性剂。浮渣和生化污泥降解试验中,第7天时菌株GJ对石油烃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81.11%和83.21%。Logistic生长模型、Luedeking-Piret模型和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GJ菌体生长、表面活性产物合成和对石油烃的降解过程。初步推断GJ菌以石油烃为碳源,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表面活性剂,打破油水界面,增大菌株与石油烃的接触程度,促进GJ菌对石油烃的摄取、代谢并进行自我增殖。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聚合物材料。采用均相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S1-丙烯酰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酸甲酯三元共聚物,对其特性粘数、表面活性、界面活性等性能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三次采油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其优良的驱油效果受到极大关注。本实验以精细合成辛基酚作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磺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的分析表征。经过测试证明:该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界面张力(1.5×10-3 mN·m-1),良好的表面性能(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58×10-3 mol·L-1,表面张力γcmc为28.3mN·m-1)及优异的乳化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海绵(Marine sponge) 是一大类低等多细胞动物, 其体内及体表富集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本文分别从繁茂膜海绵和南海海绵中,经富集培养、血平板分离、油扩散技术和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分离到高效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H10和菌株S6X.采用16S rDNA基因分析方法和传统生理生化实验方法对这两株菌进行了菌种鉴定,最后鉴定H10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S6X为帕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lleronii).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内源微生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复合应用,一方面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剩余油的降黏乳化作用,另一方面微生物激活剂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在储层泥质中的吸附损失和无效窜流,两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HSB-12、OP-10与激活剂FP3显示出良好的配伍性,复合驱油剂FP3+HSB-12、FP3+OP-10的界面张力、乳化性及驱油效果明显好于单独驱油剂,采收率最高可增加9.67%。  相似文献   

13.
阴沟肠杆菌分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分泌表面活性剂的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E.cloacae能以葡萄糖等水溶性碳源产生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以葡萄糖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时其最佳培养基组成的质量分数分别是3%、0.1%,碳氮比为8.9,初始pH值为7.2。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有较强的增溶效果,并可强化高岭土所吸附的菲的脱附,可望促进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对表面活性剂乳化渣油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乳化石渍馏时产物渣油所需乳化剂的最佳HLB值为10.4-10.6,可行的乳化温度为70℃,用不同的乳化剂乳化渣油可以得到乳化效果不同的乳状液,其中以A1+B1和A2+B1的乳化效果最好;且得到乳化不同浓度渣油所需的最佳乳化剂浓度。  相似文献   

15.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 :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表面润湿性、表面电性。认为在用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驱油时 ,存在低界面张力机理 ,润湿反转机理和表面电性反转机理。在驱油剂浓度达到 6 0 0mg·L-1时 ,采收率可提高 5 %~ 6 %。可以推测 ,具有吸附性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有这几种驱油机理 ,并具有一定的驱油潜力。  相似文献   

16.
超低界面张力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二烷基甜菜碱和脂肪酸酰胺两种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研发了一种高活性、耐温、抗盐、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CS-6.实验结果表明:在40℃~80℃、矿化度10 000~100 000mg/L、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0.3%~0.6%的情况下,油水间的界面张力均可达10-4mN/m数量级.同时该表面活性剂体系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且抗吸附性强,驱替实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海绵(Marine sponge)是一大类低等多细胞动物,其体内及体表富集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本文分别从繁茂膜海绵和南海海绵中,经富集培养、血平板分离、油扩散技术和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分离到高效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H10和菌株S6X。采用16S rDNA基因分析方法和传统生理生化实验方法对这两株菌进行了菌种鉴定,最后鉴定H10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S6X为帕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lleronii)。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和评价大庆油田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大庆油田油层(原油、水质以及温度等)条件下,进行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鼠李糖脂与大庆原油的界面张力不能达到10^-3mN/m数量级的超低值;但与用大庆馏分油磺化合成的石油磺酸盐PSD-2复配,在表面活性剂总浓度为0.4%、NaOH为1.0%时,该体系与大庆原油的界面张力达到了10^-3mN/m数量级的超低值;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向含1.2%NaCO3的磺酸盐B-100体系中加入0.1%鼠李糖脂发酵液,不仅可使界面张力降低到10^-4mN/m数量级的超低值,还可使价格昂贵的表面活性剂B-100的静态吸附量降低30%左右。岩心驱替试验表明,驱油过程中明显形成了油墙,含水由98%降到了50%,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OOIP(原始地质储量)左右,显示了大庆油田开展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方法的良好前景,并为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廉价驱油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用于油田驱油体系的一系列应用性能:通过对热稳定性的考察,发现其初始分解温度均远高于地下油藏的温度75~90,℃;通过对界面张力的考察,发现Gemini H单剂在加入量为0.1%时,就可以使油水界面张力降到超低的10-3mN/m的数量级;而且Gemini H加入到聚丙烯酰胺溶液中不会使其黏度下降,在加入一定浓度的范围内,还会使溶液黏度略有提高,Gemini H完全可以作为驱油助剂的活性剂组分,用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从某高校2号公寓楼的洗衣房排污口内分离出了可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唯一碳源生长并且可降解SDBS的菌株MB1.在SDBS浓度为100 mg/L的培养基中经30℃培养3 d后,其SDBS降解率为78.2%.MB1菌株在SDBS浓度为500 mg/L的培养基中降解率可达52.8%.MB1菌株的SDBS最高耐受浓度为1 200 mg/L.用正交试验法确定该菌株降解SDBS的最佳降解条件为:酵母膏浓度为2.4 g/L、Fe2+浓度为0.000 5 g/L、接种量为4%、pH值为6.对MB1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定MB1菌株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