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一部民族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民族文化发展史。衣冠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特征,中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界。在古代社会,服饰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及文化状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文明的进程。关于男子服饰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对于服饰研究的著作不得不提大家沈从文。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直是经典之作,文字清丽,斐然可读,插图丰富,多为珍品,是一部受专家赞誉读者  相似文献   

2.
服饰对人类社会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蕴含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服饰在古代阶级社会的演变下被不断赋予不同的内涵,成为辨别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的存在,并且逐步发展成一种专门的制度,以供阶级社会的成员恪守,而其中十二章纹制度更是因为与王权息息相关,成为我国古代服饰体系研究重要的代表内容。基于此,文章以冕服为例对传统十二章纹进行了概述,通过探析古代服饰制度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礼”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界的相关研究做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衣》2014,(1):90
『"元者,始也"。顾名思义,"元"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宇宙万物兹始的意蕴。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统一中原的时代。伴随着疆域势力的不断扩张,各民族、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浸染,"四海一统"、"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者,NE·TIGER不遗余力地重拾散落于元代服饰中历久弥新的经典元素,萃  相似文献   

4.
简讯     
《艺术设计研究》2020,(1):127-128
北京服装学院举办"探篹雅故·格物致知--2019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论坛"2019年11月9日,"探篹雅故·格物致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论坛"在北京服装学院隆重举办,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院、美术学院、艺术文化研究院承办,《艺术设计研究》期刊协办,由"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支持。北京服装学院校长贾荣林向全体来宾致欢迎辞,来自相关国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与会。论坛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授孙机先生担任学术顾问(图1)。  相似文献   

5.
贾一亮 《丝绸》2014,51(10)
中国古代的乐舞和服饰艺术都在唐代到达了高峰,而专门针对乐舞服饰的研究寥寥。文章以唐代史料中"乐"的相关记载为依托,结合考古实物和图像资料,对其服饰形制进行分类研究,并从袍、袴、冠发和靴四方面进行图像复原。"乐"服饰以袍袴搭配为主体,服色材质基本符合唐五品以上的官员服制,其中《庆善乐》舞伎可推定为女性,《破阵乐》舞伎可推定为男性。基于文图互证的形制推定,一方面可确定服饰形象大体面貌,亦可避免以往对于图像的过度解读而带来的混淆。  相似文献   

6.
《丝绸》2021,(8)
"十二章纹"是古代冕服的典型装饰纹样,象征着特殊的社会等级和文化意涵。由于朝代的更迭,不同朝代的冕服"十二章纹"虽具有同一性,却也不尽相同。文章运用"多重证据法"和"以图证史"等方法,基于对文献典籍和出土文物的研究分析,推断并绘制出宋代"十二章纹"的形象、数量及其在冕服上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明确宋代"十二章纹"的形象与排列有助于了解宋代的冕服文化,有利于把握古代冕服及其纹样的变化历程和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7.
从物质文化角度进行服饰历史研究的书,近年来出版颇多。徐晓慧的《六朝服饰研究》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部新作。首先,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著作选取服饰作为切入点,是个非常新颖的研究角度,相当于横切面角度的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其次,从服饰研究的角度,以往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多集中于通史研究,著作选取六朝之一极具时代特色的历史时期,对其服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厦门大学开设的"爬树课"来引出文章的主题"体育运动"方面。通过研究英语单词"Tree Climbing"以及研究古代对于"攀"这个字在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出处和典籍中的具体含义探索"攀树"和"爬树"的细微区别,以此达到充分认识理解两个词语的含义。从"攀"和"爬"的中国五千年汉字演变过程来研究这项具有悠久历史的运动,体现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独特魅力,感受"攀树运动"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的具体体现。最后通过"攀树"和"爬树"和树木的关系上区别二者。  相似文献   

9.
丝绸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流行是"适者生存"之"适",体现着中国古代儒道哲学淡化人的形骸,注重人的精神的思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丝绸服饰逐渐消沉,如何使得其在当今社会重"生"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丝绸服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论述了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性质宜沙地,栽培属夏畦。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直品题。故园长尺许,青叶更堪西。这是元代文学家许有壬有感于萝卜之功而写的一首诗《上京十咏·芦菔》。萝卜,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十分悠久,其食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了。《诗经·邶风·谷风》中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诗句。葑是大头菜,菲则是指我们熟知的萝卜。对于萝卜的种植,《齐民要术》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载,元代王祯《农书》中亦详解了种植萝卜的田间管理办法。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萝卜品种的不同,人们对萝卜有着数种称呼,在古代,萝卜  相似文献   

11.
刘伟 《模型世界》2009,(4):35-37
中国古船,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汉代经海上丝绸之路曾经到达斯里兰卡,唐代的商船远达波斯湾(因为地质条件不同,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在当年很浅,唐代的大型海船无法进入,需要更换小船方能登岸)。根据《中国军事史》记载,元代曾经20年内调动9900艘战舰(数据源于《元史。流球传》)攻打东南亚大巽他群岛的爪哇岛。由此可以得知,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的服饰大多崇洋媚外,"欧美款""韩版"流行于大街小巷,然而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元素的传承却后继无人。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的今天,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元素通过创新再现于当今社会的服饰中对于创新精神的发扬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蕴涵中国风格的现代服装设计是历史的承接、创新的发展。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广大消费者对"中国风"服饰需求,从实际上分析"中国风"服饰名族化、世界化的重要性,并采取方法更好地推进"中国风"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时尚北京》2015开年首卷特邀NE·TIGER、艺之卉、威可多、木真了、1436,中国五大品牌讲述其亲身参与设计APEC服饰背后的故事。2014 APEC新中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采用"海水江崖纹"设计,赋予APEC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护的寓意。其中,"中"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概括了中国古代服饰“服以旌礼”的总特征,由此引出对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介绍。通过对服饰变迁背后的历史时期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的研究,使人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秦汉服饰的古朴庄重、魏晋服饰的飘逸娟秀,隋唐服饰的富丽堂皇,宋明服饰的高雅素朴和清代服饰简洁利落的独特魅力。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在服饰上的巨大差异、统治阶级内部复杂严密的服饰制度也由封建礼乐文化所造成。纵观历史,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中国古代服饰不仅历史久远、形式完备,而且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传承的稳定性使之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庞大的服装体系。对古代服饰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有助于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实现我国服装事业在新时代的腾飞。  相似文献   

15.
盐税是中国历代中央政府仅次于田赋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中国盐政,自春秋时管仲首创"官山海"(一作"管山海")政策以来。经过古代、近代、现代的长期发展,迄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唐代"榷盐法"的施行,标志着中国古代盐政制度的成熟;民国《盐法》的公布,标志着中国近代盐政制度的成熟;1990年《盐业管理条例》的发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盐政制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唐素  李斌  陈东生 《丝绸》2022,(7):139-146
《皇清职贡图》可窥乾隆时期台湾服饰,具有了解已经近乎消失的台湾平埔族群服饰的价值。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图像学研究法,结合民族学和人类学,以《皇清职贡图》所绘26幅台湾平埔族群服饰为研究对象,对乾隆时期平埔族群服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台湾平埔族群服饰在形制上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汉式服饰三种,在纹样上喜用几何纹和花草纹、海水纹、云纹等自然形象纹样,同时男女服饰在款式、色彩上差异较大;民族服饰受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台湾平埔族群服饰从最初文献记载的身披鹿皮、衣不蔽体到清代后期的服饰颇有汉族特色,其服饰形制的最初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清代时期其服饰文化变迁则是社会发展和民族间交流的结果;台湾平埔族服饰的性别差异较为明显,女性服饰装饰性和开化性更强,如女性束绑腿布等,这与男女社会分工不同,对于服饰的实用性需求不同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二十四史"《舆服志》为主要研究材料,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冠服制度展开研究,分析其在整体冠服制度中的位置、叙述模式和架构、分等标志的构成和编排,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其历史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服饰已经在世界的舞台中显露出十足的魅力以及实力。近几年来,在互联网以及实体经济的推动下,"国潮"的字眼频频出现并且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中国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中国潮牌服饰设计更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占据大部分年轻人的视野。文章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应用出发,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研究的设计理念,分析"国潮"的发展历史与特色,以及"国潮"服装品牌的运用与创新,推动中国潮牌服饰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开辟"国潮"又一新的发展点,使得中国文化让全世界更多的人所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凤纹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资料和具体凤纹服饰案例,分析并总结凤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认为:在帝王官员服饰中,凤的形象有助于塑造帝王权力神秘性与合法性,凤鸟家族成员有助于确定官员等级,实现有效管理;在后妃和命妇服饰中,凤的形象有助于辨明身份等级,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婚礼节庆服饰中,凤具有祈福纳祥功能,有助于构建社会共享的祥瑞符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丝绸》2017,(12)
中国清末民初的传统服饰中"卐、卍"字纹屡见不鲜,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其服饰当中均有体现,其艺术表现形式及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被世人喜爱和追捧。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37件带有"卐、卍"字纹的服装及饰品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卐、卍"字纹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并且结合史料对清末民初时期服饰中"卐、卍"字纹的结构特点、表现形式、吉祥寓意等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了服饰中"卐、卍"字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特征,并从中寻找传统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灵感,为后期服装设计的创作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