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十二章伏兵十二章,是我国古代帝王冕服上的十二种装饰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和等十二种图案。它产生于西周或更早,此后历代的帝王都有采用,直至近代的袁世凯复辟,所穿的帝服也用十二章纹作装饰。十二章,是我...  相似文献   

2.
《丝绸》2021,(5)
龟背纹在本土的发展与龟文化的褒贬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借助出土文物、纺织品、石窟壁画和相关文献,提炼出各个朝代特有的龟背纹造型,再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探寻龟背纹在中国流变的来踪去迹及其与龟文化发展的契合点,为龟背纹的艺术形式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分析表明:中国早期的龟崇拜为龟背纹在本土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故在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中传入的龟背纹能被大众接受并广为流传,宋代的龟崇拜普及到民间,并创新出用多层轮廓线制造套叠式本土龟背纹,但元明两代的"龟患"思想导致龟背纹逐渐沦为辅助纹样。  相似文献   

3.
服饰对人类社会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蕴含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服饰在古代阶级社会的演变下被不断赋予不同的内涵,成为辨别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的存在,并且逐步发展成一种专门的制度,以供阶级社会的成员恪守,而其中十二章纹制度更是因为与王权息息相关,成为我国古代服饰体系研究重要的代表内容。基于此,文章以冕服为例对传统十二章纹进行了概述,通过探析古代服饰制度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礼”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界的相关研究做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丝绸》2021,(4)
为了研究明清两代帝王服饰"十二章"纹样的关联性与差异性,文章通过对存世的博物馆馆藏实物、帝王画像、古籍绘本的研究和对历史文献资料分析,用相互印证的方法比较两代"十二章"纹样在使用、排列布局及造型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性及关联性。研究表明,明清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样布局排列严谨有序,两者的纹样等级顺序排列基本相同,但在纹样的排列方式及位置布局有差异;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题材相同,在纹样造型方面,清代乾隆时期与明代相似度高,至清中期与明代差异较大,纹样造型逐渐形成清朝特色。  相似文献   

5.
唐宋服饰纹样审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 《丝绸》2005,(5):50-51
唐代与宋代是中国古代服饰纹样风格对比最为显著的两个朝代,文章试图通过对两朝服饰织物纹样构成形式及风格上的区别,阐明审美理想与每个时代的社会特点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丝绸》2021,(9)
"复身龙"为《元史》所载龙纹的一种独特称谓。然而,元代前后历史文字中并未有关于"复身龙"的详细表述,国内学者对《元史·舆服志》的研究少有涉及视觉化层面,因此至今仍未知"复身龙"的形象。文章主要从"复身龙"的词语意义考察入手,参照元代前后绘本、织物及来自西域的纺织品图像资料,推演得出"复身龙"的基本形象内涵。研究认为,"复身龙"盘旋蜿蜒,龙身之外应有云纹、火纹等辅纹装饰及织金,以呈细密繁复之状。而元代冕服的四条"复身龙"应始于肩部,并与日、月两章融为一体。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出现的词汇,"复身龙"一词所处语境有可能暗示了元代特有的民族审美情趣。理解"复身龙",有助于元代服饰制度视觉建构的相关研究。从对"复身龙"的文字理解到视觉化解释,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一种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宋代耀州瓷牡丹纹的装饰纹样为出发点,通过对牡丹纹装饰纹样的总体特征、装饰形式、地域性文化内涵以及产生的原因来分析耀州瓷牡丹纹的形成和表现形式,从而总结出它固有的装饰形式。  相似文献   

8.
宋代服饰纹样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宋代人淡雅的审美观,同时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意义。文章通过对宋代服饰纹样的艺术研究,探寻了宋代服饰纹样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色花"纹样在丝绸上的应用,开创了中国植物装饰纹样的写实风格,形成了宋代清新自然、典雅秀丽的时代风貌。通过对南宋"生色花"丝绸纹样的形式特征及其形式美、意蕴美的分析研究,探讨传统植物纹样从装饰性到写实性的发展变化,分析社会文化对"生色花"纹样兴盛发展的内在影响,并结合实际探寻"生色花"纹样在现代丝绸纹样设计中的新发展。研究认为,写实性手法的应用促进了丝绸纹样从装饰到写实的转变,使花卉造型更加完善,为明清时期纹样的繁盛发展奠定了基础,它还丰富了花卉装饰纹样的寓意并促成吉祥纹样的出现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以"卍"字纹在新中式男装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卍"字纹起源与纹样特征,根据"卍"字纹在传统服饰中的应用,剖析了"卍"字纹的装饰形式和文化理念,从装饰部位、配色原则、材料与工艺着手,探讨了"卍"字纹在新中式男装中的应用,为"卍"字纹样的传承创新,构建与挖掘独具现代品格的新中式男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丝绸纹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工艺装饰中最重要的装饰工艺,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工艺制品。其中,明代是古代丝绸织花工艺的高度发展阶段,一方面融合了唐代和宋代的彩色提花工艺;另一方面充分借鉴了元代的织金工艺,从而衍生出更加丰富成熟的纹样制作工艺。根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文物造型记载,明代丝绸纹样主要包括动植物、几何、人物、器物等图案类型。与此同时,受到吉祥文化的影响,明代丝绸装饰纹样将各种象征"吉祥"寓意的图案素材组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宋代丝绸对世界丝绸影响深远,几何纹样盛行是宋代丝绸艺术的一大突出特征。文章以出土宋代丝绸几何纹为研究对象,通过数量分析证实其流行程度,经将图形分类汇整获知菱形最为高频;运用黑格尔美学基本观点和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对其展开形式和意蕴解读,发现总体而言纹样形式超越内涵寓意;结合当时历史文化及染织技术背景,探析与时偕行的丝织品设计观,解读其中所包含的精确化规范设计思维、世俗化抽象设计思维、普适化商业设计思维、文人化致用设计思维。研究旨在为当代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莹  宋魁彦 《家具》2022,(1):97-100
为推动传统家具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发展,以继承和发展作为主导精神,完善清代宫廷桌类家具装饰研究体系,为中国传统家具装饰纹样特征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清代宫廷桌类家具装饰纹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图例分析与比较分析对清代宫廷桌类家具的装饰纹样进行研究,分析凤纹和忍冬纹造型上的形象和布局,探讨清代宫廷桌类家具装饰纹样的特征及造型规律。在不改变纹样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对清代宫廷桌类家具上的凤纹和忍冬纹进行提取与重组,从而进行纹样的创新设计,并应用于烫蜡产品装饰研究,从而得出清代宫廷桌类家具装饰纹样在烫蜡产品中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传统纹样"曲水纹"和"落花流水纹"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起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图像的比对,阐述了其构成形式和时代特色,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曲水纹"的出现与晋代盛行的上巳节"曲水流杯"活动相关;其次,"落花流水纹"最早见于唐代诗词和纺织品;再次,曲水纹和落花流水纹在宋代同时流行,并且"曲水纹"还可指代"落花流水纹";最后,"落花流水纹"在明代流行并呈现出多种形式,而曲水纹则多以地纹形式存在,且"曲水"名称的使用日趋式微。  相似文献   

15.
王娇  李正  钟苡君 《丝绸》2022,59(1):127-133
土家织锦中台台花纹样独特的实用价值给予它特殊的符号象征。学术界对台台花研究存在"崇白虎"和"赶白虎"两种对立之说,而本文则运用"同源异支"交叉思维弱化对立,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分析及复原设计对其纹样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表明:"崇白虎"通过纹样形制数字化复原及元素拆解分析诠释白虎形象的抽象表达,而"赶白虎"更多的是从色彩分析视角进行形象追溯。通过纹样形制、色彩的艺术表征分析"同源异支"现象下两种观念所带来的神灵、祖先、生殖崇拜共性文化研究,进而探讨土家民俗所带来的文化蕴意,从全视野角度审视土家织锦艺术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陶曲     
以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为设计灵感,提取其中的舞蹈纹样为设计元素。将古代纹样进行再设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立正创新,不断重温优秀文化,使得中国传统被更多人所铭记。舞蹈纹样线条自然流畅,颇具动感,通过此纹样进行首饰作品再设计,设计了四款胸针:第一款将两个舞蹈纹样对称排列,交相辉映,下部以五线谱抽象变形为连接结构;第二款将舞蹈纹样与音符相结合;第三款表现群舞的场景,运用现代艺术语言将其分割和排列;第四款以独舞场景表现,舞者独自在舞台表演,左侧设计平面造型,表现舞者的影子,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7.
安薇竹  赵丰 《丝绸》2020,57(5):62-67
"阿兹勒格"是印度代表性的凸版印花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印染技艺。通过对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喀奇地区模版印花"阿兹勒格"印染技艺的调查,结合对纹样题材、布局、文化内涵的分析,发现"阿兹勒格"是借助防染剂和媒染剂套染而成的多色印花布,纹样受伊斯兰文化影响,以抽象几何纹和植物花卉纹为主,鲜见动物纹和人物纹样,排列方式有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两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布局形式又有波形连缀式、几何骨架式、散点式、缠枝式。"阿兹勒格"与中国新疆地区的模板印花在工艺、纹样、布局形式、使用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菱形纹是以四边形为基本单元连缀而成的四方形纹样,有单一形呈现的块状方式和连续形呈现的片面状方式。新疆哈萨克族菱形纹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和西来文化的融入,分析了伊斯兰六角形式与菱形纹的深厚传统,比较和研究了两汉织物上的两种伊斯兰菱形纹,讨论了菱形纹意涵。认为两汉是"丝绸之路"的核心时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丝绸之路"三绝三通,班超出使西域三十余载,保卫了丝绸之路稳定,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的鼎盛。两汉技术的发展,是伊斯兰纹样要素见于两汉织物的原因,两汉织物的菱形纹借用了外来伊斯兰纹样的形式,其内涵却是新疆哈萨克名族独有。  相似文献   

19.
董波 《丝绸》2013,50(8):63-69
龟背纹是一种以六边形为基本单元连缀而成的四方连续纹样,中国古代龟背纹有不少与西来文化的影响有关,明代丝绸上至少有两种龟背纹来自中国以西的伊斯兰世界:一是六边形单元为长条形(沿尖头方向拉长)的龟背纹;二是等大的六边形环绕呈六角星形所形成的龟背纹。分析了伊斯兰六出形式与龟背纹的深厚传统,比较和研究了明代丝绸上的两种伊斯兰龟背纹,探讨了有关六出形式及龟背纹意涵。认为元明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的鼎盛,明代丝质技术的发展,是伊斯兰纹样要素见于明代丝绸的原因。明代丝绸上的龟背纹借用了外来伊斯兰纹样的形式,其内涵却多是中国本土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纹样及流行纹样,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却以某一种纹样为主。唐代以前动物纹在染织纹样中占主导地位,而后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过渡到了以花草纹为主的花草纹时期。在此主要探讨了我国染织纹样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