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光通信市场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通信是中国光电子产业发展得最快的领域之一。中国70年代初就开始了光纤通信的基础研究。70年代末就进行了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80年代主要进行实用化攻关,完成了武汉市话中继实用化工程、武汉-荆州多模光缆34Mb/s省内干线工程、扬州-高邮、成都-灌县单模光缆34Mb/s省内干线工程和合肥-芜湖140Mb/s单模光缆一级干线工程,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90年代初期,中国就开始了光纤通信的大量建设,市话中继、省内干线、国家干线,包括农村通信都用光缆逐渐取代电缆,建设了现代化的电信网,初步建成了“八纵八横”国家干线。“八纵…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规划来看,大容量特别是长距离大容量通信系统中,140Mb/s光纤通信是最合适的。它既能满足通信容量的实际需要,又能降低通信的成本费用,因此研制140Mb/s光纤通信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叙述了140Mb/s数字光纤通信接收机前置放大器,均衡、滤波器的研制工作。对晶体管前置放大器和场效应管前置放大器这两种方案作了分析比较和实验验证。对场效应管前置放大器的反馈线路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方案,并作了一些初步的实验验证。另外对通信系统长度的计算方法及对光纤指标的要求从理论上作了探讨。试验中所用的光纤通信接收机工作波长为0.825μm,用非归零码。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光纤通信技术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现在光纤通信不仅成功地用于市话中继,而且也成功地用于长途干线。在我国,长、短波长8Mb/s、34Mb/s光缆市话中继系统相继建立,并成功地投入运行。与此同时,34Mb/s、140Mb/s中规摸的光通信系统正在向长途干线发展。就通信距离来看,从几公里发展到几十公里,甚至会延伸到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从无中继站发展到有几十个乃至几百个中继站。为了适应这种中、大规模光通信系统的需要,必须进行如下课题的研究;如何对光缆通信系统进行维护;如何对这种庞大的系统进行监视;为了不使通信中断而如何进行快速倒换;如何对系统运行工况进行实时性地估价;在光路系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1.3μm窗口单模光纤与梯度折射率多模光纤相比,具有衰减低、频带宽等优点。目前,国际上单模光纤已广泛用于中、长距离通信网。国内深圳、秦皇岛、宁波等地已经建成了单模140Mb/s区间光通信系统(无中继距离为26公里左右)。宁汉渝干线140Mb/s光缆数字通信工程即将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另外一些中长距离单模光缆工程亦已开始或正在计划建设。因此,单模光  相似文献   

5.
光纤通信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通信容量极大。140Mb/s的通信速率就相当于在单根光纤上传输1920路电话,这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有着重要意义。140Mb/s光端机试验系统的初步试验成功,使我们的光通信技术在较高速率的研究方面前进了一步,为下一步的研究以及可能的工程建设取得了一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
“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合肥至芜湖140Mbit/s单模直埋光缆通信系统试验工程于1991年5月24~26日通过国家验收。合肥——芜湖光缆工程是我国自行研制、建设的具有先进水平的直埋光缆通信干线。该工程北起安徽省合肥市、南至芜湖市,途径肥东、巢湖、含山、和县、无为五县,全长146km,内分两个数字段,合肥、巢湖、芜湖为三个端站,另设有人中继站1个,无人中继站两个。通信系统使用1.3μm波长,传输140Mbit/s数字信号,近期运行方式一主一备,今后为三主一备。  相似文献   

7.
哈里斯公司 Farinon 光波工作组宣称,已研制了一种可行的45 Mb/s 和90 Mb/s 长波长传输系统的单模制式,其无中继距离比现有的多模系统增加一倍。这种 DLW 90单模系统可在现有的商用单模光纤上传输相当于1344路音频话路,其传输距可达55公里(45英里),在误码率优于10~(-10)情况下系统余量为6分贝。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一批光通信试点、示范工程,即武汉—荆沙34Mb/s长波长多模架空光缆通信实验系统,扬州—高邮34Mb/s长波长单模架空光缆通信实验系统与成都—灌县34Mb/s长波长单模架空光缆通信系统,已相继连成并通过邮电部验收,为我国通信新技术的开发作出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20日~21日,来自国家科委、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国家经济信息中心、邮电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方交大、北京邮电学院等38个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在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对长途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光端机、光中继机[包括140 Mb/s(5B-6 B)、140 Mb/s(8 B 1 H)、34 Mb/s(4 B 1 H)三项成果]进行了部级鉴定。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合肥-芜湖140Mb/s长途单模光缆系统工程”已于今年年初建成,并于今年5月通过鉴定验收。这项工程是我国全部自行研制、生产、设计、施工的第一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光通信系统稳定可靠地工作,有必要建立监视控制(“三遥”)系统。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研制的140 Mb/s光通信“三遥”计算机模拟实验系统采用了主信号叠加的方案,用两级计算机模拟140 Mb/s光通信的“三遥”系统,对主局和各中继站(五个系统)实行监视与控制,完成巡廻检测、遥控、电话交换、告警、倒换、数据处理与屏幕显示等多种功能。其主要技术指标与功能如下:(1)监视站数14个。(2)监视系统数5  相似文献   

12.
是世界上最长的架空光缆工程,全长达3074公里.第一次采用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全国产的140Mb/s 1B1H码型的传输设备.该码型线路速率为280Mb/s.它每个系统除主信道提供1920条话路以外,还可应用“H”,码提供1200条电路,总共为3120路(国内外的140Mb/s容量均为1920条),增加容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光纤通信技术的推广应用,邮电部和湖北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在武汉—荆州区间敷设240 km光缆。该工程所用的光缆、光电端机以及大部分光电器件都是国产的。工程采用四芯多模光纤(1.3μm),34 Mb/s数字光纤通信系统,预计在武汉—荆州区间建十一个中继站。武汉邮电  相似文献   

14.
前言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满足技术先进要求的数字传输网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保证通信网络的可靠运行,必须对其性能进行非常准确地监控。单模光纤的数字线路系统技术改善了带宽,并使140Mb/s和565Mb/s传输系统的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光纤通信系统在系统备用成中继备用条件下可靠性的计算公式,并以长途140Mb/s光纤通信系统为例,说明系统可靠性、可用性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南宁~玉林光缆通信工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条长途光缆系统,也是目前我国最长的省内二级干线工程,全长260km,杆路架空敷设。其工作波长为1.3μm,采用六芯单模光缆;传输速率初期按34Mbit/s配置,终期可开通140Mbit/s系统,线路码型481H。此次开通主干电路近120路,60路区间通信电路全开满。全线共设南宁、玉林两终端站;贵港一个分路站;宾阳、黎塘、石南、六塘四个中继站;分南宁~贵港,贵港~玉林两个数字段。其公务和监控方式既可段内又能跨段进行。监控中心设在南宁,通过微机屏幕显示,对所有站别的光电设备实施集中控制管理。  相似文献   

17.
研制了一种混合集成140Mb/s单模半导体激光器发射机。该发射机由高速缓冲整形放大、LD驱动功能模块、LDAPC——LD自动功率控制功能模块、LDATC——LD自动温度控制功能模块,LD保护及寿命,信号终断告警功能模块和调顶功能模块所构成。发射机调制出纤光功率为-6dBm~-3dBm、消光比≤10%,在0~45℃范围内光功率变化在±1dB以内。该发射机和本所同时研制的混合集成光接收机配套,构成了目前140Mb/sPCM数字光端机的全新产品。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现阶段大量建设和实际应用的光波系统,是光纤通信的第三代系统,也就是波长1.3μm、用激光管的单模光纤系统。码速现多为400-565Mb/s,实际应用的最高码速为1.7Gb/s以上,中继距离达46km。目前的研究工作是进一步探索利用低损耗单模光纤巨大的潜在带宽容量。实验室试制的单模光纤在波长1.57μm已能获得最小损耗0.1 6dB/km,接近石英光纤瑞利散射的理论限度。在1.45—1.65μm的最小损耗波长范围内潜在带宽25THz,只须有效地利用其一小部分,就可为现代通信发挥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仇永源 《电信科学》1990,6(2):34-37
一、概述近年来,在微波通信技术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射频直接放大中继站,简称为射放(RF)中继站。这种中继站设备简单,价格低廉,安装容易,并可采用配套太阳能电源供电。它适应的容量,对模拟微波可达2700话路,数字微波可达140 Mb/s。目前这种中继站在通信技术发达国家(如美国),已在多条微波电路上使用,并逐步向世界各国推广。山东邮电部门在省内大容量数字微波建设中,在我国第一次采用了此型设备。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在光纤通信中限制通信距离的是光纤的传输损耗及色散.由于使用较长的波长及材料工艺的改进,光纤损耗已降到很低的程度,色散成了限制多模光纤通信系统通信容量和中继站间距的主要因素.单模光纤不存在模间色散,因而信息容量比多模光纤大得多.单模光纤的这一优点,使其非常适合用作远距离、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