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董波 《丝绸》2013,50(8):63-69
龟背纹是一种以六边形为基本单元连缀而成的四方连续纹样,中国古代龟背纹有不少与西来文化的影响有关,明代丝绸上至少有两种龟背纹来自中国以西的伊斯兰世界:一是六边形单元为长条形(沿尖头方向拉长)的龟背纹;二是等大的六边形环绕呈六角星形所形成的龟背纹。分析了伊斯兰六出形式与龟背纹的深厚传统,比较和研究了明代丝绸上的两种伊斯兰龟背纹,探讨了有关六出形式及龟背纹意涵。认为元明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的鼎盛,明代丝质技术的发展,是伊斯兰纹样要素见于明代丝绸的原因。明代丝绸上的龟背纹借用了外来伊斯兰纹样的形式,其内涵却多是中国本土的。  相似文献   

2.
孙弋  张毅 《丝绸》2020,57(6)
莲纹是中国自古应用最为广泛的装饰纹饰之一,纵观莲纹造型变化,可以发现其与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丝路通商背景下,莲纹的演变可以说是异域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标志。通过对丝路上文化传播和图案演变过程的分析,梳理出了莲纹造型由最初的具象写实,到受佛教文化熏陶形成多瓣"对分式"造型,再与伊斯兰装饰技法融会产生"西番莲纹"这一新形式,最后在中欧瓷器贸易中形成了具有西洋绘画特征的多变造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特征,同时也展现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依娜  张庆  方敏 《丝绸》2020,57(10)
塔形纹是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丝绸中的连续纹样,其造型考究、织造精巧,是先秦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纹样类型。由于当前学术界对塔形纹的命名存在谬误,通过追溯塔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发展历程,还原当时的文化背景,将单元形、纹样结构与马山1号楚墓丝绸及楚国器物中的纹样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塔形纹的单元形并不是塔,而是结构严密的菱形,应该更名为"菱形纹",象征了楚人崇拜的北极星,蕴含了天体崇拜理念。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界有金龟、乌龟、绿毛龟、赤米龟……这龟那龟甚多,您可听说过红龟吗?在方言相通、风俗相同的闽南和台湾,自古以来有一种吉祥粿品,谓之"红龟",是年节、婚喜、贺寿、庆典、乔迁新居等红事民俗必不可少的吉祥食品。这种独特的包馅粿品,如碗面大小的红龟粿,状如隆起的龟背,粿皮加入少量红色食用染料,故名。每逢传统佳节,总有红龟出现在当地人的视界。红龟,可谓走红两岸的文化之龟,民俗之龟!笔者记得20世纪80年代,台湾房亲回乡探亲时,大家一齐动手做红龟粿庆贺。我仔细看了他们的每一道工序,如出一辙,可见闽台的饮食文化并不因一条人间"天河"的阻隔而断缘。  相似文献   

5.
韩楚彤  贺阳 《丝绸》2023,(6):142-150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资料中多种“有翼神兽”特征的描述,并将其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MFB9736唐代半臂藏品中的纹样进行比对,判断出该藏品中的“有翼神兽”纹样称谓为“飞廉”。唐代纺织品装饰中所见“有翼神兽”纹样种类包括中国本土“飞廉”纹、外来“格里芬”纹与“森木鹿”纹,以及最为常见的“翼马”纹、“翼鹿”纹等。而随着中外文化的不断交融发展,中国本土的“飞廉”有翼神兽纹样逐渐被外来文化中的“有翼神兽”纹所替代并逐渐消失,并且典型的外来“格里芬”纹与“森木鹿”纹也并没有成为唐代的主流纹样,反而最为常见的“有翼神兽”纹样造型则是抛弃了传统有翼神兽“多种动物形象组合”的特征,只见单一动物形象与羽翼组合方式的“翼马”纹、“翼鹿”纹等。无论是中国本土的“飞廉”有翼神兽纹还是外来的有翼神兽“格里芬”纹与“森木鹿”纹,终究没有成为唐代装饰艺术中的主流。本文探究其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翼神兽“飞廉”的功能、唐代道教求道升仙观念的削弱与养生观念的提升,以及唐统治者对于外来艺术的接受态度与取舍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尚泽丽  王乐 《丝绸》2022,(6):118-126
丝织品上的狮纹图案在北朝出现并得到发展,至唐宋时期逐渐繁荣兴盛并定型,对元明清时期及后代的狮纹发挥着重要影响,但学界缺乏对唐代这一重要时期丝织品上狮纹图案深入且综合的研究。文章以唐代出土并发现的狮纹丝织品为基础,综合文献、图像和实物等多重证据对丝织品中的狮纹进行研究,旨在探究丝绸之路影响下丝织品上狮纹造型及形制在唐代的演变,及其体现出的东西方装饰艺术、技术的沟通交流,分析狮纹图案的文化渊源。研究结果显示,唐代丝织品中的狮纹主要受印度佛教和中亚、西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延续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并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演变为独特的中华文化吉祥象征图像要素。这一发展过程展现了传统纹样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对探寻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互鉴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丝绸》2021,(6)
古代织锦中"狮子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地域特征,从经锦狮纹到纬锦狮纹的流行不仅是中西织锦货物贸易的关系,也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难得实例。文章以北朝至唐时期遗存狮纹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类型学、纺织科技学、艺术考古学等方面再解读,从狮纹锦的艺术特征和织造特点两方面,探析狮纹锦本土化演绎历程。研究认为:起于丝路贸易模仿的狮纹锦,并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在模仿中不断改进织锦技术,最终形成具有本土文化属性的狮纹锦。本土狮纹锦的成因与社会文化背景、织工自身的知识体系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8.
《丝绸》2017,(12)
中国清末民初的传统服饰中"卐、卍"字纹屡见不鲜,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其服饰当中均有体现,其艺术表现形式及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被世人喜爱和追捧。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37件带有"卐、卍"字纹的服装及饰品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卐、卍"字纹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并且结合史料对清末民初时期服饰中"卐、卍"字纹的结构特点、表现形式、吉祥寓意等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了服饰中"卐、卍"字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特征,并从中寻找传统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灵感,为后期服装设计的创作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世上有金龟、乌龟、绿毛龟、赤米龟……您可听说过红龟吗?在我故乡闽南以及对岸台湾,红龟是节庆喜事最常见的一种包馅粿品,也是独特的小吃。如碗面大小的红龟粿,顾名思义,它呈红色,状如龟背,故名。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由女星着"仙鹤装"引起的鹤纹归属中国风格还是日本风格之争议为研究出发点,运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结合大量的实证图片,梳理了鹤纹在中日等国服饰中的应用演化形式。研究认为,鹤包含的色彩、形态和品格之美引起了人们对其关注并运用到服饰中。经考证,鹤纹较早起源于中国,并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服饰纹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东方特色的鹤纹服饰文化,其鹤纹自然和谐、高贵典雅、含蓄秀丽,蕴含着"寿、雅、贵"等文化意蕴。近年来西方服装设计师对鹤纹开展了设计,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交融对设计变迁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莫尔纹动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路径,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应用提供更多思路,文章从物理学等角度研究分析莫尔纹动画的形成原理和技术发展,并总结分析已有案例,提炼出莫尔纹动画的3个实现路径,包括单层视错、本体双层错位以及视觉位置移动。探究莫尔纹动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实践,一是从技术层面实现创新,增加穿着者和服装、观众的互动交流;二是借助技术聚焦于主题的创新,将中国传统神话元素引入莫尔纹动画的作品创作中。莫尔纹动画技术在服装上形成的图案具有立体性、随机性、流动性、故事性,并兼具趣味性与交互性,其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动态表达,使服装设计作品兼具潮流创新与文化内涵,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柿蒂纹作为一种古老悠久的纹饰,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其形制、意涵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紧密结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应用价值。文章以汉代柿蒂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汉时期柿蒂纹的性质特征以及文化语义进行梳理分析,立足于传统纹饰文化基因传承和现代化转译,结合现代包装设计原则与理念,提炼汉代柿蒂纹独特的典型视觉符号。探究两汉时期柿蒂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原则以及发展前景,以期实现创新与融合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服饰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现代服装产业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变,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元素也大量出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文章以广东江门为例,整理和分析江门区域特色纹样的艺术特征,挖掘江门区域特色文化的元素及符号,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区域文化元素与数字化"联姻"的技巧和方法,研究区域特色纹样在服饰应用中的转换和呈现,建立相对明确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构建以服饰纹样为载体,推广和宣传区域特色文化的良好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设计的灵魂是充分的发掘本土文化的精髓,这也是设计师能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如移动标志、苏州园林、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等设计,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本土文化精神的发掘、探索和沿用,已经逐渐走入设计师们的设计风格之中了,从而完美的展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性、世界性。园林的设计不但是对生态空间上的恢复,也是服务与当地地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休闲空间。将本土文化和园林设计相结合是两者再生的重要途径。本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是园林设计内涵提升的关键因素,同时园林设计也是本土文化传承的有益载体。在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只有充分的挖掘和融合本土文化元素,才能使园林更具有其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中国文献资料时蛇的记载、中国民风民俗中的蛇崇拜和禁忌文化等内容,指出中国蛇文化祥瑞的观念始于先民们时蛇的恐惧和崇拜,从最初的蛇神、始祖、生殖崇拜的神化和尊贵,逐步发展成为蛇变龙,真命天子的身份、权势、地位和吉祥的象征.它在民间民俗中广为流传,展现在各种民间民俗服饰、建筑、剪纸、绘画等艺术中.最后得出中国吉祥"蛇"文化的内涵在于它是民族宗教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圣灵睿以及吉祥、财富的符号象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丝绸上的树纹,数量少却蕴意深。早期的本土树纹重蕴意而轻装饰;异域树纹流入后,本土树纹与异域树纹交汇融合,丝绸上的树纹开始真正走入了装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蛙纹是黎族织锦的主要纹样之一,是一种既有符号性又有艺术性的纹样,但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黎锦蛙纹在现代家居布艺饰品中应用并不广泛,而且不成体系。本文从黎锦蛙纹的主要特征和文化寓意着手,然后调查了黎锦蛙纹在现代家居布艺饰品中应用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形"、"意"、"神"三个方面出发对黎锦蛙纹进行了创新设计,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使蛙纹更好的融入当代家居布艺饰品领域,创造出更多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家居布艺饰品。  相似文献   

18.
从泰罗、法约尔发展而来的现代管理理论,在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上硕果累累,但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却踯躅不前。对于这种有"术"无"道"的状况,马斯洛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西方文化和方法论上的缺陷,并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解决思路。这条人本管理思想的演变路径,反映了外国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发展的独特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对目前中国本土管理研究有较高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庆  方敏 《丝绸》2012,(7):61-64
针对当前学术界中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丝绸纹样时出现的"重视动物纹,轻视植物纹"及将植物纹与动物纹割裂的现象,将扶桑与凤鸟合体共生的图形看作一个完整的纹样,提出"扶桑凤鸟纹"的概念,立足于楚人的文化、哲学等因素,一方面要从现代象征思维的角度对传统艺术中"形而上"的精神进行还原、理解,进一步探寻、还原楚人当时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另外一方面要在现代设计中将中国传统造物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象征思维方式进行拓展、发扬,为开创新的"中国风"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以"卍"字纹在新中式男装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卍"字纹起源与纹样特征,根据"卍"字纹在传统服饰中的应用,剖析了"卍"字纹的装饰形式和文化理念,从装饰部位、配色原则、材料与工艺着手,探讨了"卍"字纹在新中式男装中的应用,为"卍"字纹样的传承创新,构建与挖掘独具现代品格的新中式男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