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马宗晋院士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将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划为环太平洋、大洋脊与北大陆3个一级构造系。纵观全球油气田分布发现,它们与全球最活动的3个一级构造区密切相关,分布在显生宙火山岩带附近。我国渤海湾盆地的油气田与新生界火山岩体相伴分布,美国SacramentoBasin的气田与现代火山口错叠重合,这些现象都说明石油、天然气与地球深部物质供给密切相关。天然地震为地壳表层带来火山岩活动、地下水和天然气的外泄,而火山活动的岩浆为火山岩覆盖区带来了有机质灶体生烃模型,火山岩活动的岩浆还带来了无机成因烃,地下水为有机质带来了催化生烃模型、外泄的H2与CO2又带来了合成生烃模型。地壳活动区存在着多种生烃机制的多种生烃模型;地壳活动区的火山活动为沉积盆地带来沉积与岩浆形成的储、盖、圈组合,构成“水火”二元结构成油系统。火山活动为火山岩覆盖区带来了多种生烃模型生成的多种油气供给和沉积岩与火山岩形成的二元结构的储、盖、圈组合,更有利于油气田的形成。因此,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覆盖区应是有含油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欧亚大陆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最新同位素证据,中东—中亚地区应是古亚洲构造域部分而不是传统所称的特提斯构造域,世界油气田、中国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构造域,而不是特提斯构造域;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分布还与太平洋型微陆块、Pb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有关。古亚洲构造域、太平洋型微陆块、Pb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三者的耦合是大型、超大型油气田的定位制约。中国准噶尔陆块(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东北佳木斯陆块(松辽盆地)已发现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其深部还有十分良好的勘探前景;而内蒙古的中蒙古块体,尽管仅有二连、陆家堡、海拉尔等中小油田,(在蒙古国有东方油田),但其勘探前景良好;中国未来的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将在这里发现。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侏罗系出露与油气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或舍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以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2%分布在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即前缘褶皱冲断带),其地表出露为侏罗系。其余则主要分布在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以东的前陆坳陷带,地表为白垩系或第四系覆盖,认为侏罗系出露地区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研究区典型地震剖面解释,从构造变形角度解释这种油气分布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石油深部起源理论认为,石油、天然气与金属矿床一样都是地球排气作用的产物。含油气盆地的演化与地球外核的排气及表面的升降变化相呼应,表明了含油气盆地的深部构造本质。石油及天然气形成于地球排气作用出现冷分支的新生代,明显表现为热液期后的特征。油气以垂直运移为主聚集在流体动力学构造圈闭以及与此有关的地层、岩性圈闭中,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这些理论为寻找新油气藏指明了方向。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点是盆地基底深,沉积地层厚度大,故在已发现油气藏以下地层直至基底内部都有望发现新的油气藏。在新构造运动活跃、深部脆性岩石发育、具有良好盖层形成圈闭的地区,应首先采用深部地震对以构造裂隙油气藏为目标进行勘探。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对于查明深部断裂、高孔隙带和裂隙带是无能为力的,亟需开发非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此外,还可结合遥感、地球化学、张量分析、放射性、形态构造模拟等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岛弧系具有特殊意义,因为这些构造位于地球最大的地貌构造单元——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带,是解决一系列现代大地构造基础问题的关键。在该区发生着最活跃的构造岩浆作用,表现为极强的地震活动、现代地壳运动和火山作用。不久前,在过渡带海域内完成了大量工作,其成果都已发表。但岛弧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岛弧,实际上仍然是个空白点。这是由于即使采用最能提供准确信息的构造地球物理方法,即各种众所周知的地震方法,研究岛弧的深部结构亦非常困难。该情况可以用海岛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和油气成藏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新构造运动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近代板块运动或地球深处壳幔物质交替、位移,以及陆架陆坡转折带沉积体的滑塌陷落、盆地快速沉降等因素诱发地壳区域应力场改变,在某些应力集中而失去平衡的区域,产生地体形变,或形成断裂。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系之间存在着不整合;中新统和第四系的沉降、沉积中心偏移;晚期断裂极其发育;天然地震比较活跃;具有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晚期构造圈闭。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和油气田的分布: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晚期成藏;莺歌海盆地底辟活动控制天然气晚期成藏;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控制珠二坳陷北坡天然成藏;东海西湖坳陷新构造运动部分破坏了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成藏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从区域重力场、构造演化、火山活动、天然地震以及人工地震等方面的分析,渤海湾盆地新构造运动活跃,目前发现的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渤中、济阳、黄骅等坳陷,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的形成与很多地质因素有关,但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起着关键作用,新构造运动不仅促进油气的富集成藏,而且对下第三系古油藏进行一定的调整,发生油气的再次运移、再次聚集而形成上第三系的次生油气藏。据地震、钻井等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继承性活动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中。预测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渤中坳陷及其周边断裂带是勘探上第三系油气藏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8.
根据最新同位素证据,中东--中亚地区应是古业洲构造城部分而不是传统所称的特提斯构造城,世界油气田、中国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构造城,而不是特提斯构造城;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分布还与太平洋型微陆块、Pb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有关。古亚洲构造城、太平洋型微陆块、Pb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三者的耦合是大型、超大型油气田的定位制的。中国准噶尔陆块(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东北佳木斯陆块(松辽盆地)已发现大型、超  相似文献   

9.
渤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走滑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渤海盆地中的走滑构造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郯庐断裂新生代的活动及地球动力学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图编制,研究了渤海盆地东部走滑断裂带分布及类型,讨论了其形成动力学条件和油气地质意义。渤海盆地走滑断裂带主要发育雁列正断层系、同向剪切断裂系,也见反向剪切断裂系和次级同向剪切断裂系。剪切系断裂组合反映右旋扭动,右旋扭动时间为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是郯庐断裂带活动的反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结果。走滑构造带形成了重要的油气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一系列地震剖面解释,发现塔里木盆地西部东西向的鸟山深部断裂(及其北的罗斯塔格深部断裂)白垩纪发生向北的冲断,向下收敛于中—下寒武统膏盐层;鸟山浅部断裂更新世向北冲断,可延至全新世。鸟山东断裂主要在白垩纪发生右行剪切,与北西向的海米塔格深部断裂共同构成东西向冲断带中的变换构造带。鸟山北断裂中新世发生右行走滑,在北西向断裂的冲断活动中起了剪切变换作用。鸟山及邻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样式,可总结为2套不同方向的冲断系及与之配套的2套剪切变换系。据此认为该地区的油气前景不容乐观,并对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勘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大气田形成与深部地壳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中国西部大气田与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中朝板块之间的关系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板块构造理论在世界大陆的失败, 对于与俯冲带相关的弧后引张、大陆增生、地壳物质返回地幔、成矿作用和油气藏等均存在较大问题。以一些大气田为例说明天然气的生成与深部地壳构造有关, 尤其是与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有关, 在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中, 天然气可通过地幔流体(如CO2、CO、H2等) 进行费-托合成。天然气的生成与分布与这一假说相一致。按照这一假说, 预测了一些未来的大气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福建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表与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论证了福建推覆构造的存在,并根据其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东部逆冲推覆带、中部逆冲褶皱带和西部挤压推覆带。在区域构造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福建推覆构造发育于印支期,鼎盛发展于燕山早期,定位消减于燕山晚期;推覆运动方向由北西往南东;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剧烈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羌塘地区壳内低阻层特征及初步认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羌塘地区深达 1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MT)大剖面上,壳内低电阻层显示出不同面貌。南段以“△”块状体为特征;北段低阻层从-100km深处上升至近地表-10 km处,呈巨大的蘑茹体。在平面等值线图上,北羌塘地区以大面积坳隆、东西分块为特征;南羌塘地区以条带状坳隆南北分带为主。研究结果认为,低电阻层与地形相关,这不仅旁证了有关低阻层解释的可靠性,同时说明北羌塘独特的块状高山区地貌是活跃的深部构造运动的表现。研究区地壳既非全是冷壳、也非全是热壳,应是冷壳、热壳呈楔块状相间,尤其是确旦错一带可能存在热柱。这对油气富集、形成、二次成因将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格局与盆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海  张莉  林珍 《石油实验地质》2012,34(4):388-394
华南板块整个构造发展史是一个大陆地壳逐步增生、地壳结构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南海北部陆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亦是这一构造演化过程的一部分,其构造格局主要受区域基底断裂分隔,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展布特征。南海北部中生代沉积盆地主要发育在粤中—粤东沉降带和东沙—高雄陆缘沉降带。东沙—高雄陆缘沉降带是南海北部海域最主要的中生代盆地发育区带,发育了潮汕、高雄和笔架3个中生代陆缘盆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总面积约6.7×104km2;在这3个盆地中发育了巨厚的上三叠统—白垩系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基础地质条件,是未来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查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迅速减薄至17~18 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深水区成藏组合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调研全球典型伸展陆缘盆地的伸展破裂过程、断裂结构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对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构造沉降史与沉积体系的耦合分析,揭示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特殊的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发育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内脆韧性变形过程产生的大型低角度拆离断裂活动是裂陷期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破裂的主要机制,裂陷期地壳的均衡抬升、断裂带上盘块体的旋转和大型低角度主控断裂转换带的发育导致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深水区具有宽深断陷结构与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响应体系;裂解期的缓慢沉降和丰富的单边物源供给导致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并形成海退型进积层序组合,大型海相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峡谷/深水扇体系分别发育在白云凹陷及其南部凹陷区;裂后热沉降期,台阶式沉降和充足的北侧单边物源体系控制了陆架坡折带由南往北的迁移,并使得陆架坡折带稳定分布在白云北坡,形成海侵加积型层序组合,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呈现垂向叠置分布特征。在新生代陆缘地壳拆离薄化背景下,裂陷期宽深断陷结构、裂陷后期台阶式沉降和单边物源体系供给等特征使得陆缘深水区发育裂陷期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到裂后期大型陆架坡折带的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重力流响应体系,最终导致规模烃源岩集中分布、纵向台阶式储-盖组合和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大型有利油气聚集带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分区及其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受秦岭-祁连山构造带和阿拉善地块长期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通过重力、航磁、遥感和地震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于中区横向构造带表现明显,可以将其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根据各区内分布的次级隐伏构造或明显的东西向断裂,北区分为桌子山段和横山堡段;中区由转换带和马家滩段组成;南区进一步分为沙井子北段、固原段和华亭南段;区段之间构造特征差异显著。目前发现的天然气多集中分布在横山堡段的逆冲断块和背斜中,石油多分布于马家滩段及其邻近的逆冲推覆构造中。  相似文献   

17.
里奥-德雷(Rio del Rey)盆地位于喀麦隆境内、尼日尔三角洲(Niger Delta)东北缘,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已有30余年油气勘探开发历史。古新世以来发生的长期海退和三角洲沉积作用,形成了现今的里奥-德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其主要发育3个地层单元,自下而上分别为阿卡塔(Akata)组、阿格巴达(Agbada)组和贝宁(Benin)组。在三角洲进积推进过程中,由于大陆边缘的重力作用和三角洲泥岩的塑性推覆作用,由陆向海、自北向南形成了3个构造区,即伸展构造区、泥岩底辟构造区和逆冲推覆构造区。其中,在泥岩底辟构造区形成了许多与泥岩底辟或泥岩脊相关的辟顶背斜、断背斜构造圈闭或辟边岩性遮挡圈闭,现今已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主要与这些圈闭有关。同时,泥岩底辟的活动也形成了储集和运移方面的优势条件,促使油气在泥岩底辟构造区富集高产。因此,未来泥岩底辟构造区以及与泥岩底辟相关的圈闭仍然是里奥-德雷盆地进一步寻找勘探潜力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