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城市建设多从物质空间出发,导致城市发展缺乏城市特色,对城市规划下文化利用远远不够。本文通过对长春近现代城市规划相关资料整理,梳理长春不同时期规划内容,提炼长春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长春主流文化,来指导长春城市建设及城市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红旗街是长春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诸多历史建筑、文化习俗、城市精神在此集聚。梳理长春城市发展各时期,分析城市发展对红旗街建设的影响,归纳各阶段景观特质,总结红旗街景观的演变。旨在为长春景观的发展和文脉延续提供可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韩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西北重要能源工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国家政策扶持,韩城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韩城的城市发展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传统的增量式发展难以为继,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城市管理标准化水平还不够高、城市“碎片化”问题等相继出现,直接制约了韩城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城市更新”发展理念,追根溯源研究韩城城镇化中后期亟需解决的制度设计问题,提出存量更新时代把握好“城市战略定位”与“顶层规划设计”,“历史名城保护”与“新兴城市建设”等四对关系的制度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四川建材》2016,(1):84-86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吉林省长春市,该城市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代表性。历史建筑属于城市风貌不可或缺的构成成分,属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充分表现,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分析伪满时期长春城市主要建筑,对长春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以胜利大街建筑为例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伪满时期长春城市主要建筑的长春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长春位于东北松辽平原中部,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环境的空间协调问题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以及人们熟知的日伪时期伪政权中心所在地等标志性内容,长春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城市发展的200多年历史中,工业遗产保存比较完整,能够较系统的体现历史建筑和特定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城市风貌。  相似文献   

6.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成为伪满首都“新京”,在城市建设上主要采取了复古主义,与德意法西斯国家遥相呼应。但是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由于长春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历史环境,当时最新的现代规划理念,如功能分区、邻里单元等也体现在长春的城市规划中。而在日本占领地活动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如前川国男、阪仓准三、远藤新等也都在长春留下了他们的作品,这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现代主义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常被比作“城市的记忆”.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历史保护运动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历史保护的概念已从保护“杰出的”和“特殊的”转变为:“具有代表性的”,保护范围己从单个的建筑物保护逐渐扩展到整个街区和城市的保护.人们愈来愈关心自已已经拥有的东西,更注意建筑物与城市空间的内涵及传统,也体会到不可能在短短几年里就毁掉现有文明而重新创造一个新世界.建筑师记忆及其相关的物质实体,并开始更多地意识到,保护城市历史地区首先和当地居民有关,只有鼓励公众和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才有可能使城市历史保护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史是一部“礼”与“理”的世界接触、较量、交融的历史.是两种不同城市哲学.激烈碰撞的过程该文对于“礼”世界中的城市规范、“理”与近现代城市发展进行阐述.扼要分析和比较两种不同城市哲学的内涵、差异以及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进而指出近代以来,基于科学理性的社会发展观相当程度排斥了对具有深刻人文价值的传统文化的认知、研究和传承城市建设中,缺乏对“理”的深度认识导向盲目的、粗劣的模仿;而缺乏对“礼”的认知导向的是对历史的无知和历史遗产的践踏、对城市机械性的建设以及对人性的轻蔑。文章最后强调“礼”世界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在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理论建设中的不可忽视性。  相似文献   

9.
祝业精 《城市规划》2004,28(9):71-72,88
我国正在实施的“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为长春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把握住这个机会,如何发挥长春的区域比较优势,是全面振兴长春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所在。因此,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全局的角度来推进长春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0.
简要解读了中国“城市双修”及所包含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概念内涵;从历史发展和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阐述分析了近现代以来国内外城市建设发展过程及相关的城市修补和生态建设实践、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的相关性、绩效测度的差异性和建筑师参与所具备的专业优势。“城市双修”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局地性的特点,城市发展中需要不断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把握好有序适度的新陈代谢修补过程。建筑师应该积极能动地参与城市转型发展与“城市双修”的专业工作。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客运枢纽站前广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荫楠 《山西建筑》2011,37(10):23-24
以长春西站综合客运枢纽站前广场为例,阐述了现代城市铁路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空间、文化和服务系统等的复合性以及将其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具体的设计理念与构建方法,对促进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春天主教堂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纪念意义和历史意义已经使其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进行宗教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以及文物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建筑中的宗教建筑保护为切入点,以长春天主教堂的保护和再利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物建筑的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以及对保护内容的分析整合,探讨文物建筑中宗教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地铁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目前缺乏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而对于文化遗产分布密集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地铁建设的影响尤为重大。因此文章在梳理文物影响评估提出的背景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城地铁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概念界定清晰,有利于更加全面的把握历史文化名城地铁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的关键问题,选择合适的评估技术路线,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我国文物影响评估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简要分析了长春市新民大街的历史文化特色、城市自然地域特征及民族变迁等,通过对街区内建筑、绿化、道路等的特色分析,探讨了新民大街作为历史街区在规划上应采取的一些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以确保历史街区文脉的延续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 的大样本、易获得的优势,为研究城市提供 了更便捷有效的数据支撑。本文通过2 016 年大众点评网的餐饮数据,对商业中心的空 间分布形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空间句 法的理论与方法对点评数据拟合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合空间句法对城市形态的定量分 析,剖析长春市商业空间分布与现状城市形 态结构之间的矛盾;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了疏解原有城市形态中心功能以完善中心城 区空间结构的建议,以期增强长春市中心城 区的空间效率。  相似文献   

16.
金瑛  魏冶 《室内设计》2018,(3):47-54
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研究 中心城区尺度多中心性可以探析城市内部的 功能空间结构。本文选取长春市中心城区范 围内的保险、广告、会计、科技、律师、物流、 银行7种生产性服务业的POI数据进行核密 度分析,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生产性服 务业空间布局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城市网络 分析工具U NA测度长春市中心城区交通网 络中心性,检验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关 系。研究结果发现长春市中心城区范围生产 性服务业多中心呈分级圈层分布;生产性服 务业部分中心与城市商业中心吻合;传统商 务中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大,老城区 的老商业中心易出现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生产 性服务业多中心与交通网络中心性存在明显 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沿城市主要道路的集 聚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地铁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其受到城市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地铁候车空间富有地域特色。长春位于中国东北属于寒地城市,同时又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以长春地铁1号线候车空间为例,试析长春地铁候车空间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苏碧成 《山西建筑》2008,34(18):288-289
根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车站位置布置以及地质情况,仔细研究了长春西东、西站位局部线路方案比选,通过对长春西站位线路局部方案的研究总结,提出城市地区选线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长春市开发区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空间形态及空间结构的变化.本文以长春市4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对各开发区的发展概况及空间拓展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进而讨论开发区的建设应选择点轴式发展模式,关注空间的拓展质量,协调各空间结构的布局、用地功能的有机混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长春市与开发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