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包装》2014,(2):12-13
正近日召开的广东省污染减排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广东将大力推进淘汰钢铁、水泥、造纸、制革、印染落后产能工作,并在珠三角地区试点建立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广东省"十二五"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分别削减12%、13.3%、14.8%和16.9%,是全国减排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中的污染物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由于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能够长期地、连续地、系统地和实时地提供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测试数据,以及环境管理部门对CEMS在管理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CEMS得到了快速发展。众所周知的美国以CEMS监测数据为基础的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酸雨计划,显著地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中国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指出煤炭生产和使用造成的环境损失为185.6元/t煤。分析了未来40年能源发展面临的CO2排放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能源开采生态保护以及新能源技术的不确定性等环境挑战,提出了在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实现能源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指标,定量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煤炭消费总量可能产生的约束,提出了实施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统计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准确的环境统计数据,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计划、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据。然而基层环境统计工作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十分客观的反映当地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情况,本文结合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实际,分析了基层环境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因锅炉烟气中含有NOx、烟尘及二氧化硫等,这些物质会对大气产生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所以要对锅炉排放的尾气进行防治和控制。本文首先对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及监测要求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锅炉尾气污染物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由来和制度内容、总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及实施程序,指出我国目前所采取的总量控制方法,根据目标总量控制和容量总量控制方法对比分析,得出比较科学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阐述了总量控制研究,使其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滇池流域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滇池流域近20年来的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和削减量进行了核算,分析了其变化的趋势和主要原因。在8个污水处理厂及两个截污泵站的共同运行下,滇池流域COD、总氮和总磷3种污染物的削减量从1993年的1 542 t,177 t和13 t,分别增加到2007年的40 581 t,5 193 t和637 t。总体而言,生活污染源是主要的污染源,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流域内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是滇池污染物产生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材料保护》2007,40(1):55-55
西安市首批36家排污企业28日拿到了西安市环保局发放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此举标志着西安开始正式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以对污染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太原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特征及来源,采用2010—2020年环境空气监测结果,对环境空气中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污染物进行单项对比分析、综合对比分析、十年长期趋势滚动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太原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综合指数下降7.34%,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污染总体下降,二氧化氮略有上升,臭氧有所上升。该文从污染排放、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等方面结合变化趋势进行对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以来,我国煤电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和强度快速下降,控制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煤电仍将承担国家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任。重点研发高性能、高可靠性、高适用性、高经济性污染物的控制技术、资源化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是未来我国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的主要技术方向。预计到2020年,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排放量分别降至2×10~5~3×10~5 t、1×10~6~1.5×10~6 t、1×10~6~1.5×10~6 t。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基本得到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头戏,不仅面临常规污染物的进一步削减,氨氨的总量控制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就我国工业废水“十二五”减排对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现代材料动态》2011,(4):24-24
“十一五”期间,镍都金昌市通过一系列污染减排措施,污染减排成效显著。2010年,金昌市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10.52万t削减至5.5万t,金昌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05年的66.70/0提高到86.6%。在结构减排方面,先后关停了全部立窑生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针对木质家具制造业的《木质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正式实施。工业减排的重点包括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粉尘等大气污染物,而家具生产过程中的涂料涂刷过程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物,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之一,是VOCs污染的重要"贡献"来源,此次制定的新排放标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动油性涂料彻底退出市场。据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涂料涂装业每年向大气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总量约计430万吨,其  相似文献   

14.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与降水溶合形成酸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加大癌症发病率,甚至影响人类基因造成遗传疾病。控制大气二氧化硫污染,削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是目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的脱硫环境及其应用现状,分析导致我国脱硫工艺滞后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利用,导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自然资源总量持续减少,有些甚至濒临消失。为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多措并举,加快结构调整,转变消耗高、污染重的粗放发展模式。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05年与2000年入河污染物总量的分析表明,点源在入河污染物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下降,面源的占比迅速增加,尤其是TP(总磷)入河量已经超过点源;面源污染呈"总量持平,结构调整"态势;面源污染物总量构成中,农村居民生活位居第一,其次是水产养殖、水田径流等。在面源污染成因分析基础上,相应提出了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区面源污染控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水中COD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强酸并加热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水被有机物污染是很普遍的,因此COD也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之一,是我国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指标。如何在标准化、高效率实现化学分析的同时,确保实验数据结果的准确、可靠,并按照ISO/IEC17025《检测/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给出具有置信概率的检测结果,掌握对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实施内部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8.
VOCs是指众多行业和人为排放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开始引起人们对环境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等原因,VOCs的控制标准不完善,管理体制相对滞后。为了更好地控制VOCs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人类健康,本文对我国VOCs的排放现状、特征以及这些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提出了一些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杨 《硅谷》2009,(21)
介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概念和优势,针对我国目前实施总量控制的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燃煤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电力行业耗煤量约占全国耗煤总量的一半,实现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高效控制是重中之重。本文介绍了我国煤炭清洁发电实现超低排放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前景。通过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燃煤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建立了超低排放清洁环保岛,实现了污染物排放优于天然气机组排放标准限值,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高用能密度区域的污染物减排提供了一条重要出路。研究综述了近年来我国超低排放技术的示范应用情况,通过费效分析表明超低排放可实现污染物大幅度减排,具有良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未来,我国燃煤电厂还将进一步发展烟气污染物深度脱除技术及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最终实现燃煤烟气污染物的近零排放,为建设全世界最清洁的燃煤电厂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