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柔软童年     
人生转折往往蕴藏着玄机。在遇上那辆古老的织布机时,金州州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柔软童年     
人生转折往往蕴藏着玄机。在遇上那辆古老的织布机时,金州州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读书     
《河南化工》2009,(5):56-56
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感谢折磨你的人 感恩帮助你的人;谋生;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我们常做梦,衣服是不是可以有翅膀?小时候,我们胡思乱想,多啦A梦会不会就藏在我的房里?小时候,我们十分好奇,当大人是个什么滋味、钱是怎么赚的?  相似文献   

5.
读书18法     
杨思卓 《发现》2010,(7):58-60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方法各不相同,皆因事、因人、因书而变。于是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来读书心得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种读书方法,与诸位书友分享。  相似文献   

6.
徐青 《江苏陶瓷》2009,42(1):45-45
艺术创作是人们精神思维的高度体现,这种思维活动源自几个方面,前人的知识经验传承;书面的阅读;自然天地万物的映照、省悟;生活环境的累积体会。总之,各种信息作用于人脑,通过归纳、总结、提练、浓缩等映现于或语言、文字,或绘画、雕塑、音乐、自然科学各范畴,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7.
世界读书日     
《粘接》2013,(4):45-45
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  相似文献   

8.
现在经济条件虽然比以往要好,但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马路两边的树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路灯,是加油站,是工地,是光秃秃的山头。这种逝去的心痛,无法不让人对过去有一种向往之情。向往的同时就是在期望,这期望或许会是一种奇迹。  相似文献   

9.
现在经济条件虽然比以往要好,但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马路两边的树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路灯,是加油站,是工地,是光秃秃的山头。这种逝去的心痛,无法不让人对过去有一种向往之情。向往的同时就是在期望,这期望或许会是一种奇迹。  相似文献   

10.
古木编译 《发现》2011,(6):44-45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段记忆,也是人生一切希望和幻想的起点。许多人都认同童年生活会对成年后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最近有研究人员称,拥有快乐童年的人可能在成年后更容易离婚。  相似文献   

11.
赵毅衡 《发现》2009,(7):57-59
大英帝国没有了,大英书国却还在。在这个全人类越来越不读书的时代,大英书国还是可以傲视世界的。每年读者可以得到的印书种类,英国读者比德国读者多1倍,比法国读者多2倍,比美国读者多几乎7倍,比中国读者多20倍  相似文献   

12.
何心 《中华手工》2013,(1):40-41
谁说优雅是成熟女人才拥有的特权,Bonpoint以一份低调的奢华,让"优雅"成为童装的传奇!作为全球最奢华童装的代表,Bonpoint备受王室、名流和明星的青睐,几乎每个小王子小公主的衣柜里都有Bonpoint棉布衣裳。摩洛哥国王每次路过巴黎,必定到Bonpoint为爱子选购礼物;比尔·盖茨平日里不修边幅,打扮儿女却一定要这个牌子。  相似文献   

13.
《发现》2009,(4):F0003-F0003
如今谁都能享受读书之乐,但在《读书的少女》完成时的18世纪文盲比率相当高,只有受教于家庭教师的上流社会的绅士名媛才可以体会到阅读的愉悦,因此,书本、家具、服装的引用也就不是简单的物品功能,它具有一种象征功能,那就是社会地位的炫耀,描绘一幅传世的画像更是如此。不过,作为18世纪法国绚烂豪华贵族文化盛期的代表画家福拉哥纳尔倒是在这里优先表达了生活的娴静,华丽暂时被知性的光晕环罩。  相似文献   

14.
覃爱玲 《发现》2009,(1):50-50
2008年7月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高达80%的被访干部认为,在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然而仍有高达46%,即约一半的干部在一年中没有接触过图书。同时,高达58%的干部在一年内没有自费购买过一本图书。  相似文献   

15.
在连云港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支部开展的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中,我阅读了《人为什么活着———全球139位大师的答案》这本书,说实话,还是不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然而,当我阅读到稻盛和夫先生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时,却有醒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稻盛和夫先生认为,人的生命包括肉体和精神(灵魂)两个方面。那么,究竟该如何活着呢?  相似文献   

16.
嘉仁读书     
《四川水泥》2013,(5):154-154
有的人读书,拿着杂志,翻翻而已,这是浏览,看看"大字"即可;有的人读书,可雅,即使是为了打发时间,也先泡上一杯茶,选一本小说、或一篇散文之类的书籍品读,遇到精彩之处,会心一笑;而有的人读书,手拿一支笔,这叫精读,是为了治学,不仅要博览广识,还要反复钻研、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后者是很辛苦的事,很可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文献   

17.
郝明义 《发现》2009,(7):54-56
从网络上看到有人在很热闹地讨论历史上3位名人的读书风格,比较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以及朱熹的“熟读精思”。  相似文献   

18.
朱又可 《发现》2013,(12):54-55
王文兴13岁开始读书,走马观花看了10本左右。18岁时他发现,“真正好东西读一两页,满意度跟读一大部书没两样。”此后50多年,他每周读书四五天,每天读2000字左右,至今阅读置没超过50本小说。其选择标准有二:文学史的名著;昨天看不懂今天能看懂的书。  相似文献   

19.
想来身为一个读书人已有些年头了,一向以阅读为乐,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困惑、体验和教训,总结经验完全是个体的事情,但是我估计可能会产生一些共鸣,提供一点参考,故而整理出  相似文献   

20.
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生读书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生只读通俗小说和休闲畅销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生除了期末前翻翻课本,平日里对专业类书籍绝缘?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