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的内涵根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等定义,新材料产业是指由新材料产品及其延伸产品所形成的产业,涉及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及新材料相关服务等领域。新材料产业政策是指针对新材料这一特定行业发展而制定的政策总和,属于狭义的产业政策。我国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是以新材料产业政策为核心,以战略政策为纲领,以创新政策、资金政策、区域政策和环境营造政策为支撑,通过法律法规、财税金融、体制机制、科技人才等多方面政策工具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燕君 《中国包装》2008,28(1):55-56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政策和运作实践,政府在推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梁燕君 《中国包装》2010,30(5):50-51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政策和运作实践,政府在推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综合一体化物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冠新  代永立 《工业工程》2012,15(2):54-58,114
产业集群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基石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其物流支持体系的发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集群的物流服务企业的功能单一,服务质量跟不上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无法提供综合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本文从我国物流企业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综合一体化物流的3种组织模式,并运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这3个交易维度角度对产业集群综合物流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产业集群的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网络的构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政策和运作实践.政府在推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强势增长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有发展价值的产业部门。物流业是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行业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但是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与约束。我国的物流产业历经20余年的发展,从当前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物流法律法规需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整合现有物流法律法规,构建适合国情、具有现代性与前瞻性的物流法律制度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冷链物流标准化活动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冷链物流标准化能够规范物流市场和企业管理,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向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剖析内蒙古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冷链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结合内蒙古地区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物流产业发展实际,构建内蒙古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物流信息标准化是现代物流产业标准化的核心。本文以《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和现代物流国家标准体系表为指导,经过调研和对比分析,提出了建立以“1234”为主要内容的上海现代物流产业标准化实施框架建议。即:围绕1个核心、服务2个领域,采用3大物流信息国际标准体系并推进其应用技术的研发与实施,夯实4批物流标准化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区域物流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我国已经起步,但由于物流理论研究环节的相对滞后,我国区域物流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为推动区域物流和物流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对经济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我国区域物流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阐述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现状,分析了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从产业政策、技术发展、人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食品冷链物流涉及技术、方法、流程和系统等各个方面,培育成熟度高的冷链物流体系不仅需要政府产业政策及标准的支撑,也需要建设完善可靠、管理规范的冷链温度控制监测与校准溯源技术体系,实现对冷链全环节温度参数的无缝监控,减少"断链"现象产生。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介绍了冷链温度监测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校准现状,并对温度校准方法作了初步探讨,为企业提供合理的计量检测校准方案打下基础。通过加强对食品冷链中温度参数的控制,进行定期校准和溯源,有效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减少食品资源浪费,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物流是指以某一特定区域为基本范围并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的物流活动。跨区域物流表现为各区域范围内的单位、企业及其他组织之间跨区域合作、协调及相互作用,共同进行的专项或综合物流活动的过程。一体化的交通物流资源整合平台是整个物流运行体系的枢纽。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物流产业凭借经济、区位和技术等优势,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各地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物流资源跨区共享和利用程度有待提升。基于上述问题,该文围绕跨区域间物流资源的整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物流服务网点体系建立3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各地区物流高效联动发展的途径。以期达到促进各地区物流资源的整合及各地区物流联动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工业互联网安全是实现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针对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工业互联网安全在产业政策、标准体系、产业结构、产业规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研判了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与转化,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注重供应链安全与稳定,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立足全局、统筹联动,坚持"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探索出适合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健 《中国科技博览》2009,(20):254-254
通过我国动漫画产业的发展。分析了动漫产业发展路径中鹂本地和外部地理因素,以及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和地方产业政策环境,提出了动漫产业的发展和策略走向。  相似文献   

15.
现代物流标准化与包装标准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现代物流的构成要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拓展和延伸的,而要保证整个现代物流"物质流动"的合理化、有序化、现代化、低成本,物流包装标准化是根本的途径和有效的保障.文中主要就包装与现代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密切关系展开讨论,最终希望我国政府、行业、企业及每个企业员工都应树立加强包装标准化建设的意识,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技术标准保证我国物流产业在高起点上得以发展和壮大,以促使我国的物流产业尽快适应WTO的国际贸易的需求,加强我国企业和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物流产业集群升级对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物流产业集群升级状况进行评价至关重要.基于云模型对物流产业集群升级进行了评价,首先对云、云的数字特征及云发生器进行定义;其次构建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升级评价体系,并给出云模型的评价步骤;最后以沈阳经济区为例,对该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升级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物流产业集群的升级处于“较好”等级,同时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合理投放、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乳制品产业门槛再度升级,继《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出台之后,国家发改委于6月4日发布了《乳制品加工业产业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发布的第一部系统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内容从政策目标、产业布局、行业准入、奶源供应、技术与装备、投资融资、产品结构、质量安全、组织结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乳品消费等多个方面对我国乳制品产业发展作出更为详细、严格的管理和规定。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我国新材料产业政策东风不断,下文分析一下我国新材料产业政策及发展前景。新材料领域产业前景良好,到"十三五"末市场规模将达万亿之巨。而石墨烯、3D打印、超导等前沿材料的快速发展,则有望在未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产业政策是具有系统性的产业政策,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核心,他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调控政策等各方面政策相配合,共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区域产业政策对于当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产业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港口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港口物流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国外主要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