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1):49-54
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具有"社会整体性"与"校园区域性"双重属性。"社会整体性"高校法治文化的功能指向主要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其培育的着力点在于法治文化的认同;"校园区域性"高校法治文化的功能指向主要是高校的治理,其培育的着力点在于法治文化的建构。"社会整体性"的高校法治文化与"校园区域性"的高校法治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与冲突,但仍能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9):223-224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直接影响法治社会的建成。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正在形成独特的法治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4)
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而高校通过做好法治教育工作实现大学生法治素养与法治精神的强化,对于推动法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目标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从法治教育内容的重构与法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优化两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机制完善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3)
自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道路逐渐展开,根据我国国情,要实现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应当进行全面的普法教育,把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摇篮,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将法治建设贯穿其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在高校的教育中不能简单的进行法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应当对二者进行革新,主要体现在使其相结合,共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6):125-128
加强高校法制教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有待提升,现行的法制教育欠缺实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法制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流于形式、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环节不完善、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师资相对缺乏等。构建新型的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必须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师资队伍等,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
高校法学专业是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前沿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业法律人才,为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治精神养成、本地区法律咨询与社会服务、周边区域专有法律问题研究的三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本地法治进程,服务本地人民生产与生活,应该成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7)
高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的摇篮,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被置于特殊的战略地位,因此法治需要走进校园、扎根校园,高校法治校园的建设对培养合格人才,弘扬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亦成为实现法治社会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对高校法治校园构建的重要性进行论述,旨在为推进法治校园建设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9)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同时,大学生也是最具创新意识和创业潜力的人群。在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高校面临着复杂的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创业,在高校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需要。同时,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应抓住我国社会重大转型期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以往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将创业教育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1)
面对当前社会新形势,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所在。大部分高校已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细化至课堂教学和各项文化活动中,希望能真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这种互动还是以班级为基础的,但在高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宿舍、社团等平台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具影响力。要客观分析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重要性,及其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提供可靠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4)
大学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潜在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大学期间法律素养的培育,直接关系着其未来参与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就法治社会所要求的公民人格而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核心观念包括主体性意识和守法精神,前者旨在强调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主力军应具有的主人翁精神和权利意识,后者旨在强调其责任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