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定海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2,(11):141-144
该文介绍了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着重分析了传统村落嬗变的机制。现代村落中"力"的缺失对村落形态破坏有很大的影响。将现代和谐发展观和传统村落蕴含的自发"内聚力"相融合,重构传统村落的"融合力",以具有传统村落形态、空间结构、环境等特征的村落形态为着力点,引导和重构当代的新农村空间形态、环境格局,激发新农村审美文化、生活情趣等以取得长久的村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浙江斯宅村的"传统村落声景观",对其进行调研与分析。利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测量等研究方法,解读斯宅村"传统村落声景观"的特点。从自然声景观、生活声景观、历史文化声景观,以及联想声景观等切入点出发,得出:此地的"村落声景观"优美悦耳,能为人们带来情感享受和精神愉悦。以"传统村落声景观"为指导,制定的村落保护策略具备可行性,亦为村落保护提供新的方向。此外,探索"传统村落声景观"还可为声学研究引入生活、社会、文化等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3.
在现今雾霾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江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不仅需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江南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融入区域环境的生态引领思路",协同区域环境簇群式生长;提出"构建山水村融的生态网架"作为宏观调控传统村落生态格局。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借鉴,并根据江南传统村落水网丰富的特点提出"弹性化的海绵村落生态网架"构思,构筑传统村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为指导江南传统村落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已逐渐受到重视,但如何从"保护"向"合理保护开发"转变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文章基于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概况,分析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继而以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传统村落为案例,立足其"特色挖掘、完善配套措施、多方参与和激活村庄造血功能"等层面,详细分析研究了其传统村落行动计划及近期实施方案,并基此从"保护规划、行动计划"两方面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广府水乡村落梳式布局形态衍化及当下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村落与山水的关系,广府水乡村落形成"以水为中心""以岗为中心""沿涌而居的带状"空间布局。由于农商经济的发展,部分村落发展为"超级村落"。广府水乡村落空间布局在传统广府梳式布局的基础上,受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衍化,形成各自的衍化路径。然而广府水乡村落空间的衍化路径在当下面临被打断的境遇,因此文章认为新时代进行村落空间文化意义的再建构,探索空间文化延承路径,有助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延续乡愁。  相似文献   

6.
村落空间资源化--村落营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乡村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在分析乡村旅游的基础上,提出了"村落空间资源化"的村落建设新思路,并对村落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正繁华、时尚是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对外显现的主要风格,但这并非香港的全部。天然起伏的地形地貌,蕴藏了大量具有浓厚乡土人文气息的村落。有的村落依海而生,水道入巷,有的村落卧于郊野,阡陌纵横,正所谓"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这些村落代表了香港传统和闲适的一面。条条"乡村路"通向形形色色的村落,不仅为市民提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区保存着大量的传统村落,其类型多样,其中一种传统村落兼具"城"与"寨"双重特性,即"城寨型"传统村落。本文以自贡三多寨为例,在实地调研及文献查询基础上对三多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行研究,调查其突出的文化价值特色,分析其现存问题和发展难点,探索"城寨型"传统村落的特征及其保护发展要点,构筑保护与旅游利用相结合的发展体系,希望对四川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对当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找出切入点至关重要。文章以村落的"功能"与"空间"作为人居环境规划的切入点与先行点,提出传统村落"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策略。并结合杨贵庆教授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法"与徽州传统村落特征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四步走"战略,应用到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村人居环境规划中,以期为徽州其他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相关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村落建造共同体"就是在多方参与合作的基础上引导村民进行"自我建造"的一种协作机制。利用这种概念,文章在结合"乡土中国"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村落建造共同体"的主要功能,并以入选"安徽首批年前古村落"的黄屯老街为例,重点阐述了黄屯老街"村落建造共同体"的协调机制、引导机制和在改造工程中优势,以期能为今后传统村落更新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汇聚了几百上千年文化积淀,在传统村落调研中如何深度挖掘村落自然资源、历史遗存、起源发展、形态演变、家族变迁是我们在村落调研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全面细致的了解村落,不应泛泛地了解村落现状空间形态,而应深层次的挖掘历史遗存"背后的故事",通过"背后的故事"真正读懂村落,或许这样的调研方法才能真正的深度挖掘村落资源。  相似文献   

12.
我国遗产村落规划的主流理念是"保护第一,利用第二",但实践中往往与村民的发展诉求产生矛盾。如何营造让村民持续居住的活态遗产村落是当前的实践难点。本文以文献研究的方式,从文化景观视角梳理了遗产村落"作为日常场所"和"作为文化遗产"的差别,指出遗产村落是动态变化的活态遗产;基于国际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以及对日本街区保护型社区营造案例的实际考察,提出遗产村落保护再生途径。笔者认为过于泛化的静态保护方式在长效上有损于遗产村落的真实性与人地关系,指出:(1)遗产村落的保护目标应转变为维护人地关系;(2)遗产村落保护再生的实践主体应转变为本土社区;(3)遗产村落的形态意象应转变为演化的乡土风格;(4)遗产村落保护再生的实践手段应转变为动态反馈的多次局部设计优化。本研究旨在为我国的活态遗产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4):103-104
在2016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两大主题,探讨了农耕文明与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的实质、传统村落的基本属性、传统村落的价值、传统村落的现代性、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旅游语境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等问题。会议反映了学者们有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最新思考与研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龙彬  万祥益  童丹 《规划师》2015,(3):34-39
中小城市边缘区村落价值的重构对于新型城镇化空间实践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市秀山县在以开发区为导向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县城边缘区村落价值衰微表现为空间结构缺失、空间类型混乱和空间形态分散等。据此,研究从功能性及系统性方面提出中小城市边缘区村落价值的重构新思路,即秀山县边缘区村落价值的重构应建构新村落空间"生活+生产"需求体系及"区域—城镇—村落"的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杭嘉湖平原水乡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当下发展建设中所存在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村落的人居活动和自然条件出发,借助景观生态学和类型—形态学的理论,将村落的"基本单元"界定为"地貌单元"和"居住单元",并对其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村落作为较原始的群居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一方面推进了宗族血脉的社会文明,另一方面在营造方式和生活模式中是人类居住的源头和根据地。但是目前对村落保护研究工作更多是侧重于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而作为乡村社会结构的载体,村落还有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因此,区别于"传统村落",对于"既有村落"的保护利用研究是本文的侧重点和创新点。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既有村落"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参照国内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价,并引入村落社会人文类评价指标,构建出既有村落保护利用的评价体系;最后,本文以2022年冬奥会北京延庆赛区西大庄科村为实证案例,应用构建的评价体系,提出西大庄科既有村落保护利用价值和改造策略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6月10日在北京启动,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而特别开设的"中国传统村落网"同期正式上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五千年历史基本是农耕的社会史与文明史。村落底蕴深厚,多姿多彩,不仅形态、风貌、景象彼此不同,物产、风俗、宗教、  相似文献   

18.
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鄂东南传统村落正面临"保存性消亡"和"建设性破坏"等现实困境,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已成为当今乡村振兴背景下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该文以湖北通山县白泥村为例,结合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背景,分析了传统村落宗祠的空间价值和文化价值,提出"祠村一体、新旧一体...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作为本地文化承载的主体,其重要价值伴随在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树立的过程中。2012年以来,国家四部委陆续发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传统村落有序发展给予重视,于此,以兰州城河村为例,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为基点,围绕传统村落产业建设、传统生活延续、景观塑造等方面,顺应"农业多产化、村落景区化、居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的发展趋势角度,对城河村的"产、村、景"一体化的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使城河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景观超越"美丽乡村"的表象,重温于传统生产、生活之中,突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从而使传统村落更加平衡、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村落文化缺乏传承、发扬和有效利用,加剧了地域文化特色的丧失。姓氏寻根文化是传统村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何实现姓氏寻根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之间的互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该文基于姓氏寻根文化的视角,结合南阳市宛城区东谢营村传统村落规划实践,将姓氏寻根文化同物质空间形态结合,从而延续和塑造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旨在促进传统村落从"输血式"保护向"自助造血式"迈进,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