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爷庙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老爷庙风电场2001年4月~2002年4月逐时平均风向、风速资料,对老爷庙风电场的风能资源各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与附近星子气象站累年或同期资料进行比较,对老爷庙风电场风能资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根据靖边县龙洲乡风电场1909年气压、气温和风的梯度观测资料和靖边县气象站相关资料,分析了观测期风场特征,计算并分析了风电场风能资源分布特征,该风电场具备开发和并网发电条件。  相似文献   

3.
尖山子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尖山子风电场1999年7月~2000年6月测风资料,对风电场的风能资源各参数进行了详细地计算和分析,从而得出尖山子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风速频率瑞利分布对平均风速进行均一化,提出相当风速的概念;通过对风功率密度进行分析,考虑到风机工作风速区间,提出有功风功率密度概念。为准确评价潜在风电场风能资源状况提供了两个指示性很强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中国近海风能资源开展预估,研究表明SSP245和SSP585这2种代表性情景下2015—2100年南海中北部大部分海域出现风速增大的趋势,东海大部分海域表现出风速减小的趋势,而黄、渤海的风速变化则相对较弱;SSP585情景下风速变化方向与SSP245情景相同,幅度和显著性均有明显增强;SSP585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相对于历史气候时期1991—2010年,南海中北部的风功率密度和容量系数的相对变化极值分别达到约8%和6%,东海各要素的相对变化极值分别约为-12%和-9%,而中国大陆离岸100 km以内海域各要素的变化在±5%以内。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中国近海风能资源开展预估,研究表明SSP245和SSP585这2种代表性情景下2015—2100年南海中北部大部分海域出现风速增大的趋势,东海大部分海域表现出风速减小的趋势,而黄、渤海的风速变化则相对较弱;SSP585情景下风速变化方向与SSP245情景相同,幅度和显著性均有明显增强;SSP585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相对于历史气候时期1991—2010年,南海中北部的风功率密度和容量系数的相对变化极值分别达到约8%和6%,东海各要素的相对变化极值分别约为-12%和-9%,而中国大陆离岸100 km以内海域各要素的变化在±5%以内。  相似文献   

7.
新疆达坂城风电场风能资源特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新疆达坂城风电场的风能资源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基于在达坂城风电场实测的10m和24m高程的10min平均风速数据,分析了原始风速的分布特性。根据地表风速沿高度呈风剪指数分布的特性,计算了在各个轮毂高度上的风速分布。采用最小误差逼近算法原理,计算了风速韦布尔分布的参数以及平均风速和分布方差。通过对韦布尔分布的分析,计算了各个高度上风电场的平均风功率密度、有效平均风功率密度和可利用小时数等风能资源特性参数,为当地的风能开发提供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30 a风场数据作为基础研究资料,对吉林省长岭县风场区风能资源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发现,长岭县风场区风能资源蕴藏较为丰富,场区所在区域风向、风能分布相对集中,每年的3,4,5,10,11月,风场风速和风功率密度较高,1,7,8,12月较低。115 m高度处、80 m高度处的测风塔年平均风速、风功率密度分别为6.33,5.91 m/s和285.7,232.9 W/m2。115 m高度处、80 m高度处的虚拟测风塔年平均风速、风功率密度分别为6.42,6.00 m/s和299.1,243.8 W/m2。80 m处测风塔与虚拟测风塔风功率密度等级分别为1级和2级。了解长岭县风能资源分布规律,对于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吉林省可再生能源以及推进风电项目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WAsP的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的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春福  南明君 《能源工程》2009,(4):26-30,36
介绍了风电场选址中风能资源评估的主要参数,介绍和分析了常用的风能资源评估软件的功能和特点,基于工程实测数据用风资源评估软件WASP8.3分析和评估了相关风能要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都昌气象局对老爷庙风电场所测的数据,对其风能资源中平均风速、平均风能密度、有效风能密度、有效时数等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利用威布尔双参数曲线拟合风的频率曲线, 对其两个参数k和c的估算用三种不同方法分别加以探讨并进行误差对比,最终得到老爷庙风电场的风能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全球海域风能资源储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崇伟 《中外能源》2011,16(7):37-41
利用高精度、较高时空分辨率的CCMP风场,计算了近22年全球海域的风能密度、有效风速出现频率、风能密度变化趋势、风能资源储量,以期为海上风力发电等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全球大部分海域的风能密度在200W/m2以上,仅在赤道附近小范围海域低于200W/m2,大值区分布于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中国大部分海域的风能密度都在200W/m2以上;全球大部分海域的有效风速出现频率很高,基本都在90%以上,即使出现频率偏低的海域也基本都在50%以上,中国海域的有效风速出现频率大多在80%以上;近22年间全球大部分海域的风能密度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仅部分零星海域的变化趋势不显著或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减趋势,这对于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利的;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总储量、有效储量和技术开发量分布特征都较为一致,大值区均分布于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向低纬度逐渐递减,中国大部分海域的风能技术开发量都在2×103kW.h/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地区风资源评估与风场特征风速的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二十四个地区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得到风谱图.首先提出了利用WAsP软件对1998年至2008年期间内蒙古二十四地区的风资源资料中的基础进行分析;然后利用风速威布尔分布函数和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的威布尔的概率密度函数,求两个函数的极值,推导出切入风速和额定风速的公式.最后以内蒙古六个地区为例,计算不同风资源条件下的切入风速和额定风速.  相似文献   

13.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其中电力缺口尤其明显,此外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迫切需要改变能源格局,改善生态环境,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应用。江苏位于中国风能资源较丰富区域,沿海尤其是近海海域风能资源更为丰富,为大规模、超大规模海上风电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的应用,更是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风电多元化发展之路。文中分析了江苏沿海风能资源布局及沿海风电开发现状;在风电非并网理论指导下,以规模化制氢和氯碱产业为例,探讨非并网风电与高载能产业间的链合路径,并构建相应产业链;依据产业链合机制,探讨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目标与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4.
采用序贯蒙特卡罗法对含有储能设备的风/柴孤立发电系统进行充裕度评估。针对样例系统,在发电系统强迫停运率、储能设备容量以及峰值负荷取值不同的情况下,计算发电系统的充裕度指标;研究储能设备对孤立发电系统充裕度的影响,并对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储能设备可改善发电系统的充裕度,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水平,减少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波动对系统的影响。分析方法和结果可为储能设备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和储能设备容量的选择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施鹏飞 《中外能源》2009,14(1):36-40
国外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世界风电持续高速发展。据国内统计数据,我国2006年、2007年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两年翻番。我国内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形成3个梯队,2007年我国内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所占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企业。介绍了我国风能资源的最新评估,在假设条件下,全国陆上风能可开发资源量为8×10^8kW,近海为1.5×10^8kw:陆上和近海合计可提供风电电量约为2×10^12kW·h。预计我国风电装机容量2010年和2020年只有分别达到2000×10^4kW和1×10^8kw时才能实现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受到欧洲各国的重视。它们通过减税,抵税,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扶持个人和企业发展太阳能,风能产业,大大推进了这一技术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从等效电路的角度分析了两级联H桥输出五电平的工作模式.为了满足直驱型风电系统对变流器的大功率要求,采用载波相移正弦脉宽调制技术(CPS-SPWM)控制级联H桥变流器,并对比了常规CPS-SPWM调制方法和对称调制法在实现五电平输出上的差异,经仿真和试验验证:这种拓扑结构满足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对变流器的要求,说明CPS-SPWM调制方法适用于直驱型风力系统中的大功率变流器,在提高装置功率容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小变流器输出谐波,调节输出波形,提高整个装置的信号传输带宽.  相似文献   

18.
The installation of wind power generators on buildings located in areas with regular winds may be a suitable investment in a renewable power source. Brazil has a high eolic potential, where the annual mean wind speed may reach over eight meters per second. This case study is aimed to assess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the installation of small wind power plants in urban areas. This work evaluates a project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in three buildings (15-, 22-, and 26-stor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tages: (1) installation of a real-time power meter in the 15-store unit; (2) demand analysis of the 26-store building's power consumption; (3) winds survey along the coast of the State of Ceara; (4) analysis of the wind turbines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5) simulation aimed to choose the system. Vertical wind power generators offer better conditions of use in urban areas. The turnover time was established to be between four and six years in the three studied units. The installation of a wind power generator on buildings in regions with an adequate eolic regimen reaches a financial return of the investment before the end of the equipment's lifespan.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