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深度学习中,随着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深度不断增加,进行神经网络训练所需的数据会越来越多,但基因结构变异在大规模基因数据中属于小样本事件,导致变异基因的图像数据十分匮乏,严重影响了CNN的训练效果,造成了基因结构变异检测精度差、假阳性率高等问题.为增加基因结构变异样本数量,提高CNN识别基因结构变异的精度,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2.
深度学习在分类任务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需要大量的有标签数据作为支撑.当数据匮乏的时候,神经网络极易出现过拟合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小规模数据集上尤为明显.针对这一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由于数据匮乏,神经网络难以训练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数据和真实的数据相比既具有语义上的相似性,同时又能呈现出文本上的多样性;加入合成的数据后,神经网络能够更加稳定地训练,而且分类的准确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将提出的算法和其他一些数据增强的技术对比,我们的方法结果最好,从而证明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深度学习中,数据是三大核心要素之一.尤其在某些领域,数据的稀有、人工标注造成大量人力的浪费、数据好坏对产出结果的影响,都显现出数据的重要性.鉴于在动漫领域中,人物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所以从动漫头像出发,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结合编码器、残差网络、解码器,经过编码器改变图像的维度,最后利用解码器将提取到的特征数...  相似文献   

4.
图像生成任务中,如何提升生成图片的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当前,生成对抗网络采用的多层卷积结构存在局部性归纳偏置的问题,无法准确聚焦关键信息,导致图像特征丢失严重,生成图像效果较差。为此,提出了结合混合注意力的双判别生成对抗网络(DDMA-GAN)。设计了一种混合注意力机制,利用通道注意力和空间注意力模块,从两个维度充分捕获图像特征信息;为解决单判别器存在判别误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双判别器结构,使用融合系数将判定结果融合,使回传参数更具客观性,并嵌入数据增强模块,进一步提升模型鲁棒性;采用铰链损失作为模型损失函数,最大化真假样本间的距离,明确决策边界。模型在公开数据集LSUN和CelebA上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DDMA-GAN生成的图像更加真实,纹理细节更加丰富,其FID和MMD值均显著降低且优于其他常见模型,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人体模型中某些重要关节点准确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以进行静态图像中人体姿态的估计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了深度卷积的堆叠沙漏网络来准确提取图像上关键关节点的位置,该网络的生成和辨别部分被设计用于编码第一层次结构(亲本)与第二层次结构(子本)中的空间关系,并且展示了人体部位的空间层次。生成器和判别器在网络中被设计为两部分,并按照顺序连接在一起用来编码外观可能的关系,同时为人体部位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身体的每个部分与其亲本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在静态图像中,可以较准确地识别人体模型关键节点以及大致人体姿态。该方法在不同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在大部分情况下,提出的方法获得的结果优于其他几种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深度压缩感知重建算法在低采样率下,由于使用像素损失指导优化的网络会使得重建的图像无法有效地提取出原始图像的纹理细节,导致重建图像视觉观感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感知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压缩感知重建算法,用感知损失代替像素损失,使得重建图像细节和纹理特征保留。通过对比实验表明,提出的基于感知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压缩感知重建算法在低采样率下重建出的图像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实际应用中局部遮挡会影响人脸表情识别,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表情识别算法。先对遮挡人脸图像填补修复,再进行表情识别。其中GAN的生成器由卷积自动编码机构成,与鉴别器的对抗学习使得生成的人脸图像更加逼真;由卷积神经网络构成的鉴别器具有良好的特征提取能力,添加多分类层构成了表情分类器,避免了重新计算图像特征。为了解决训练样本不足的问题,将CelebA人脸数据集用于训练人脸填补修复,同时表情分类器的特征提取部分得到了预训练。在CK+数据集上的实验证明,填补后的人脸图像真实连贯,并取得了较高的表情识别率,尤其提高了人脸大面积遮挡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画,它是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当前深度学习模型在图像分类、对象识别、图像风格转换和图像生成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提出一个基于深度对抗生成网络的中国山水画自动生成模型,以网络上公开的中国山水画图像为训练集,设计适当深度的网络和损失函数,通过生成器和判别器的对抗训练,得到图像生成器。通过与真实的山水画进行比较,本模型能够生成具有接近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图像。  相似文献   

10.
图像描述,即利用电脑自动描述图像的语义内容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尽管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的组合框架在生成图像描述方面解决了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但是基于LSTM的模型依赖序列化的生成描述,无法在训练时并行处理,且容易在生成描述时遗忘先前的信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将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onditionalgenerativeadversarial network, CGAN)引入到描述生成模型训练中,即采用CNN来生成图像描述.通过对抗训练来生成句子描述,并结合注意力机制提升描述的质量.在MSCOCO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CNN的其他方法相比,文中方法在语义丰富程度指标CIDEr上取得了2%的提升,在准确性指标BLEU上有1%左右的性能提升;同时,其在部分指标,尤其是语义指标上超过了基于LSTM模型的图像描述方法的性能;证明该方法生成的图像描述更接近图像的真实描述,并且语义内容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自然语言处理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许多垂直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如司法、教育、医疗等。在司法领域的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往往围绕案件的争议焦点持有不同观点,而该焦点也是影响案件最终判决和量刑的关键所在,该文旨在识别并生成电子卷宗中的控辩焦点。由于控辩焦点的构成大多依赖对案情文本的分析概括,受此启发该文尝试将文本摘要的思想迁移到该任务中,结合生成对抗网络构建控辩焦点的生成模型,进而获得案件的控辩焦点。在裁判文书网的真实司法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模型对控辩焦点的识别精度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因此,该文对检察机关办案人员的庭前预案及案件审理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鲁棒人脸表情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自然情感交流中经常伴随着头部旋转和肢体动作,它们往往导致较大范围的人脸遮挡,使得人脸图像损失部分表情信息.现有的表情识别方法大多基于通用的人脸特征和识别算法,未考虑表情和身份的差异,导致对新用户的识别不够鲁棒.本文提出了一种对人脸局部遮挡图像进行用户无关表情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一个基于Wasserstein生成式对抗网络(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GAN)的人脸图像生成网络,能够为图像中的遮挡区域生成上下文一致的补全图像;以及一个表情识别网络,能够通过在表情识别任务和身份识别任务之间建立对抗关系来提取用户无关的表情特征并推断表情类别.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在由CK+,Multi-PIE和JAFFE构成的混合数据集上用户无关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超过了90%.在CK+上用户无关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6%,其中4.5%的性能提升得益于本文提出的对抗式表情特征提取方法.此外,在45°头部旋转范围内,本文方法还能够用于提高非正面表情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条件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识别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是目前热门的生成式模型.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AN,DCGAN)在传统生成对抗网络的基础上,引入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进行无监督训练;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onditional GAN,CGAN)在GAN的基础上加上条件扩展为条件模型.结合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和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优点,建立条件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模型(Conditional-DCGAN,C-DCGAN),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在此基础上加以条件辅助生成样本,将此结构再进行优化改进并用于图像识别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图像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图像补全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的图像补全方法。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由生成器模型和判别器模型两部分构成,通过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首先,通过生成器模型对图像的缺失区域进行补全;然后,利用判别器模型对图像的补全效果进行判别。采用马尔科夫随机场(MRF)与均方误差(MSE)相结合的损失函数训练生成器模型,加强对图像纹理细节的处理能力。实验结果证明,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图像补全方法,相较于其他现有的方法,具有更好的补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零和博弈思想的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可通过无监督学习获得数据的分布,并生成较逼真的数据。基于GAN的基础概念及理论框架,研究各类GAN模型及其在特定领域的应用情况,从数据相似性度量、模型框架、训练方法3个方面进行分析,对GAN改进与扩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从图像合成、风格迁移等应用领域展开讨论,归纳出GAN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分析结果表明,GAN的学习能力与可塑性强,改进潜力大,应用范围广,但其发展面临的挑战是训练过程不稳定,且缺乏生成数据质量的客观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GANs)模型可以无监督学习到更丰富的数据信息,其包括生成模型与判别模型,凭借二者之间的对抗提高性能.针对传统GANs存在着梯度消失、模式崩溃及无法生成离散数据分布等问题,已经提出了大量的变体模型.介绍了生成对抗网络模型的理论和组成结构;介绍了几种典...  相似文献   

17.
人脸图像的遮挡会严重影响人脸识别准确率,当前处理带遮挡人脸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丢弃法和修复法两种。丢弃法因忽略或丢弃大量遮挡区域的有效特征易造成识别准确率不高,而当前大多数修复法需要原图的相关信息,限制了其应用。针对现有含遮挡人脸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循环生成对抗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通过利用2对生成器和判别器进行循环训练,实现遮挡人脸图像的盲修复,此过程不需要除遮挡区域外的原图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ResNet-50网络对修复后人脸进行识别,该网络通过跳跃连接消除深层卷积神经网络中的网络退化问题,能够降低网络训练的难度,且不会增加额外的参数和计算量。针对盲修复后人脸特征存在类内差异大和类间差异小的特性,引入一种能够量化类间距离的分类损失函数RegularFace作为识别网络损失函数。实验结果表明,与DCGAN+CNN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对不同遮挡类型和遮挡区域的人脸图像识别准确率均有所提高,当线性遮挡面积为40%时,所提算法的识别准确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凭借其强大的对抗学习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并在诸多领域内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阐述了GAN的发展背景、架构、目标函数,分析了训练过程中出现模式崩溃和梯度消失的原因,并详细介绍了通过架构变化和目标函数修改而提出GAN衍生模型,对一些用来评估生成图像质量和多样性的标准进行了小结,总结了GAN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总结全文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9.
孔锐  黄钢 《自动化学报》2020,46(1):94-107
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是主要的以无监督方式学习深度生成模型的方法之一.基于可微生成器网络的生成式建模方法, 是目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但由于真实样本分布的复杂性, 导致GAN生成模型在训练过程稳定性、生成质量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在生成式建模领域, 对网络结构的探索是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 本文利用胶囊神经网络(Capsule networks, CapsNets)重构生成对抗网络模型结构, 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了Wasserstein GAN (WGAN)中提出的基于Earth-mover距离的损失函数,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条件约束来稳定模型生成过程, 从而建立带条件约束的胶囊生成对抗网络(Conditional-CapsuleGAN, C-CapsGAN).通过在MNIST和CIFAR-10数据集上的多组实验, 结果表明将CapsNets应用到生成式建模领域是可行的, 相较于现有类似模型, C-CapsGAN不仅能在图像生成任务中稳定生成高质量图像, 同时还能更有效地抑制模式坍塌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生成对抗网络(GAN)作为一种新的无监督学习算法框架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已然成为当下的一个研究热点。GAN受启发于博弈论中的二人零和博弈理论,其独特的对抗训练思想能生成高质量的样本,具有比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更加强大的特征学习和特征表达能力。目前GAN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尤其是在样本生成领域取得显著成功,每年有大量GAN相关研究的论文产出。针对GAN这一热点模型,首先介绍了GAN的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GAN的理论、框架,详细分析了GAN在训练过程中存在梯度消失和模式崩溃的原因;然后讨论了一些典型的GAN的改进模型,总结了它们理论的改进之处、优点、局限性、应用场景以及实现成本,同时还将GAN与VAE、RBM模型进行比较,总结出GAN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展示了GAN在数据生成、图像超分辨率、图像风格转换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并探讨了GAN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