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2,他引:6
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动用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聚驱后仍存在一部分剩余油。为了寻求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对不同类型剩余油采取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应用与之配套的工艺技术,形成一套注聚后葡一组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这些配套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样使葡一组聚驱后剩余油成为可动用的开发潜力,探索出了一条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以双河油田典型聚驱开发单元Ⅱ4-5层系为依托,采取现场取心研究为手段,利用含油薄片、图像分析、荧光分析技术,对比研究聚合物驱前后微观剩余油在孔隙空间的分布特征及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①水驱后剩余油多是水包油状,油水混合,且主要以大斑块、连片状、网络状的形式存在;②聚合物驱油后剩余油分布形态更为复杂,岩石骨架较为清晰,零星分布的剩余油较多,且多以4、斑块或孤滴状为主,表明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呈现形态多样、散、碎的特点;③油层内部非均质性使得不同层段水淹程度不同,中、弱水洗主要集中在中低渗透层段,细砂岩及中细砂岩含油较多。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在今后几年里,河南双河油田几个注聚区块将陆续完成后续水驱,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技术决策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选择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十分重要。针对矿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河南双河油田地质资料,研制出具有该油田典型地质特征的3种物理模型,并在其上对影响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地层非均质性、聚合物溶液粘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其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为33.0%~52.2%。 相似文献
4.
5.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核磁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是选择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通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在二维纵向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和五点法井网仿真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磁成像实验方法所得模型剩余油分布特征与常规实验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由核磁成像实验方法确定的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是,对于二维纵向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对于五点法井网仿真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远离注入井的边、角区域。 相似文献
6.
胡状集油田储层沉积体系多 ,沉积环境复杂 ,砂体类型多 ,注水开发后采收率低。通过对油田中三大主力区块进行小层动用状况调查 ,掌握了各类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 ,并针对每种分布类型提出了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7.
马岭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综合挖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二连油田稠油油藏埋藏浅、储层物性较差、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单层厚度小(平均2.2m),采用小井距注蒸汽吞吐开采,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存在很大的风险性。以吉32热采试验区的开发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其注蒸汽吞吐开采特点,研究了影响吞吐效果的因素,提出适合薄油层稠油热采的厚度筛选标准及注汽参数,并对其开采效果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虽然试验区油层物性条件较差,但只要针对油藏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高寒地区的稠油热采不但技术上可以取得成功,经济上也是可行的。根据试验区注汽井间干扰严重的特点,利用干扰剔除法对井间干扰效果进行了客观、真实的评价。吉32试验区热采开发的成功,不但为高效、科学开发二连油田的稠油资源打下了基础,其开发经验对国内同类型稠油油藏的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图4(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8.
9.
10.
应用图象处理技术研究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图象处理技术并结合微观模型驱油试验,对双河油田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及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与研究,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1.
层内夹层对海上聚合物驱油田剩余油分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晰层内夹层分布模式对海上聚合物驱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渤海Y油田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储层特征参数,分别开展典型夹层分布模式下的水驱和聚合物驱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当注水井钻遇夹层时,受重力分异和夹层遮挡作用影响,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生产井附近和夹层延伸方向区域,而聚合物驱能改善重力分异作用,与夹层形成协同作用,改善驱油效果,夹层分布范围越长,含水上升速度越慢,模型采收率越高,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小;当采油井钻遇夹层时,夹层对注入水的遮挡能力变弱,剩余油富集在生产井附近流动单元上部区域,夹层长度对水驱采收率影响较小,聚合物驱能有效扩大模型纵向波及程度,夹层分布范围越长,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该项研究对海上油田后续开发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通过聚合物驱前、后钻取的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聚合物驱后油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分析其挖潜机理,探索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并研究其注入时机。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在40%左右,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顶部和发育较差部位,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泡沫复合驱和蒸汽驱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水驱后直接泡沫驱或蒸汽驱和水驱后聚合物驱,然后再泡沫驱或蒸汽驱,虽然两者含水变化不一样,但采收率提高值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3.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厚油层的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网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体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间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采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双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的挖潜问题,首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对剩余油的挖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注水开发油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对于注水开发油田而言,其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呈现出窄条带状以及孤岛状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剩余油挖潜的过程中,需要从重复压裂技术、压裂配套技术角度出发,分别采取多项有效措施,进而使得剩余油挖潜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驱宏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油藏数值模拟定义了"聚合物驱受效剩余油饱和度"新概念,研究了聚合物驱作用下宏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受效剩余油在油藏中的分布部位和形态,讨论了储层韵律性、原油黏度和注聚用量对受效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效剩余油在油层内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注入水窜流区的上部,呈斜纺锤体形状,平面上受效区域则位于注采井间,呈环状分布。不同韵律储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受效剩余油分布有所不同。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加,受效剩余油主体区向油层底部移动,且受效剩余油饱和度峰值降低。随着注聚用量的增多,受效剩余油范围沿斜纺锤体的轴线向两侧扩大。 相似文献
16.
以位于厄瓜多尔奥联特盆地东翼斜坡带上的DORINE—FANNY油田M1油藏为例,从边底水波及情况、井网完善程度以及局部隔夹层的遮挡3个方面对强天然水驱厚层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从边底水未波及区、井网未完善区以及局部隔夹层遮挡区3类剩余油富集区的动用阐述了厚层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措施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域LD油田为典型的厚层油藏,采用大套多层合采的开发方式,为了提高油田采收率,该油田开展了早期聚合物驱矿场试验,厚油层开发受重力影响以及在聚合物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中、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为进一步研究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状况,开展了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结合油藏属性,根据相似原则设计物理模拟参数,研究了不同韵律地层对早期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生产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均质韵律条件下受到重力分异作用,油层为底部水淹,而早期聚合物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重力分异作用,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生产井附近储层顶部;正韵律条件下受到重力分异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共同影响,底部高渗透层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顶部低渗透层中,早期聚合物驱能有效动用中、低渗透层中的剩余油,而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靠近采油井的低渗透层;反韵律条件下,水驱波及程度较均匀,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局部未波及区域,早期聚合物驱能进一步扩大波及程度;复合韵律条件下,水驱和注聚合物驱与均质韵律驱替状况类似,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靠近生产井的低渗透层。 相似文献
18.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在10%左右,聚合物驱后油藏仍有约50%的原油未采出。聚合物驱转水驱后,含水率上升,产油量递减加剧。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油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现场试验与室内实验结果的调研、分析和评价,筛选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
渤海X油田自实施聚合物驱以来,含水上升较快,注聚井的吸水剖面反转现象严重,为改善开发效果,模拟地质油藏特征和开发情况,应用三层非均质平板岩心模型,开展了不同类型化学驱室内实验研究和合理段塞注入方式优选,结果表明:聚表二元驱能够有效改善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剖面反转现象,有效扩大波及体积;优选的段塞注入方式为:0.1 PV(0.25%表面活性剂+2 000 mg/L聚合物)+0.3 PV(0.2%表面活性剂+1 500 mg/L聚合物),优选的聚表二元驱段塞注入方式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