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宁  王鑫 《居业》2021,(8):35-36
2020年1月,突然爆发的疫情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更让我们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虽然疫情终将过去,但是总有一些其他传染病时不时会出现,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足不出户固然可以降低一些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染,但是长期不出门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其他方面健康的困扰:缺乏适当的运动锻炼会降低我们的身体健康水平,长时间幽闭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更会影响我们的精神健康状态.文章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发现我们生活景观环境存在的弊端,通过对智慧景观设计方式方法的探讨,试图创造出能够适应传染病传播环境的智慧景观场所设计,使人们在特殊环境下也能有一个相对适合人类身心发展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日常休闲,年轻人会选择逛商场,把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也许不仅仅是购物,而是从商场里感受时尚潮流的脉动,享受商场的良好的购物环境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无论是生产经营者、从事经济研究的人士或是政府官员直至普通老百姓,没有人不关心、涉足商场市场:这个场所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我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3.
<正>营造,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与生活分不开的,甚至可以理解为是生活方式的另一面。因此,在本次餐馆的空间设计中,设计师用营造生活的方式和角度去规划空间,并非用理论的设计方法去做规划;尝试通过更为接近我们生活,接近我们平常用餐的方式去思考。以"营造"的方式去做空间设计,把原建筑所存在的限制条件结合空间的规划布置,通过线框的虚体表现,从立面造景的意向出发,营造出另一种用餐的环境体验。  相似文献   

4.
本色生活     
<正>作为一名建筑师,每天埋头于各种设计之中,身心疲惫之外审美也有些疲乏。面对冰冷的钢筋、水泥与混凝土,快节奏的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越来越少,渴望回归本色生活的心理日趋迫切。虽然有太多的生活方式让我们选择,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一种自然而个性、单纯而简单的生活。现在每天都是微笑着醒来,下了班就想马上回家。  相似文献   

5.
设计生活     
"设计生活:"当我们以飞快的速度大量制造城市新区的时候,我们如何让城市环境与生活之间的调适也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换言之,当我们快速造城的时候,怎样为城市生活与文化的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关于如何设计,如何建设的问题,最终归结到如何构筑城市生活本身上来。设计生活,不仅是口号,也是构建文化城市的社会理想。我们希望通过对当下生活态的关注和挖掘,倡导一种整合城市、环境和文化特性的新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专栏导读     
《新建筑》2019,(5)
<正>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对于健康生活的渴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城市与建筑空间的健康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健康建筑的相关研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营造健康的建成环境和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渴望、实现健康中国的必要条件。人们一天中约80%以上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建筑室内的光环境、声环境、热湿环境、空气质量等因素对于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健康、舒适、安全与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建筑是无法脱离环境独立存在的,建筑周边的社区环境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场所,其室外空间的物理环境也会对人们的健  相似文献   

7.
住宅小区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直接影响千家万户的生活,涉及到居住、工作、文化、教育、福利、习俗、交通运输等众多方面的形体环境;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又有着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小区规划设计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环境物质条件、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以及技术设备条件所制约,因此各个不同时期建设的住宅小区,有着不同的形式、风格和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设计的理论、概念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概念:环境艺术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当人们摆脱了物质生活条件束缚后,很自然地会开始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重新考虑,从一开始对奢华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的追求到后来对这种方式产生厌倦和排斥感,最终向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于是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自然,希望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但当人们逐渐发现人工塑造的环境还远远不是他们希望的理想生活空间时,有必要重新以人为本,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设计协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9.
旧梦重温     
家是体现主人品位、喜好、生活方式的地方,是生活历程的缩影,这套两层复式单位的主人年纪并算不大,为什么会选择怀旧的风格呢?这皆源于主人对童年生活环境的依恋和对同住长靠的尊重.在明确的风格主导下,设计者把现代元素揉合进中式古典风格中,使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亮点.……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处在一个顾客体验至上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驱动了同时实现聚会、探索、生活的复合空间的出现。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并不因其生活的城市环境而抵触自然,相反对舒适自然环境的渴求变得更为强烈;设计整合的城市目的地,同时与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并且将自然融入生活、融入城市建筑,也成为我们未来商业综合体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位于伦敦的Penoyre&Prasad建筑事务所隶属于全球设计公司Perkins&Will,由其负责的伦敦大学学院PEARL(Person Environment Activity Research Laboratory)项目已于近日落地完成。PEARL是一座人类环境活动研究实验室,它致力于改善建筑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方式。实验室在可控条件下,创建了例如火车站、商业街、城市广场等实景场地,以研究不同能力的人如何使用基础设施,以及彼此之间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这项具备高度协作性的项目由工程师、建筑师、生物学家、社会科学家、神经学家、艺术家及普通大众共同参与,旨在从设计上引领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自身,以及我们与环境互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过去几十年中,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与参与性文化和社会认知同步演进。这一趋势将更多的"人本视角"融入环境设计实践,特别是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方面。通过这一整合,当地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有望被广泛纳入城市转型项目的考量中。我们希望能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或多或少地体现这些变化,并思考它们如何能够促进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发展。在获取新方法、新数据和新分析技术之后,我们还希望探索未来将会面临怎样的新挑战。众所周知,如今的城市需要积极应对各项复杂挑战。因此,如下的需求与日俱增:将人与环境关系的  相似文献   

13.
浮城祭     
正城市的温度与底蕴,源于人的聚居与生活。城市源起之处,往往生活之气愈浓,文化底蕴愈厚。然而矛盾之处在于,积聚愈深的生活之气含带着千百年前城市的繁荣之气,也含带着现今城市发展对旧事物的摒弃与鄙夷。城市是短暂的,记忆当为永恒。当城市的个性在高楼大厦的充斥下消磨殆尽之时,我们是否曾会后悔这冲动的拆除与洋洋得意的更新。我们憎恶,我们讽刺,试图以夸张的方式诉说这老城生活于城市迭代中的苟且,永恒这无法磨灭的老城故事。这会是一  相似文献   

14.
丹麦哥本哈根8字住宅是丹麦Big建筑事务所的优秀代表性建筑。该文梳理了20世纪丹麦集合住宅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从功能与生活方式、空间形式与交通方式三个方面解析了8字住宅对丹麦现代集合住宅的传承与发展。8字住宅中多种功能混合并置,使居住与城市生活更好的渗透与呼应;半户外空间的多样化与庭院空间的立体化极大拓展了集合住宅的传统空间形式。另外,通过8字形坡道这一创新型交通方式的引入也给居住者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丹麦设计者们不忘继承传统和积极应对新型生活方式和环境模式挑战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精通科技的老年人口日益膨胀,21世纪社交媒体的青年文化是如何与之融为一体的?随着我们的城市和城市环境日渐密集高耸,垂直社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健全城市设计而言至关重要。如今,伦敦兴起了一种建筑模式,既融合了密集高耸、多世代的生存方式,同时又吸收继承了香港的悠久典范和先进的思维模式。所谓"多世代",指的是不同世代的人口杂居或共享日常社区生活的环境。西欧和中国都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实现密集型垂直城市体系的范例。20世纪20年代的许多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师曾预言,向郊区的迁移会导致城市无计划的扩张,而其他城市"未来主义者"则相信人们会在高密度的垂直城市中繁衍生息。1928年,建筑师Harvey Corbett提议将从住宅到绿地的所有一切都放在终极巨型城市,正如我们在香港和伦敦所见到的一样。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探究密集、垂直的城市环境和香港、伦敦的城市案例研究,这些将不同年龄层次和变化的生活方式编织融入进了充满生机的城市肌理。  相似文献   

16.
<正>邻里交通相关的空气污染和社会经济地位是否减弱了邻里物理环境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来自Aus Diab的研究证据邻里环境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认知健康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关于邻里环境与认知健康的关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本研究利用澳大利亚糖尿病、肥胖症和生活方式研究的队列数据(Australian diabetes, obesity and lifestyle study,  相似文献   

17.
建筑构成环境,建筑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协调是革新建筑设计观念并使之走向21世纪的首要环节。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与理想生活状态应该来源于能够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设计者,我们应该在建筑与环境这对矛盾中寻找平衡点,追求环境与建筑的统一,以达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徐千里 《时代建筑》1992,25(4):34-37
建筑不单是艺术,它不仅是对生活的认识的一种反映,也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写照;建筑是生活环境,是我们的生活展现的"舞台"。 --布鲁诺·赛维现代城市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人类生活是由多种各不相同的生活类型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于现代主义的极端理性化和抽象化,使城市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特色。过分强调功能的分析和划分以及缺乏综合的意识和能力,“导致了规划与建筑完全分离而独立出来的观念,在实际上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现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32)
生活是创作活动的源泉,美术也是一种创作,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离开了生活的美术就如同没有根源的枝叶,会逐渐干枯。因此,真正的美术教育应当从生活出发,将教学活动生活化,使学生从熟悉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学习美术,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随著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人类的居住生活与环境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试图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入手,以未来学的角度,审视当代的信息科学革命将对21世纪人们的社会及居住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居住环境作为特定居住生活方式的空间体现,将随着人们居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表现出新的特征.由于居住环境存在期长而建设期短,因此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信息化对未来居住生活与环境的影响以适应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