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拓展城市空间 重塑城市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首都计划》中干道规划制定背景出发,探讨了中外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干道规划的内外动因,通过剖析《首都计划》干道规划的特点,总结规划实施情况,进而归纳出该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社区的功能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同时随着城市扩张,新建筑与老建筑之间的冲突也愈发严重。文章以郑州市建新社区为例,从边角料空间出发,通过交通盒植入的微手术,活化现有老社区,减少社区边角料空间的浪费,重塑社区形象。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筑“群”论——一种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是由不同规模层次、不同性质群构成的整体。该文以群的概念对城市一定地段范围内的建筑形体空间组织及其相关要素的集合进行阐释,探究城市中建筑空间的形态构成特征,进而总结出对建筑群体的空间环境设计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析和对比澳门新口岸商务区、南湾新住区、黑沙环平民住区在入遗前后地块规划批示、平面格局、建筑类型、土地功能的变化,分别揭示了上述片区博彩化、商业化、旅游化、豪宅化的后世遗时代城市形态特征。研究发现,在世遗保护和土地资源稀缺条件下,政府通过否定已有城市规划寻求新的城市空间生产力,实现了城市空间转型。但这种无规划下的城市空间重塑所造成的城市两面性矛盾也损害了世界文化遗产和世遗城市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为传统的公共空间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新的数字空间语言丰富了城市景观,也使人们获得了全新的城市体验,并带来了新的经济机会. 相似文献
8.
9.
一种城市分区的空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城市规划》2015,(3)
根据社会、经济、认知、功能、交通等,城市常常被分为成不同的地区,而这些分区的形成是否具有形态学意义上的内在空间机制?对此机制的剖析,有助于我们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建构城市的分区。本文从几何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城市街道/分区与其周边地段的相互关联,发现它们融入周边地段的过程存在微小的波动,体现为道路密度在不同尺度上非匀质的变化,大体上导致了"中心—边缘"和"边缘—中心"两种分区模式,分别对应聚集和分散两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城市分区的空间几何规律:涌现生成,即分区模式突现于局部街道连通度的变化;尺度浮动,即分区随尺度的变化而变化;远程效应,即分区外部的街道构成也影响分区本身的空间构成。因此,城市分区现象并不是简单的空间分割,其边界也不是固定的;城市分区源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子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应于不同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分区的空间几何机制源于局部的一维线性空间和全局的二维空间之间的平衡,对应于街道行走和场地占据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城市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其空间形态就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就象一个初生的婴儿,随着营养的增加逐渐成长。当然,城市的生命远比人的生命漫长,因此,这种变化可能十分缓慢,有时甚至不意觉察,但这一过程却始终不会停止。今天,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也处于加速状态,这才使我们有可能通过一个城市近百年来空间形态的变化,来探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一些规律。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功能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城市诞生的初期尤是如此。以大连为例。大连地区最早的城市建设应追溯到公元十二… 相似文献
11.
<正>在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上,主办方《三联生活周刊》邀请了"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出演,被视为一个隐喻。作为一个大众媒体主导的建筑/城市评奖,重塑权利的确是三联人文城市奖的核心,不只对建筑师群体,也是对每一个城市利益相关者而言。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广州“双城三极”空间策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作者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问题,认为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应成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法定序列中的独立部分。作者以广州为例,全面分析其自然条件、空间扩张历史与发展现状,预计广州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功能空间将继续分异,未来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问题。就此,作者建议以传统中心城区为一极,以相距40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另一极,采取“双城”发展策略,并且,积极推动南部生活居住组团发展,最终在今后二十年内形成“双城三极”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问题,认为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应成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法定序列中的独立部分。作者以广州为例,全面分析其自然条件、空间扩张历史与发展现状,预计广州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功能空间将继续分异,未来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问题。就此,作者建议以传统中心城区为一极,以相距40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另一极,采取“双残’发展策略,并且积极推动南部生活居住组团发展,最终在今后二十年内形成“双城三极”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5.
16.
数字城市与空间句法:一种数字化规划设计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数字城市出现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开始向数字化转型,甚至与数字城市的某些发展融为一体。空间句法强调整体性的空间模式,可用于理解城市现象和规划过程中所蕴含的涌现概念,为数字城市和数字化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重视空间概念在数字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体验和理解,定量地模拟并研究物质化的空间形态的构建;研究各种网络结构(包括虚拟和真实网络结构)之中的非对称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相互转化过程;提供一种数字化的直观平台,推动各方理性讨论、评估,并形成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一、数字赋能下的城市治理转型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前沿数字技术,对城市的决策、治理、服务等影响不断加深.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字技术之于城市,正在由一种被标记为"治理工具""服务资源""监管系统""应用平台"等物化的被动型、支撑性价值角色,而逐渐转变成为关乎决策...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究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成如何更能反映城市作为复杂巨系统的本质,从理论上初步探讨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建构、多专业优化协同、多尺度网络建构等理念,探索城市空间形态生成的内在逻辑,提出自我优化迭代的城市空间形态生成的算法演进模式。借鉴复杂系统和网络科学的理论成果,提出基于图网络的空间形态生成、运筹优化下的实体形态生成和参数化的系统生成的方法体系,建构包含空间与行为形态网络分析、用地功能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分析、三维形态生成、专业协同评估、人机互动调整等基本功能的系统。最后介绍该系统在深圳前海妈湾片区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深圳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工作营活动中的实践尝试,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价值动力的探索给予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