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学勇  李桂文  曾宇 《规划师》2011,27(5):93-98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内外动力叠加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新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新城在起到缓解城市过度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等作用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城变"空城"的现象.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新城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新城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建设应以综合型新城模式为主,主要遵循...  相似文献   

2.
王冰 《河南建材》2021,(8):71-75
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新城不断涌现,承担着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提供就业机会、开拓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功能,如何实现合理、有序的新城建设就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新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多中心规划模式的产生背景,然后从物质形态、空间意识分析了新城发展建设的特征,进而提出了一些新城规划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以此为契机为城市有效发展和特色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新城建设比较早的国家。1950—1970年代,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城市化,日本的大城市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紧缺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大量、快速地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开始了大规模的新城建设。本文概述了日本新城的数量、分布和开发方式,系统介绍了日本新城建设的社会与政策背景,总结梳理了60多年来新城开发的阶段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日本第一个新城——千里新城的案例,总结了日本新城开发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新城建设与公共住房政策相结合,其"卧城"方式和TOD的开发模式值得参考,而其建设过程的终结和"老城化"问题的出现更值得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已步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特殊情况。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以此来扩展原有的城市空间,向外疏散人口转移产业。但是,如何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盲目的郊区蔓延则成为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城是大城市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城建设有助于疏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缓解"大城市病"。在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新城作为郊区建设的重点,其地位正日益凸显。利用六普人口数据,探讨上海人口增长和新城人口集聚态势;通过新城实地调研,掌握新城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人口发展与新城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未来新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新城成为容纳新型城镇化人口的重要基地,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为了适应城市常住人口的数量激增,新城新区的建设刻不容缓.然而许多新城的建设停留在作为聚集资源、发挥经济价值的工具上,却忽视了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把控,也忽略了产业、城市与人口的结合.当前的新城建设不能再缺乏绿色生态和人文关怀的思考,而是必须树立绿色生态理念,注重产业、城市与人口的结合,最终走上产城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规划背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昌平新城是北京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疏散中心城产业和人口的重点区域,是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昌平新城及地区是北京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引导发展高科技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昌平区委一届九次全会也提出把昌平建设成为"投资创业、旅游休闲、生活居住"三个首选之区的目标.因此,本次昌平新城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新城功能,并根据新城规划的编制要求,在深入分析昌平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结合昌平土地利用现状,梳理整合城市空间,有效控制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建设标准与质量.  相似文献   

8.
浅议国外新城建设的动力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与规模集聚膨胀,新城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疏散地。我国新城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全面转变发展观念,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观向科学发展观转变,新城发展的职能、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都需要合理定位与认识。国外大城市郊区新城建设发展了近百年的实践,各国建设的新城日后的繁荣与萧条,其间蕴含了宝贵的经验。从新城的实例入手,分析国外新城建设的动力机制,对于我国新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空间急剧拓展的阶段,各级城市的新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本文以区域发展背景为视角,以保定北部新城的发展为实例,旨在探讨个体城市应对区域发展背景,在新城扩展过程中的发展战略、产业选择、空间结构、功能组织、交通组织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希望以此对新城的建设发展进行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陈珺  石晓冬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Z1):1143-1146,1153
北京的新城是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地区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在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同时,如何规划建设健康新城,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作者尝试以亦庄新城为例,在新城中心地区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方式,促进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城提供一种选择方式.借鉴国内外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经验,进一步探讨北京新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景与可能的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及强调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背景下,试以上海市为例,探讨特大城市发展中的新城建设问题。首先重新审视新城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然后,分析上海市郊新城规划建设的缘起、演进及现实状况,进而归纳其规划建设的特征;最后从政策和空间等视角,探讨和展望我国新城建设的关键理念和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新城社会构成的特殊性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社会规划已成为国外新城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新城的规划与建设正成为各大城市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关键议程.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新域规划中社会规划相关研究的简要综述,为我国在新城规划建设中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城建设在一些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但是,新城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需求变化,是规划需要面对的主要难题。本文以三门滨海新城概念规划为例,从区域背景的分析和新城发展的理性定位入手,尝试更大限度的强化功能策划、行动计划、开发策略等要素与空间布局及城市设计的结合,对规划如何更好的引导新城开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现阶段及未来城市规划指明了方向。如何合理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镇化的发展之路,并结合当前中国形势,挖掘时代内涵,成为现阶段规划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宁夏宁东新城城市设计为例,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基地服务型新城的规划思路。通过对国家当前政策的剖析与解读,结合新城现实发展基础,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人口城镇化、生态文明下的GEP总量倡导以及与现实需求结合的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环境、人口、城市的共融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新城发展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表现在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联系多以过境高速公路为主,不收费的快速路连接和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方式建设滞后,新城之间、新城与城市其他重要功能区之间的交通连接不足,新城开发缺乏与快速公共交通体系节点的整合等。借鉴巴黎新城和美国华盛顿特区阿灵顿县的经验,在分析新城交通需求特征基础上,研究提出交通问题的4方面建议交通建设与新城开发在时机上要相互呼应;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与新城的交通联系方式;新城交通与土地的联合开发;适时建设新城绿色交通。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考察了皖中中等城市新城发展的背景与动力因素,然后从区位分布、建设进程和规模三个方面进行总体状况分析,归纳了四种新城模式,并阐述了各自的特征,最后针对四类新城的建设现状提出了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在高速度的建设背后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大型居住区与其周边区域的互动规划设计策略来缓解新城建设出现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5,(3)
近年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时代,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新城建设热潮涌动。一方面新城的规划建设,拓展了城市空间结构,缓解了旧城压力,提高了城市建设的品质,另一方面空城、鬼城等现象突显,引发人们对新城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如何构建能够促进人口集聚、发展服务经济的综合功能新城,已成为规划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以金乡县健康新城为例,着眼于城市发展的策略动力研究,对新城规划进行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围绕高铁站建设新城,旨在发展经济和塑造崭新城市形象,但高铁新城的建设中也存在部分问题。以洪泽高铁新城为例,基于洪泽当前的发展阶段、模式及特征,提出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回顾工业化后期以来美国新城新区发展历程入手,整理和分析美国各阶段新城新区发展背景、动因、特征、措施等,归纳一般特征和规律,特别强调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以期对我国新城新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