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城市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和特点出发,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表征量——相对剩余率进行测算。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矢量模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从而构建出更为合理的城市环境承载力计量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通过城市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可以反映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5)
根据皖江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文章使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选择矿产资源储量等十六个指标,对皖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内三十六个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东至县、巢湖市、宿松县等县资源环承载力得分在三十六个县中居前十位,芜湖县、含山县、天长市等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居后十位,发现排名靠后的县域承载力较脆弱,排名靠前的县域可适当增加转移力度。  相似文献   

3.
中深层地热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禀赋良好、储量大。目前地热资源评价方法主要用于评价浅层地热能,并且未考虑环境承载力、开采经济性等因素,难以用于指导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从多角度量化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应用于中深层地热资源评价。本体系集合地热资源禀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三类因素,综合考虑了热储埋深、温度等因素,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明确了分级指标和权重赋分。基于提出的中深层地热资源评价体系对典型区域的中深层地热资源进行潜力和远景评估,可为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鹤岗市是典型的煤炭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煤炭生产历史,形成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和典型的工矿城市特征。2011年底,鹤岗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文对鹤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对其国土空间进行了评价,为其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矿区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赵晓光  高芳 《山西建筑》2008,34(6):346-347
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环境综合承载力等方面研究了环境承载力,以煤田为例,详细地阐述了矿区环境及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现状,以促进矿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2):269-271
根据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关系,建立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评价的指标,选取2007年—2011年5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西部地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不利于西部地区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郑州市2011年~2017年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郑州市能稳中向好发展。研究结果:郑州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郑州市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富余;当以全国为参照区时,郑州市综合承载力超载,以河南省为参照区时,其尚且富余;郑州市未来发展,一方面,要重视土地资源保护,加强节约集约力度;另一方面,继续发挥经济优势,实现郑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寿成  王磊  方维萱  鲁佳  杜斌 《矿产勘查》2023,14(2):317-324
新疆西南天山西段作为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面临着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将绿色矿山开发作为未来矿山开发的趋势。本文在生态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基础上,以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南天山西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资源潜力、技术经济、环境影响进行一体化评价,提出优先开发区、重点勘查开发区和暂缓或禁止开采区三级勘查开发等级分区,为实现绿色矿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国内外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方法和锈蚀后剩余承载力预测模型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试验数据点的回归分析,对锈蚀偏心受压构件的剩余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锈蚀偏心受压构件剩余承载力与锈蚀率的回归曲线,便于实际工程采用。  相似文献   

10.
在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呈现出重化工业特征,部分地区出现城市重态化现象,表现为城市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消耗大幅度提高和就业压力增大.通过对发展重工业带来的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和就业压力影响的分析,得出某些重化工行业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高能耗和高污染基础之上的结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城市重态化问题,从产业政策和经济角度提出了预防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