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低碳环保越来越成为现代绿色建筑的新标准。我们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公共建筑和住宅的供暖和空调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空调早已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本文在地源热泵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研究,比分析了其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节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能源危机的大背景F,节能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随着人们对住宅舒适性及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建筑能源消耗日益严峻,暖通空调能耗占比持续上升;在保证室内热舒适的条件下,合理降低建筑夏季空调能耗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根据落地扇产生的气流扰动对热环境的影响效果,通过实验测试及舒适性问卷的方式研究落地扇对办公室内的温度分布、舒适性以及节能性的影响,从而实现节能条件下的室内热舒适,并给出落地扇与空调联合运行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落地扇与空调联合运行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加强室内气流扰动,联合运行相比空调单独运行时房间较高温度区域获得最高1.4℃的温降;平均热感觉的优化程度最高可从有一点热(0.37)变化到有一点冷(-0.52);落地扇扰动作用有效降低空调回风口的温度,减少空调高能耗运行的时间,从而实现最高13.82%的节能效率。  相似文献   

4.
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节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节能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随着人们对住宅舒适性及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能耗中占有重要比重。本文通过分析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的构成及主要特点,针对当前在节能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开始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更加追求生活、工作的舒适和方便,因此智能城市、绿色建筑等相继发展起来。人们舒适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空调系统,而在智能城市中绿色建筑和暖通空调设计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该文主要以智能城市中绿色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分析为研究对象,在对暖通空调设计原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城市中绿色建筑和暖通空调设计的建议,旨在为智能城市中绿色建筑和暖通设计的优化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源热泵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建筑节能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地源热泵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作为高效、节能、舒适、环保的空调方式在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兴起。结合成都地区某项目地源热泵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介绍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及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央空调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以及使用舒适性。同时,通过科学的建筑设计以及与暖通空调技术的有机结合还能够实现建筑节能目标,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针对现代暖通空调需求的不断提高,暖通空调技术也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脚步。针对现代绿色节能需求,借助更多的先进技术,以此实现暖通空调节能基础需求、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空调技术的需求。本文就暖通空调技术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了简要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与建筑能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对热舒适性和建筑能耗的影响,对实际建筑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室内热舒适性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内,可通过提高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途径来减少空调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筑物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8%~25%,并且这一比例还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增加,在建筑物能耗中,暖通空调能耗所占比例约在60%以上。因此,建筑节能特别是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同时随着人们对讲究生活质量程度的提高,室内热舒适及空气品质已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因此,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应立足于节能这一主题,在提高室内热舒适性及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同时尽量减少系统能耗。本文对新风换气机的工程应用和安装进行了分析,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供大家讨论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家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条件,通常需要民用建筑节能达到60%,传统的建筑节能材料只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很难满足节能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的建筑节能产品成为研究的热点。根据国家对建筑节能据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m^2,另外每年新增建筑20亿m^2左右,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能耗46.7%,其中包括建筑的能耗(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30%。单位建筑面积采暧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资源节约性社会,  相似文献   

11.
郑小丽  黄翔  殷清海 《制冷》2010,29(2):71-75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关于降低住宅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政策,国家鼓励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可再生能源。因此,大力推广使用蒸发冷却-辐射空调系统可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同时采用辐射空调与置换通风相结合系统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分析了蒸发冷却,辐射空调,置换通风综合利用在住宅建筑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保障建筑室内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就将暖通空调安装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使得建筑空间环境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文章通过对暖通空调安装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施工难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分析了解决当前暖通空调安装技术施工难点的相关办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获奖情况:2022年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成果研究背景《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建筑能效水平、绿色建筑面积比重等提出了严格要求。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节能降碳及绿色发展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高大空间建筑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集中空调系统作为其中的关键功能中枢,具有独特的设计、建造及运维特征:建筑空间大,管系庞杂,水力平衡难度大,气流组织复杂;动力设备与系统的振动、噪声控制难度大,设备能耗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商业建筑也大量兴建,而且对于商业建筑的使用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央空调已在越来越多的商业建筑中使用,而且在建筑能耗中占很大的比例,所以设计的合理性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商业建筑空调通风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5.
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又安全的室内环境,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推进建筑节能是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建筑条件。本文从建筑选址、窗口采光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建筑节能就是在保证和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通过节能设计和具体实施,达到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建筑节能工稗检测中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郭新伟  李义刚 《安装》2006,(8):48-49
中央空调系统已成为现代建筑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建筑创造舒适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从空调系统运行现状、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方面探讨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18.
针对西藏高原地区城乡居住建筑环境质量差、常规能源缺乏的现状,通过对城乡居住建筑的大规模实地勘察、对建筑物理环境和能耗等指标的详细测算以及对城镇居住建筑和传统民居基本模式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适合西藏高原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关键技术问题。研发了低能耗建筑设计基本气象参数数据,创作出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技术、适合当地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城镇节能居住建筑体系和新型乡村生态民居建筑并建成示范工程,在满足基本热舒适条件下,同时保证了居住建筑的采暖和空调的超低能耗。编制了西藏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和图集,推动了当地建筑节能行业的整体进步。研究成果对于西部其他地区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东莞市5栋酒店建筑单位面积能耗、空调冷热源方式、空调能耗、热环境参数、人员舒适性进行了实测,并进行了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单位建筑面积建筑能耗平均值为2.273GJ/(m2.a)单位空调面积空调能耗平均值为1.181 GJ/(m2.a)。根据测试及计算结果指出了该市酒店建筑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节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于2010年1月对西安市5栋办公楼和3栋商场的冬季采暖系统进行调查,测试了建筑室内温湿度等参数,并对室内人员热舒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表明:被调查建筑内热源形式主要为市政蒸汽和燃气锅炉;冬季办公楼和商场内平均空气温度分别为19.9℃和21.1℃,满足热舒适空调的要求,但是商场内平均温度偏高,不符合建筑节能的要求;而两种类型建筑内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都要低于30%,空气较干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到办公楼和商场内人们的热感觉、热舒适以及满意程度百分率分布情况,都有高于83%的人感觉满意和刚好满意,满意程度都较高。进一步地分析得到办公楼和商场内实际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8.8℃和18.7℃,并获得了对应的能被80%的人所接受的热舒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