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8年3月25日,湖南省建筑师学会学术沙龙活动在长沙市河西尚书房润德堂于期举行,本次沙龙活动以"日本园林与建筑"为主题,主讲嘉宾为湖南大学柳肃教授。柳肃教授讲述了日本园林与建筑的特点,通过实例描述了"回游式"和"写意式"的日本园林特征,以及日本园林建筑中的茶亭、茶室与茶道文化。大家也围绕"日本园林与建筑"的文化特征和建筑历史发展等角度进行了交流,柳肃教授亲切  相似文献   

2.
<正>4月13日,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受东南大学邀请,在东南大学群贤楼报告厅对全校师生进行了题为《雅俗之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层次和文化类型》的精彩讲座。柳肃,现任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日本建筑学会正会员。柳肃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历史和古建筑保护设计的教学研究工作,其学术论文和专著多次在国内发表、出版,并在日韩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柳肃教授曾先后承担了2项国家级重点文  相似文献   

3.
徐萌 《中外建筑》2014,(9):F0003-F0003
7月30日,湖南省建筑师学会在长沙新民路尚书房举行沙龙活动,邀请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为大家带来“日本最新建筑作品评析”的专题交流。学会部分理事、省内建筑界和艺术界的部分知名专家学者、设计院和院校师生代表70余人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建筑师学会在河西尚书房如期开展了多次学术沙龙活动,省内建筑界和艺术界的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及院校代表都参与了活动。9月25日晚,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应邀在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中作了题为“湖南村落民居建筑特色”的学术讲座。柳肃教授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介绍了湖南各地区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及相关的古建知识,其中的岳阳张谷英村、道县的周(濂溪)家大屋、湘乡的曾国藩故居等典型实例给参加活动的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5.
柳士英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肃 《南方建筑》1994,(3):35-38
柳士英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柳肃柳士英先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不少设计可属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开创新风格的作品。他的设计作品及真风格的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一、柳士英所受教育和影响柳士英先生在日本求学的年代,...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8日,湖南省建筑师学会学术沙龙首次活动在长沙河西尚书房茶楼举行,陈大卫、巫纪光、谭正炎、柳肃、杨瑛、魏春雨等省内建筑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本刊主编蒋涤非和副主编罗劲、副社长曾平也应邀参加,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主持,以“关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湖湘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日本建筑大师谷口吉生先生,身为建筑大师谷口吉朗之子,并活跃在20世纪70年代,将现代建筑风格结合日本传统文化,是日本建筑界中的优秀建筑师。论文主要通过他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密斯作品的比较,及对场地及材质的研究等方面论述谷口先生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20,(3)
日本当代建筑实践对传统建筑意匠的传承与再创造形成鲜明的民族趣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以日本传统屋顶为切入点,首先归纳其意匠特点;继而从"屋顶与空间关联性""传统屋架结构的传承与转换""结构创新回应传统屋顶意向"三方面剖析了当代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屋顶的转译方式,揭示出其对传统建筑意匠的传承与再创造的深层驱动;最后,为现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以何种形式和姿态发展做了展望,以期对我国当下本土建筑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外建筑》2012,(4):F0003-F0003
2012年2月18日晚,湖南省建筑师学会邀请湖南大学柳肃教授,在长沙河西尚书房举办了“日本现代建筑与房地产”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由学会秘书长殷昆仑主持。省内建筑界和艺术界的知名学者、学会理事及院校师生代表等参与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20多年前的1988年和1993年,布莱恩·珀西瓦尔(Brian Percival)教授只身一人跨越大洋,从美国来到中国,来到了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在当时还不是非常开放的环境,给湖南的建筑学子带来了大洋彼岸的建筑思考.他在麓山脚下停留了半年,为当时如饥似渴的同学,讲授了建筑历史这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命题.他当时的学生在20多年后大多已成为了中国建筑界的精英和教授,如柳肃教授、魏春雨教授、张卫教授等等.  相似文献   

11.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从单一的和风建筑到今天的多种风格,各种派别相继产生,但是,日本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对日本的建筑理念依然具有深刻的影响,很多现代建筑的空间处理、建筑细部、形体意向以及装修装饰,仍然带有强烈的传统文化,传统与创新并存。本文以前川国男的东京文化会馆为例阐述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从单一的和风建筑到今天的多种风格,各种派别相继产生,但是,日本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对日本的建筑理念依然具有深刻的影响,很多现代建筑的空间处理、建筑细部、形体意向以及装修装饰,仍然带有强烈的传统文化,传统与创新并存。本文以前川国男的东京文化会馆为例阐述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现当代建筑创作中,同时蕴含现代建筑气质与日本传统建筑精神的简约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首先追溯了日本传统建筑中的简约观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成因;然后分析了日本建筑全盘西化和自身探索反思的历程对现代建筑简约观念形成的初步影响;最后指出了现代主义者对日本传统建筑简约观念的转译是其在现代建筑中得到确立的关键,也是日本建筑带着自身特色走向世界舞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的浪潮下,建筑文化面临着"国际化"、"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探讨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日本和中国虽有着类似的经历,现代日本建筑师们在探索"现代的"、"日本的"的建筑设计手法等方面成果巨大,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文章通过研究隈研吾在中日两国的所有建筑作品,分类整理分析作品中的传统自然材料及运用手法,进而比较其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建筑环境下如何运用相似的建筑材料进行建筑地域及时代性的表达,试图找到材料与建筑、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时代的关系,为探索当代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也为中国建筑师回归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正>隈研吾是一位我们比较熟悉的日本著名建筑师,由于他的建筑作品具有明显的日本情调及东方禅意特征,既有传统的文化意蕴,又很现代、极具时代感,因而广受关注。他的理论著述如"负建筑"、让"建筑消隐"等等,在建筑界也有一定的影响。他是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逆袭成长起来的建筑师,也是当今日本最为忙碌的建筑师之一。隈研吾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父亲是个建筑爱好者,受到家庭的熏陶学习了建筑。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后来又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可谓根红苗正。1990年正式开设建筑设计事务所,当时设计的商业设施、M2等,均带有典型的  相似文献   

16.
诠释大自然的"纯"已成为日本传统庭园造园手法的象征和代表,对大自然魅力的引入和解释让看似简单的日本园林带给人极大的艺术震撼力.日本现代园林在设计时,在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同样也精彩地延续了日本传统园林对"纯"的运用.即便是现代的平面形式和铺装材料,也能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纯".通过对日本庆应大学南馆屋顶花园和东京KOWA建筑前绿地设计的分析,阐述日本传统园林中的"纯"在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空间、形式和材料等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王凯 《中外建筑》2009,(12):12-12
2009年10月15日,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造访湖南大学,在柳肃教授陪同下参观完岳麓书院之后,程先生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报告厅为到场的数百名师生做了题为"面向未来,走自己的路——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8.
业界新闻     
《建筑学报》2015,(4):120-121
<正>"王大闳:华人建筑的现代性探索"讲座及沙龙举办值《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建筑作品全集出版之际,2015年3月25日,台湾建筑史学者、铭传大学建筑系专任助理教授、王大闳建筑研究与保存学会秘书长徐明松在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做了有关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王大闳的专题讲座,并于3月26日晚与张永和、史建、王辉在都市实践事务所研讨了王大闳的现代建筑探索。此次活动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主办。  相似文献   

19.
光·材料·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善用清水混凝土。文中简述了他对混凝土材料的认识,一方面,是对清水混凝土制作方式的探究,如何使其质感与色彩融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就是对日本传统建筑光空间的体验和对西洋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光空间的感悟,引发作者深入探索更具个性的光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环境调控的建筑营造动机,揭示传统日本民居在建筑与气候、形式与能量层面的关联性;归纳、提炼日本民居中的可持续技术策略,从气候界面、空间形态、材料构造与场地景观方面,构建日本民居之于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形式范式与环境调控的理性逻辑,与日本文化中"侘寂""无常"的感性美学相呼应;其中蕴含的气候应对机制与形式生成法则,为从建筑学的自主立场探索可持续建筑发展构建知识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