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田在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采后,会进入高含水期。这一时期,油层内的油、水、气交错渗流,剩余油分布复杂,开发难度加大,同时还存在严重的无效循环注水。本文主要概述了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几种主要挖潜技术,同时分析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稠油吞吐中后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锦45块中剩余油分布比较复杂的锦99块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并调整好挖潜技术,把握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张静  刘玉娟  瞿朝朝  张倩萍  李宛珊 《当代化工》2021,50(10):2338-2343
为明确不同夹层条件下厚层油藏早期注聚开发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寻找挖潜方向,基于相似准则开展不同夹层条件下厚层油藏早期注聚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剩余油富集在生产井端顶部、夹层下部.夹层越长,上部剩余油富集程度越低、范围越小,下部剩余油富集程度越高、范围越大.隔夹层规模越大,采收率越高,但注水井钻遇隔夹层降低采收率2%,生产井钻遇隔夹层提高采收率2%.注水井隔夹层降低纵向波及系数,隔夹层越长,上部波及程度越大,下部波及程度越小.存在隔夹层驱油效率好于无隔夹层,隔夹层越长,其上部驱油效率越高,其下部驱油效率越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渤海L油田调整挖潜试验中,部署水平井产油量达到85 m3·d-1.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油田平均含水己达80%以上,但仅采出可采储量的2/3左右,因此高含水期开发将是我国重要的油田开发阶段。首先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调研,其次以某稠油区块高含水期天然水驱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机理模型。该油田为正韵律,设计井网为反九点法井网,其中提液方式取两个水平,其余因素各取三个水平。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最后,结合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油田特高含水期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倾角齐40块(10°)油藏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在以蒸驱动采油的试验油田中,因为现在普遍认为蒸汽驱已经到达了采油后期,采出油都在逐年减少,采油的花费越来高,含水率逐年走高,汽油比也越来越低,所以如何提高蒸汽驱油藏的采收率变得非常重要。以高倾角的齐40块南部的4个井组为列,通过使用Petrel和STARS软件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幵迚行了模型的数值分析,对高倾角的齐40块油藏迚行了产油动态分析和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得出的结果为齐40块高倾角油藏蒸汽驱后期如何改善采油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藏进入高含水的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油藏的稳产和调整挖潜难度也越来越大。卫城油田卫2块是一个特殊的气顶边水油藏,目前该区块综合含水93.27%,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9.77%,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13.93%,已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稳产难度增大。针对卫2块较特殊的地质特点和目前高含水期的开发现状,对卫2块进行剩余油分布认识研究,确定油藏调整挖潜方向,使保持区块开发稳定。  相似文献   

7.
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通过对中原油田若干特高含水油藏的开发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介绍了高含水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点 ,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用到的诸如周期注水、改变液流方向、降压开采、单井吞吐等各项配套开发技术 ,从而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欧利坨子油田欧31块沙三段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利坨子油田欧31块沙河街组为河流相沉积体系,储层纵横向上变化快,砂体几何形态明显受辫状沟槽、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控制。目前油田面临难题是: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开采不均衡;井况差,井网完善程度低;地层能量低,压降大;剩余油潜力较大,但其分布有待进一步认识。为了进一步寻找开发剩余油富集区,需要对沙河街组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对油藏动态进行分析,并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工作,用以分析现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油藏数值模拟手段,选取二元复合驱典型区块,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开展了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纯水驱模拟,定义受效剩余油概念,进行了宏观受效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0.
喻莲  汪伟光  何军 《山西化工》2021,41(4):44-46,57
低幅潮坪相薄层砂岩油藏国内比较罕见,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较少.以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主力油田H&N和W为例,精细刻画了低幅微构造、薄砂体及内部隔夹层、精细表征中高渗薄层长期超强注水物性突变、优势通道、注采流场对应关系,对油藏剩余油进行了精细描述和表征,形成了7种剩余油富集类型,并根据各类剩余油的形...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克拉玛依五3中区克下组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田高含水,水驱动用程度低等特点,以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了层内,层间,平面及空间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复杂多样,总体表现出较差的岩石和流体相互作用;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和井网系统的控制,在空间上主要存在4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对于指导该区块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沙二下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长期的注水开发后,以河道砂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以河道侧翼的前缘砂、远砂相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相对较低、低含水低能。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确定了河道侧翼沉积相变差部位是剩余油的富集区,为相变复杂油藏后期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W22块为一非均质性较强的复杂断块油藏,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经过二十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论文从剩余油分布的地质控制因素入手,认为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受断层、微构造和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河道砂体发育的正韵律水淹层上部,河道间湾及河口坝反韵律油层下部,开采程度较低的前三角洲亚相带的差油层。地质控制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高含水区块油藏精细地质研究,油藏精细数值模拟,量化描述剩余油分布,为高含水期开发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驱进入工业化推广后,某区块一类油层聚驱阶段开发效果南部区块较北部区块差,本文通过对取心井资料、新钻井水淹解释资料、单井含水饱和度解释资料及水驱数值模拟等资料综合分析,重新认识该区水驱阶段采出程度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对后期开发的指导,为类似区块聚驱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高含水区块油藏精细地质研究,油藏精细数值模拟,量化描述剩余油分布,为高含水期开发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就剩余油分布的评价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把这些因素有效地统一起来,对研究区目的层段主力油层剩余油分布做一个客观的、综合性的评价是确定剩余汹分布的关键。本次评价考虑影响临13断块沙二下段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因素,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新庄油田为断块、断鼻稠油油藏,目前油层动用不均,热采稳产难道大。本次研究充分利用泌浅57区的精细储层地质模型,结合油藏参数和生产数据,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该区域剩余油分布规律。选取地质储量、全区产油量和产水量、单井产液量产水量进行生产历史拟合,得到了储量拟合结果、全区产油量产水量、单井产油量产水量拟合曲线和H3III油组各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分析表明平面上井点蒸汽波及范围内含油饱和度低,远井地带油层动用差或基本未动用,为剩余油富集区。纵向上,隔层上部、相对低渗层和不连通层富集较多残余油,形成高剩余油富集带。并总结出稠油蒸汽吞吐中的的相分异和蒸汽超覆作用、层内夹层、单井常规蒸汽吞吐加热半径是剩余油存在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得到了研究区H3III油组主力小层剩余油分布情况,为后续优化开采方式和调整注采参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葡I1-4油层聚驱后加密井网开展三元复合驱油现场试验,结合33口井新钻井测井、4口井壁取芯井、邻近井区密闭取芯井解释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聚驱动态开发效果及新投产井动态,对聚驱后葡I1-4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取得以下认识:聚驱后剩余油少且分布零散;平面剩余油分布在注采分流线附近;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在薄差层、厚油层顶部及夹层发育变差部位。提出建议,聚驱后开展三元复合驱前应将剖面调整作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分析了极复杂断块文明寨油田卫7、明16块的构造及剩余油的分布、搞清了油田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设计了挖潜方案并进行了经济评价,方案实施后,将大大改善卫7、明16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