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澳门半岛高密度城区休憩绿地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构建澳门半岛休憩绿地空间体系的三个策略,研究结果对于指导高密度背景下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园林》2019,(4)
绿道作为高密度城区提升绿化环境品质的重要抓手,对于践行低碳出行理念、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求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关于绿道规划的研究多集中在城乡地区或郊野地区,对于高密度城区的绿道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则较少涉及。基于此,本文从高密度城区的界定标准与建设绿道的意义入手,基于高密度城区绿道规划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上海市虹口区的绿道规划实践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为高密度城区的绿道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高密度城区通常是城市公共设施与公共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但在高密度建设中也出现了通风不畅、热岛效应增加、污染加剧、步行空间破碎等问题,影响正常的人群活动,甚至危及人体健康。在后智慧城市转型的发展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深度嵌入城市各系统之中,形成以城市智能和自治系统为支撑的新技术体系,以解决高密度城区复杂多样的发展问题,实现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对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特征和人群活动特征进行深入理论剖析的基础上,揭示了高密度城区超高空间建设强度和建筑高度的特征以及小尺度、多簇群的空间肌理,发现了高密度城区人群高频动态交互、簇群集散、潮汐涌动等活动特征。笔者认为,不同的人群活动对环境品质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时,即使是在高密度的建成环境中,通过空间形态的优化,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通风、减少污染、提升物理环境舒适度的效果。由此,本文建立了"街道景观—物理环境—人群活动"等要素一体化的环境品质提升框架,进而通过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耦合分析,探索步行环境品质、物理环境品质、街道景观品质等各要素关联互馈的耦合机制,并根据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提出相应的建成环境品质优化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提出可行的智能化规划和自动化响应策略,为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的品质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与大量空间需求的矛盾促成了大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态势,而高密度城区在紧凑集约使用土地和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公共健康问题,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视和思考。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汇总和可视化分析,基于高密度建成环境的高人口密度和高建筑密度的基本特征,从气候环境、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体力活动和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归纳了高密度环境要素对公共健康的作用路径和影响结果,并从土地利用、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开敞空间四类空间要素总结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优化高密度城区的公共健康问题,打造舒适安全、健康宜人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5.
陈静 《风景园林》2014,(1):59-62
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内外多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和重要发展趋势。归纳了微绿地的概念,从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服务于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设计原则,生物群落组成上注重乡土植物和抗性植物的应用,生物群落结构上注重水平和垂直方向异质性,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进行人工管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为缺乏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是微绿地设计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低物种丰富度、多功能丰富度的植物配置可能更有利于高密度城区绿地效能的最大化。提出了微绿地设计应本着“小而精”的原则,而不是追求“小而全”,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微绿地的生物群落稳定陛,使其更好地为提高高密度城区生态环境的品质和宜居性服务。  相似文献   

6.
《园林》2017,(9)
<正>发展背景随着中国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高密度城区成为未来中国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特征,而高密度城区的生态绿化建设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城市发展趋势,如第四代城市居住模式就是在建筑单体和建筑综合体实现立体绿化的一种发展设想。高密度城区在实现单元化立体绿化的同时,如何发展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成为高密度城市最大的生态建设挑战之一。城市生态网络的功  相似文献   

7.
澳门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高密度的城市条件对澳门城区道路绿化景观的品质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使之与国际旅游休闲城市的特质难以匹配。研究通过详细的调查,以澳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指导,提出澳门半岛高密度城区道路绿化景观优化的规划策略,对澳门高密度城区的道路景观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敏稚  翁旋荧  赵晓莺 《城市规划》2021,45(12):114-120
绿道规划与建设在广州历史城区遇到诸多问题,如高密度建成环境、丰富历史遗存和紧张的土地和空间资源等.本研究首先厘清了历史城区绿道的适用性概念和特点,深入调研广州历史城区绿道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提出适宜性指标体系框架,运用成本连通性和成本距离工具进行分析和修正,尝试构建广州历史城区绿道规划的近期和中远期网络.最后利用网络结构指数验证规划成果,并提出建设建议,验证得出的结果显示其对现有绿道体系优化有明显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量化评估和系统构建,为广州历史城区和同类型地区的绿道规划与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中心区的密集程度进一步增加,集约化用地和设计不可避免。通过对上海城区两个建设项目的介绍,分析高密度城区建筑设计的难点,在对设计思路解析的过程中,归纳出在高密度城区进行建筑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敏稚  翁旋荧  赵晓莺 《城市规划》2021,45(12):114-120
绿道规划与建设在广州历史城区遇到诸多问题,如高密度建成环境、丰富历史遗存和紧张的土地和空间资源等.本研究首先厘清了历史城区绿道的适用性概念和特点,深入调研广州历史城区绿道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提出适宜性指标体系框架,运用成本连通性和成本距离工具进行分析和修正,尝试构建广州历史城区绿道规划的近期和中远期网络.最后利用网络结构指数验证规划成果,并提出建设建议,验证得出的结果显示其对现有绿道体系优化有明显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量化评估和系统构建,为广州历史城区和同类型地区的绿道规划与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前城市化建设方兴未艾,城市高密度建设是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与建筑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针对高密度城区的特点与局限性,以上海市副中心某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绿色设计实践为例,从场地生态环境营造、室内舒适品质控制、建筑节能与智能控制等方面探索了高密度大体量建筑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以期为实...  相似文献   

12.
金厚伟  张亚洲 《门窗》2012,(12):232+235
本文在描述高密度电阻率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工程勘查中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可有效的完成工程勘查工作,为工程的建设提供相关的地质依据,利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受到人口与土地资源等矛盾的限制,高密度城市形态成为我国许多大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心城区的必然选择。由于城市发展与定位变化,高密度城区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城市修补与调整工作,在对现状问题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业态、交通等进行综合性修补、促进新旧融合,使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15,(1)
基于高密度城区的建筑特征,对建筑光伏遮阳的适宜性进行分析。结合建筑光伏遮阳设计原则,提出了适用于高密度城区的四种光伏遮阳形式:水平式、垂直式、百叶式和屋顶天窗式。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PVsyst软件模拟计算出各立面及屋顶最佳建筑光伏遮阳的角度范围,以期为建筑师设计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1,是最能反映和影响城市生活形态和品质的城市空间与元素之一。北京正处于高速建设之中,对其新建成的高密度城市区域开放空间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而北京CBD作为北京新建高密度城区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城区规划的相关要求,然后以漳州西湖生态园为案例,介绍了西湖生态园为创建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所编制的一系列规划与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对新建城区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上海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和旧区改造开发建设,中心城区用地走向集约,容积率、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偏高的居住用地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上海黄浦区露香园项目景观设计案例,对中心城区高密度住宅项目景观集约化设计中需要关注的要点提出设计策略,以求降低人们对居住区的建筑体量过大而产生的生硬、冷漠、不亲切的心理感受,通过设计和建设来提升项目的空间舒适度、环境功能性和景观私密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存量背景下高密度建成区“无缝插绿”的困境,对目前关注较少的非正式绿地的概念、类型、价值和更新设计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对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的63篇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非正式绿地具有无人管理及覆盖自发生长植被的特征,可分为面状、线性及点状绿地,具有增强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绿地公平性、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居民安全健康社区环境等重要价值,居民对非正式绿地喜好存在偏差,研究表明该偏差与受访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密切相关。非正式绿地是城市绿地(广义)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用地转变、低扰提质、界面融合三种更新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9.
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绿地发展的主导方向。文章提出微绿地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迫切性,以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微绿地设计的成功经验、方法和技术,提炼出以点带面、人性体验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场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结合上海老城厢文化确定“庇护伞”的设计主题,从而展开集约型微绿地设计构架。方案引入立体绿化、雨水花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设计一系列生态伞和生态廊架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身处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生态庇护所,并为未来微绿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峤  臧鑫宇  曾坚 《风景园林》2018,25(6):24-29
系统总结了城市暴雨灾害的特征和诱因,建立了高密度中心城区暴雨防灾规划体系,根据中心城区特征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理念的土地效能优化、基于绿道理论的绿地空间规划、基于低影响理论的暴雨调节系统、结合地下空间开发的暴雨管网建设等常态暴雨防灾策略,探索了基于灾时应急思维的暴雨防灾策略以及法律规范、技术条件、财政投入等暴雨防灾支撑策略,力图有效指导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