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公共空间是城市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社会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问题不仅体现着城市新区的城市面貌,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本文从公共空间的美学特征出发,指出城市新区公共空间在形态、环境、意象等方面和谐统一的营建原则与策略,从而提升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满足人们对城市美、生活美、社会美、文化美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2.
人居是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落及其环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载体。城镇化是人居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我国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城乡人居建设面临复杂的资源环境局面。针对人居建设综合协同的特点,人居科学提出融贯综合的技术路线,发展了组织科学共同体、形成整体合力的人居研究科学方法,以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统筹解决有限资源和人居建设之间的矛盾。北京2049是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北京城市发展前景的多学科研究。北京2049运用了人居科学方法,探讨了2049年北京区域空间秩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公共设施角度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体现,它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多的受到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本文以城市内部人居环境为研究尺度,从人的行为特点和需求出发,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等公共设施因子作为评价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因素,在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分为基本生活圈和城市生活圈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以南京市为例,定量评价城市内部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满足情况,发现城市内部人居环境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分异的特点,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满足情况有所差异,并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
从失配的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将生态学的健康距离模型引入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为人居环境科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意义。以中国十大城市群的10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健康距离模型以及ArcGIS软件对2013—2017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是失配程度的上升并非等比例增长;城市群人居环境失配度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更应注重人居环境的优化;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我国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相比起社会经济环境,更应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提高。为缩小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度应加大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群合作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试论古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结构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声  刘临安 《建筑师》2009,(5):116-118
本文选取晋陕地区黄河沿岸的古代城市为案例,分析了古代城市的功能类型和用地特征,论述了古代城市具有的人文结构和文化意义,提出了古代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由礼格空间为主导、以神格空间和人格空间为辅弼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色。从本质上来讲,中国古代城市是一种蕴含着高度文化意义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
任君 《城市住宅》2015,(9):63-65
<正>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生存环境,使当前我国传统聚居形态及城市文化的发展面临着现代性的断裂。文化的传承、培育、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息息相关,必须重视对人居环境的文化关注。0引言早在1958年,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并认为人居环境的本质就是人类的聚居。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良镛先生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的背景下,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 的热点。如何准确测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合 理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是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关 键课题。论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 一步优化数据来源,采用2019年徐州市的房产 网站和高德地图开放平台数据,构建以居住与 环境、交通与通信、教育与文化、生活与休闲、 医疗与健康为准则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并对徐州市主城区进行综合评价。研 究发现:徐州市主城区人居环境呈中间高、四周 低的空间格局,形成明显的高质量与低质量集聚 区;高质量集聚区包括老城中心、新城中心、铜 山副中心、云龙副中心、响山社区;低质量集聚 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可分为老旧小区、安置 房小区、工业区配套小区、新开发居住区四种类型;高质量集聚区仍存在居住与环境质量低的短板,是规划提升的主要方向;低质量集聚区的规 划提升路径主要包括完善休闲、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公共与生活服务设施。论文创新评价了 徐州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促进人居环境评价精细化发展,丰富了中国现有城市对人居环境质 量的评估维度和评判方式,能够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一定理论引导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邢忠  黄光宇  靳桥 《城市规划》2004,28(12):89-93
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目之一是控制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特别是环境影响.将此目的折射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应通过用地组织与控制,将城市住区、交通、及公共服务过程与环境融为一体,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负荷.换言之,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将"色块"背后单一的功能环节组装成有机系统,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实现经济环节与生态保护建设、地域环境特色塑造等社会文化环节的整合,进而促进形成良好环境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的觉醒——走向友好型的中国城市人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人韦  鞠辉  张云彬  戴洪 《规划师》2009,25(1):75-79
城市人居环境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我国正式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化正成为社会的文化主流被考量和倡导.从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来看,"相互友好"的城市生态文化应包括生态哲学、生态科技、物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机制与生态教育等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高度关注和重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与优化问题。由于国家"优先工业和城市"的战略选择,导致吉林省城乡人居环境的"二元"特点明显。因此,吉林省在建设和谐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弊端,例如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村的空间结构混乱、缺乏完善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乡村传统文化渐渐被遗忘等。为了不断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改造与优化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吉林省必须科学合理制定乡村规划,充分利用乡村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拓宽乡村的融资渠道,注重传统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改造与优化策略展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迅速崛起,办公区已成为城市人居活动的"第二场所",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区的景观环境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办公区公共空间环境如不能适应当下城市发展的需求,将会使得城市的环境与社会的整体发展不相匹配,城市居民生活单调,缺乏生气,生活的有机性被破坏。所以,对于城市办公区外部公共空间的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具有  相似文献   

12.
刘玮  李雄 《工业建筑》2018,(1):7-11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国际社会的技术封锁和自身闭塞状态下,朝鲜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在人居环境及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公开资料和官方数据。笔者在经过实地调研后,尝试利用有限的渠道在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方面,对平壤的人居环境现状做尽量丰富的归纳和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平壤具有较高的城市环境水平。但是人居环境不是单纯的城市环境,是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强调健康舒适的居民生活、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流域人居空间特色塑造的基本要素。独特的地理环境、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嘉陵江流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区域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加速、系统结构失衡、功能易位,流域人居空间文化特色渐失。从流域文化本源、文化廊道及文化极3个不同层次分析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空间文化特质,以阆中和武胜为典型例证,建构嘉陵江流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复合人居空间文化特质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5.
《园林》2019,(5)
中国城市传统风景营建的空间背后蕴含着古代先民对城市山水格局、人居环境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在唐宋社会变革背景下,士人社会的兴起以及商贸娱乐型城市空间的形成推动了宋代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到达高潮,激发了两宋城市形成了制度化、常态化的城市风景营建体系。作为南宋留都的南京,其城市风景营建在马光祖知府时期最为兴盛。相关建设活动反映出马光祖对国家意识的落实以及其对个人精神的追求。本文从"城市基础设施风景化、特殊功能性园林建设、日常生活风景点建设"三个层级对马光祖的风景营建进行阐述,总结其"重民生、促教化、兴风物"的营建思想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人居文明发展线索,阐明公园城市作为人居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从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中寻找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从所创立的人居环境认识论展开,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观、分析与综合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与价值体系,给出了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ECH9,论证了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与国家发展战略5个统筹的同构关系,指出了实现公园城市提升多重城市"三力"的可能性。探讨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倡导城、人、境、业的"三位一体"结构与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种以生态文化中心区ECD取代传统城市CBD、RBD的公园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科技馆的特性及几城市的发展,提出建筑空间形式与城市空间环境、地域文脉、功能空间与流线、绿色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设计策略,使得甘肃科技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材料等条件下,将建筑自身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特征表达出来,达到建筑与城市相互交融的体验空间。通过建筑将周边的空间与城市生活环境带动起来,同时也是文化活动一个场所和载体,也是建筑场所环境的构成。  相似文献   

18.
"人居三"大会总结了全球人居环境领域20年来的成就,是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落实与支撑。《新城市议程》提出通过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优良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财政支撑,最大程度发挥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应对气候变化、社会分异等全球性挑战。《新城市议程》倡导社会包容、规划良好、环境永续、经济繁荣的新的城市范式,对全球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侯亚茹 《山西建筑》2007,33(23):349-350
结合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意义及发展,分析了小区绿化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现状,说明绿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以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13th IAHH国际学生设计竞赛(ISDC)关注"城市边缘区的人居环境",参赛作品"城市针灸"将视角聚焦在越南胡志明市非正规聚落贫民窟的改造更新研究,提出用小尺度渐进的城市针灸方法刺激贫民窟的物质空间催化"再生",同时激发经济活力,形成从自发建造到自觉共建的循环再生模式,弱化传统大拆大建规划方法在介入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在贫民窟里做建筑",需要对场所有更客观全面的理性认识和解读,从而创造与周边社会文化空间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的人性化居住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