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人。实现从抽象的个人到现实的个人的视角转变要克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抽象、直观的唯物主义。通过解剖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维错误,马克思克服了抽象的个人的思维牵绊,发现现实的个人的内涵,由此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哲学建构的内在逻辑体系着,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意味着哲学真实生命的现实回归。马克思超越了以抽象“物质”作基点的旧哲学现,从根本上建立起崭新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实践唯物主义。同时、我们应当自觉地把马克思崭新的思维逻辑──实或思维方式的确立看成是马克思何以成为马克思的基础和核心,它既是马克思实现哲学现变革和哲学主题转换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也是我们解读和诠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锁钥和应标。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认识。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新的实践观的形成指明了道路;《神圣家族》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学说和唯心史观的批判,为新的实践观的形成扫清了道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实现了实践观的飞跃,建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认识。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新的实践观的形成指明了道路;《神圣家族》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学说和唯心史观的批判,为新的实践观的形成扫清了道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实现了实践观的飞跃,建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大历史观"。这种"大历史观"在逻辑上是一种"一体两翼"结构:从静态结构角度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由"人"、"生产力"和"交往"三个因素构成,人的主体性和自由解放是"大历史观"的核心和价值旨归,生产力和交往的扩大是"大历史观"的两翼;从纵向上看,马克思的"大历史观"有三层逻辑表征,表层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历史演进的辩证统一,中间是人类以交往为基础的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辩证统一,核心层次是人的解放与历史发展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从哲学自身性质和哲学发展内在规律上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可以看到 ,唯物史观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正确理论 ,是以人和人的生存问题为自己的关注中心的。研究 2 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重要的是思考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唯物史观不断得到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对“原典”的重新解释、补充和运用 ,而是研究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研究过、或者研究过但没有来得及作出回答的新问题。要把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 ,不断扩大唯物史观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变革的实质,主要的并不在于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而在于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学说,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把意识的对象理解为物质性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哲学的一场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正确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关于的质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及唯物史观建构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完整的理论构架三方面,较深刻地论述了唯物史观是反映普遍真理、是科学的、完整的历史观,是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9.
浅议用“实践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学者提出"实践唯物主义"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称谓更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精神,就此对实践唯物主义在本体论、基本问题、辩证法、价值观、历史观等方面的观点进行剖析与质疑,主张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完善,不主张在称谓上用前者取代后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十九世纪保尔·巴德尔、保尔·恩斯特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学研究中对于马克思历史观中决定论思想的种种歪曲和庸俗的归结。指出马克思历史观决定论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科学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科学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主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适用性和解释力提出了怀疑,认为它已不再适应当前现实,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也都纷纷掀起了"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的热潮,因此正确地认识、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迫在眉睫。本文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传统思辨哲学的"现实性"和其强调"实践"的特点,结合原著文本,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脉络做了梳理,指出马克思正是在完成对旧哲学批判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为旨归,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认识论、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而构建了新哲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及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中的个人出发,揭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和法律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本文梳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的意识形态学说内容,结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规律等方面比较了萨特社会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不同,使人们认清萨特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实质,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宗教观是以对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为基点的,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宗教的本质,深刻揭示了宗教产生、发展、灭亡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还辩证地看待了宗教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最后,马克思还提出了解决宗教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揭示了思辨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同构关系,然而,由于他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辩证法思想,致使他在历史观上仍然陷入唯心主义深渊。马克思在扬弃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收黑格尔哲学的辨证法思想,最终确立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出发的历史理论或历史哲学遵循着科学实证精神与人文的终极关怀互相统一的原则,始终将理性的目光注视着现实的生活世界,通过现实的社会改造来实现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这一终极性的历史目标。  相似文献   

16.
探析了费尔巴哈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其表现.认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是表现为费尔巴哈"推动"马克思脱离黑格尔唯心主义轨道直接走上新唯物主义轨道,而是表现为马克思首先接受费尔巴哈哲学,然后通过对这种哲学的批判而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物质变换”及其“裂缝”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把马克思文本中的Stoffwechsel翻译为“新陈代谢”而非“物质变换”,不符合环境哲学的理论语境。当前,对马克思“物质变换裂缝”问题的研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把理论研究与环保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哲学对于环境保护的指导作用;二是要拓展“物质变换裂缝”的研究视野,将其与自然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对象化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赋予对象化新的内涵,并在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的基础上,深刻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拟通过考察对象化范畴的历史嬗变及其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新内涵,探究对象化范畴在马克思哲学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达致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意义以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内在逻辑的更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总体看法,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按黑格尔的说法,就是“哲学的历史”或“历史哲学”。辞海中这样界定了历史观: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根本见解,与“自然观”相区别,又相联系,是世界观的两个组成部分。[1]邓小平的历史观,是在继承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重点由社会存在论转向社会发展问题,是具有时代特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邓小平历史观,能深入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哲学基础,是通向邓小平理论大厦的重要途径。学术界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邓小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研究。本文拟对这一理论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一研究的方法和意义1.方法一是分类法。邓小平历史观的内容非常丰富,展现在各个方面。将邓小平历史观分类研究,能清晰地把握邓小平历史观的脉络,是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有的学者就将邓小平的历史观分为历史过程观、历史发展观、历史价值观和历史评价观四个方面来分析研究。[2]有的则把邓小平的历史观细化为十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生产力论、社会主义模式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经济发展战略论、改革动力论、人民主体论、两个...  相似文献   

20.
从发展观、历史观、安全观三个方面论述可持续发展是发展观的新飞跃、历史观的新突破、安全观的新思考;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进一步阐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与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