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深层主要发育高阻抗储层,在地震资料上储层顶面表现出明显的波峰型亮点特征。随着储层孔隙度增大,储层阻抗逐渐降低,地震波峰逐渐减弱,这一特征与地层减薄引起的变化规律一致。受资料频带限制,在利用常规波阻抗反演进行孔隙度预测时,薄层位置阻抗反演结果不能反映其调谐真实的阻抗值,储层孔隙度预测精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在区域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消除厚度调谐影响的高阻抗储层孔隙度预测新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新方法能有效去除厚度干扰,孔隙度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利用新方法预测的储层孔隙度展布特征更加符合沉积规律。  相似文献   

2.
古近系新沟嘴组是江汉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新沟嘴组地层受沉积时间长、地层埋深等客观地质条件影响,砂岩储层物性普遍较差,低孔低渗特征明显,储量动用难度大,因此低渗透储层的形成机理和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研究已成为制约新沟嘴组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本文依托岩心物性分析、薄片鉴定等测试分析资料,探讨了江汉盆地新...  相似文献   

3.
莺歌海盆地的莺歌海凹陷是富生烃凹陷,在其东方区黄流组海底扇的勘探已发现大气田,应进一步往深层探索梅山组海底扇.基于东方区的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以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分析东方区梅山组海底扇的物源特征、外部形态特征、内部期次划分、控制因素及勘探潜力.综合考虑坡折带、区域海平面变化及充足的物源供应等因素对海底扇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露头、岩心、测井分析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集物性等特征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 高的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或残余铸模孔;孔隙结构具有小孔隙、微细喉道 的特点;储层性质明显受原始陆源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相互影响;原始陆源组分的结构和含量对储层物性 有直接影响;沉积相是基础,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物性明显优于其他微相砂体;成岩作 用对储层物性优劣起主导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使储层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准噶尔、吐哈盆地低煤级煤储层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储层几何形态复杂,且受成煤环境的控制,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变化。煤体形态可归纳为与成煤环境对应的4种类型,其中形成于湖成三角洲的朵状、舌状煤体成藏规模最大,浅部煤储层以含气量低、甲烷浓度低、含气饱和度中等、含气强度大为特征;但在构造相对简单的盆缘斜坡深部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潜力,煤储层孔容及比表面积都很大且变化范围也大;中值孔径、孔隙率的变化特征与孔容一致,预示了低煤级煤储层较高的基岩渗透率,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都显著低于中、高煤级煤储层,煤储层达到饱和的机率更大,更容易解吸。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煤储层割理裂隙系统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影响煤储层割理裂隙系统的开合程度,盆缘斜坡多为高渗区。  相似文献   

6.
7.
苏里格气田西区储层经历了长期的压实、胶结等破坏性的成岩作用,储层致密,预测和开发难度大.利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和物性等方面研究苏里格西区储层的特征,剖析储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苏里格西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是岩屑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以次生岩屑溶孔为主,孔隙度平均为7.2%,渗透率平均为0....  相似文献   

8.
针对渤海南部海域M油田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规律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利用薄片、储集层物性分析等资料,进行成岩作用和成岩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M油田沙河街组三段以低渗储层为主,长石含量高、埋藏深度大及孔隙结构复杂等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沙三段储层经过了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等成岩作用改造,目前已处于中成岩阶段A2、B亚期,其中压实作用造成原生孔隙大量丧失,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小南沟区延长组主要产油层组长61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长61储集层具有结构成熟度高而成分成熟度低的岩石学特征,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是影响该区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阿姆河盆地奥贾尔雷地区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综合利用测井、地震和物性分析等资料,探讨了阿姆河盆地奥贾尔雷地区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奥贾尔雷牛津阶属于台地相沉积,可划分为台地前缘缓斜坡沉积亚相和生屑滩、鲕粒滩等若干微相;牛津阶储集岩类主要为颗粒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破坏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而溶蚀和破裂作用是提高和改善储层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生屑滩和鲕粒滩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是主要的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丁烷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和运移方向等成藏要素对丁烷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统计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丁烷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丁烷含量变化较大,体积分数在0.02%~28.9%之间,平均值为1.89%;丁烷碳同位素较稳定,台盆区主频在一30%0~一28%0之间;前陆区主频在一24‰~~22‰之间;油型气iC4/nc4值小于0.8,δ^13C4轻于一27.5‰;煤型气iC4/nC4值大于0.8,δ^13C4重于一25.5‰;处于较高热演化阶段的天然气δ^13iC4-δ^13nC4值大于0;不同输导条件下,沿运移方向iC4/nC4值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在碎屑岩输导层中沿运移方向i4/nC。值减小;通过盖层散失或是在碳酸盐岩风化壳中运移的天然气,沿运移方向iC4/nC4值增加.天然气中的丁烷可以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对其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川东北地区油气形成过程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海相烃源岩成熟度高、油气源对比困难的特殊性,以川东北地区古生界—中生界为研究对象,对有机质(烃源岩干酪根、沥青)的稀土元素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有机质中稀土元素的来源进行了探讨,通过稀土元素与有机碳同位素数理统计分析,对古油藏油源进行辨别,为高过成熟度地区油源对比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质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为0.23~603.39μg/g,比赋存环境大;干酪根δEu变化范围为0.71~1.06,比全岩低,主要反映有机质沉积时的还原环境;干酪根的轻、重稀土元素比为1.01~16.73,相比其全岩呈重稀土元素富集,富集程度由老地层向新地层逐渐增强,其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碳同位素呈较明显的负相关,表明有机质中稀土元素主要继承自原始有机物质,可作为有机物源研究的指示剂.数理分析综合对比表明,该区上震旦系古油藏的主要烃源岩层为下寒武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古油藏的主要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和上奥陶统.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包括煤成气、油型气和混合气三种。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Ar40/Ar36比值、δ13C1值、甲烷同系物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氢同位素分布等地球化学指标,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煤成气的组分以干气为主。煤成气气藏主要分布在东濮凹陷北部的文留、户部寨和南部马厂地区的Es4储层,油型气气藏主要分布于东濮凹陷北部盐分布区的盐上地层中,混合气气藏主要分布于东濮凹陷北部Es3盐分布区和南部无盐区。  相似文献   

14.
15.
杭锦旗地区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目前测试层位大多出水,进而影响气层产能。针对该区储层产水情况,从储层区域位置、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含水饱和度及试采方式等方面对储层产水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层产水原因,据此应用核磁测井资料及岩心实验资料对气层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明确了气层中水的含量,进而可以为甲方提供合理施工建议,提高气层产能。  相似文献   

16.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只有认清当前腐败现象蔓延的特点和成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陈村水库上游暴雨特性、洪水特性,并进行比较,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实测的暴雨资料,对黄栗树水库以上流域暴雨特点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提高对本流域暴雨灾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天然有机物的混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天然有机物的代代表物-腐植酸的混凝实验,研究了以硫酸铝作为混凝剂时,不同腐植酸的最佳混凝条件及预臭氧处理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gas enrichment conditions in the Fuxin basin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Powder River basin.The coal bed depth,the gas content,the individual coal bed layer thickness,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th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