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出发,结合建构文化的发展和引入,提出建构是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的核心,并通过案例简单阐明建构文化在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中的表现。创作要将建构文化根植于本土环境的建造过程之中,从而表达出地域建筑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我国新地域建筑创作中所涌现出的建构思想的剖析展现了这种思想在中国建筑界所引发的创作理念上的变化。以建构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类型,地型,建造)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当代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的建筑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以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为对象,关联材料特性、建造技艺和地域因素,解析土、石、木在应对地形和气候因素的环境应变建造中的合作原理,以此为案例理解中国传统建造体系的材料建造与形态结果之间的建构逻辑,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发展、传统建造体系的现代化工作提供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4.
"建构"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19世纪中叶。所谓"建构"就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建造逻辑的表现,也是将人的情感倾注于建造过程的诗意的建造。在如今消费主义盛行的奇观社会,人们对建筑形式的追求走向了极端,可以用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等词来形容现在的建筑形式。现在建构被认为是使人重新获得真实建筑体验的重要方式。"建构"理论成为中国建筑师越来越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建构"文化的传统、"建构"理论引进国内的背景以及"建构"理论研究的现状,通过三个实例指出现在业内对"建构"理解的一些误区,探讨了"建构"理论研究的意义及在中国建筑道路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以徽州地区际村为研究对象,从其自身问题出发,对单元类型和村落组织结构并行研究,从而拓展至对建筑功能、单体识别性、邻里微空间、生态性能、材料建造乃至地域文化等整个乡土建构体系的改进与创新,进而提出适应于当下"新乡建"时期及未来乡村发展平衡的自组织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6.
瑶族女书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其特殊的地位,以建筑形式传承瑶族女书文化是表达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最鲜明的方式。该文溯源瑶族特殊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民居类型、建构材料、装饰特色,结合江永县瑶族女书游客服务中心项目设计,探索新时期瑶族地域建筑的手法与新范式,具体分析设计项目的选址及建构内涵,以"尊重"和"传承"并重的理念呈现空间、功能与文化和谐并存的建筑体,以达到传承和发扬瑶族女书文化的愿景。  相似文献   

7.
以既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建筑为起点对建筑的在地性表达的方式进行分析,以设计手法、建造材料、构成要素等方面入手,把握地域文化建筑得以延续和影响的支撑点,寻求地域文化和当代建筑建构方式有机结合点,通过对既有建筑案例的初步分析和设计要点的梳理总结,提出建筑营造的在建筑技术的传承上和建筑材料的运用上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8.
西部开发中的地方建筑技术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在城镇建设中挖掘反映地域气候的技术设计策略,研究了结合现代材料的地方建造模式以及结合建筑工业产业化改进地方材料的利用模式。通过对地域建筑技术策略现代化的思考,寻求建构西部城镇地方风貌的实践方法;并强调政策引导与监控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杜思洁 《四川建材》2020,(2):65-66,68
在探讨建构文化时,其价值评判标准是极为关键的,对于何为建构,弗兰姆普敦在《建构文化研究》中用“本体”与“再现”来进行阐述。本文探讨建构文化中“本体”与“再现”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并以此分析密斯在其作品中表达的对于结构表现,建造技术与“诗意”,深入探讨建构视角下的结构真实表达及诗意建造的内涵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从"传统材料——砖在建筑表皮上的现代性建构"这一方向来挖掘传统砖材的诗性表现力。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出了砖这一传统材料的多样化创新性编织和实践性参数化建构的表现手法。阐述了砖通过砌筑方法上的改良和打破传统工艺的革新,以及在建造实践上从人工堆砌向机械数字化建造的转变所带来的新的表现效果,以推进传统材料在建造方法上自洽,并能与先进的技术、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存,共同寻找建筑的场所归属感,呈现传统建材一种新的纪念性表达。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标准化建造技术的支撑下,现代建筑得以在高速建设和发展中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但传统建构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人类回归地域、与自然和平相处、以及追求自身文化本源。在大量的外来主流思想作为本体设计理念、应用现代工业化建造技术,是大环境中的现实情况,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统建构技术,这是对我国辉煌文明的尊重,使得古建筑传统技术得以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2.
试析闽南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厦门、漳州、泉州在内的闽南地区是我国重要侨乡之一。闽南侨乡建筑,类型样式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建造工艺讲究,在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等方面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地域性格,对于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探讨钢结构建筑的建构表达,引发对基于地域性、本土性的钢铁材料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思考.从钢材的本体性和表现性出发,研究钢构建筑中钢材的材质特性、构造节点与钢材美学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地域性建筑建造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钢构建筑中的钢材的形态、结构、材料呈现三者的相互关联,研究钢材在地域建筑中特...  相似文献   

14.
翁淑娟 《建筑技艺》2021,27(8):101-103
以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为理论背景,从"建构"与"建造的诗学"两者关系思考建构的内在意义,提出"理论"与"反理论"、"建构"与"非建构"两对看似悖论的主题并进行探讨,以此剖析"建构"的诗学表达,激发设计者对现代建筑的重新思辨,以期促进建筑理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姝 《安徽建筑》2011,18(4):38+56-38,56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设计领域孜孜以求的课题。通过分析北京有璟阁餐厅中地域文化的表现方法,提出了植入性设计这一概念。通过植入性设计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地域文化最本质的表现力,并突出可识别性,创造一种传承地域文化的新方法、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从数字化时代建筑师的"数字著作权"概念的辨析开始,本文一方面探讨了机器人建构是如何成为工程建筑学的新范式的,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算法与机器作为核心技术是如何影响了以生形、模拟、迭代、优化及建造为特点的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全流程的;另一方面也提出机器人建构是面向可持续的高性能发展目标、人机共生的设计建造方法,并将继续指导建筑师,甚至整个建造行业,促进建筑生产体系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在建筑的"在地性"被全球化、趋同化实质性削弱的时代里,建筑对区域自然、社会、人文的独特性表达又通过"在地建造"的理论探讨被不断提及。一方面,时代发展带来的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建筑"在地建造"愈发难以保持;另一方面,这些进步又不断给建筑师提供设计思维的新突破。本文将以辨析"在地建造"的各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当代中国西南地区建筑实例中的各相关建造因素的不同反映,探讨"在地建造"如何在延续地域或传统本质的同时充分考虑当代人日益相似的日常需求,而非一味追求表面的"传统(地方)复兴",提出全球化背景下面向未来的建筑"在地建造"的可能途径并试图回应建筑设计将以何种姿态迎接变化中的未来的"在地建造"——毕竟古今中外任何建筑都必然是"在地建造"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田园综合体的内在本质,并提出营建思路,本文引入共生理论,解析了田园综合体的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建构了田园综合体的共生模型。以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水尾村为例,探讨了田园综合体的营建思路:人的改造是核心,研究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融合共生;产业活动是介质,构建了以红色文化产业为品牌的产业链;文化是软环境,提出了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策略;地域空间是硬环境,建构了"传统村落+田园+新社区"的空间发展模式;景观是特色,探讨了传统建筑与新建筑景观融合的设计手法。本文对田园综合体的系统研究,有利于减少乡土景观的破坏和农村资源的流失,维持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构的本质是基于材料特性和建造技术认知的基础上,对材料创造性的使用和对于材料有意识的再组合。木构建筑的建造离不开其特有的技术手段,技术也成为一些建筑师着力表现的建筑要素之一。现代木构建筑的建造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从结构、构造、细部处理等方面发展符合自身时代的技术和表现观,以新的"语汇"不断提高木建筑的"张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20.
夯土作为传统的建造技艺,在当代的建造方式与体系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本次夯土实验基于"热力学"概念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夯土墙的材料建构与空间设计,探讨如何利用"能量"媒介对地域气候做出有效回应,并最大程度减少能耗及对湿地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