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现有微表情自动识别方法准确率较低及微表情样本数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迁移学习技术与可分离三维卷积神经网络(S3D CNN)的微表情识别方法。通过光流法提取宏表情和微表情视频样本的光流特征帧序列,利用宏表情样本的光流特征帧序列对S3D CNN进行预训练,并采用微表情样本的光流特征帧序列微调模型参数。S3D CNN网络由二维空域卷积层及添加一维时域卷积层的可分离三维卷积层构成,比传统的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且减少了模型所需的训练参数和计算量。在此基础上,采用迁移学习的方式对模型进行训练,以缓解微表情样本数量过少造成的模型过拟合问题,提升模型的学习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CASME II微表情数据集上的识别准确率为67.58%,高于MagGA、C3DEvol等前沿的微表情识别算法。  相似文献   

2.
微表情识别是情感识别领域的一项关键任务,其目的是分析人们隐藏的真实情感.针对微表情识别中微表情视频帧冗余、微表情幅度变化微弱和微表情持续时间短的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在微表情视频中提取有效特征,从而降低微表情识别的精度与速度,提出一种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结合的微表情识别方法.首先将视频动态信息压缩为残差积减少帧冗余,提高模型预测速度,然后分别使用稀疏卷积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提取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并利用多阶段自适应特征融合的方式充分结合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最后通过标签平滑损失函数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示,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的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微表情识别的精度.在MEGC2019的评估标准下,混合数据集的UF1值提高了0.035,UAR值提高了0.045.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微表情识别领域数据集样本数量少,样本类型分布不均导致识别率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流增强网络的微表情识别模型。该模型基于单帧RGB图像流及光流图像流的双流卷积神经网络,以权威数据集为基础,数据增强为基准,构建微表情识别模型。通过在SoftMax逻辑回归层融合单帧空域信息和光流时域信息,对两个独立流的网络性能进行提升,并通过引入基于带循环约束的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生成方式对数据集进行扩充。通过将输入微表情视频帧序列进行分解,将其分割为双流网络的灰度单帧序列与光流单帧序列,对两类序列图进行数据增强,再进行微表情识别模型构建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微表情识别率。基于双流增强网络的微表情识别模型可以较好提升微表情识别准确度,鲁棒性较好,泛化状态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微表情识别在心理咨询、置信测谎和意图分析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微表情自身具有动作幅度小、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微表情的识别性能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进一步推动微表情识别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注意力引导的三流卷积神经网络(attention-guided three-stream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TSCNN)用于微表情识别。方法 首先,对所有微表情序列的起始帧和峰值帧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TV-L1(total variation-L1)能量泛函提取微表情两帧之间的光流;接下来,在特征提取阶段,为了克服有限样本量带来的过拟合问题,通过3个相同的浅层卷积神经网络分别提取输入3个光流值的特征,再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模块以聚焦重要信息并抑制不相关信息,提高微表情的识别性能;最后,将提取到的特征送入全连接层分类。此外,整个模型架构采用SELU(scaled exponential linear unit)激活函数以加快收敛速度。结果 本文在微表情组合数据集上进行LOSO(leave-one-subject-out)交叉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微表情是人在外界信息和刺激下做出的无意识面部动作,是判断受试人情绪和行为的重要佐证,在社会安全、商业谈判和心理辅导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微表情不同于一般的表情,分类与定位较为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流窗口的双分支微表情定位网络(dual-branch optical flow spotting network,DFSN)和一种利用峰值帧光流信息的微表情分类网络,以识别视频中的微表情。方法 在定位任务中,首先提取面部图像,选择光流窗口大小和位置,计算面部光流并进行预处理;接下来输入双分支网络中进行两次分类,分别针对有无微表情和在有微表情前提下微表情所处阶段分类,并结合两个损失函数抑制过拟合;最后绘制出微表情强度曲线,曲线峰值所处位置即为所求微表情峰值帧。在分类任务中,选取视频起始帧和定位网络取得的峰值帧作为光流窗口,并利用欧拉运动放大算法(Eulerian motion magnification,EMM)放大微表情,最后采用峰值帧光流信息分类微表情视频。结果 微表情定位网络分别在CASME I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icro-expression Database II)数据集和CASME数据集上按照使用留一被试交叉验证法进行了实验,与目前最好的定位方法比较,此网络在CASME II上获得了最低的NMAE(normalized mean absolute error)值0.101 7,比Optical flow+UPC方法提高了9%。在CASME上获得的NMAE值为0.137 8,在此数据集上为次优定位方法。在定位网络得到的峰值基础上,分类网络在CASME II上取得了89.79%的准确率,在CASME上取得了66.06%的准确率。若采用数据集标注的峰值,分类网络在CASME II上取得了91.83%的准确率,在CASME上取得了76.96%的准确率。结论 提出的微表情定位网络可以有效定位视频中微表情峰值帧的位置,帮助后续网络进行分类,微表情分类网络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种类的微表情视频。  相似文献   

6.
针对微表情运动的局部性问题,提出一种将深度学习的空间注意力机制与微表情光流特征相结合的微表情识别自动方法.首先,采用帧差法识别缺少峰值帧标记的微表情样本的峰值帧;然后,利用TV-L1光流法提取微表情起始帧与峰值帧之间的光流水平、垂直分量图,并根据光流的水平、垂直分量图导出对应的光流应变模式图;将3个光流图以通道叠加的方式连接起来,构成微表情的光流特征图;最后,在Inception模块搭建的卷积神经网络中设计了一种包含可学习参数的空间注意力单元,使模型在特征提取过程中能够更加关注存在微表情运动的区域.在空间注意力单元中利用3?3和7?7这2种大小的卷积核进行空间注意力的推断,使模型能够综合地考虑不同尺度卷积核的注意力推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MEGC2019综合微表情数据集上的识别准确率达到0.788,优于已有的微表情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微表情识别技术未能有效利用峰值帧前后时间空间特征的缺点,文中提出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和峰值帧光流的微表情识别算法.首先,提取峰值帧前后相邻帧间的光流场,在保留微表情重要时间、空间信息的同时,去除冗余信息,减少计算量.然后,利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从光流场中提取增强的时空特征,实现微表情的分类识别.最后,通过在3个微表情数据库上的对比实验证实文中算法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李伟男 《软件》2024,(2):107-110
微表情识别在学生课堂、医疗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的微表情识别模型技术大多使用传统的特征学习方法进行特征提取,但是传统的特征学习方法识别率不高,而深度学习的方法会产生大量的运行参数。因此,提出一种轻量级的微表情识别方法,称为CBFaceNet。该模型可以实现端到端的检测,适合应用于资源有限的移动设备。在提出的模型中,融合三维注意力机制simAM增强模型对微表情关键部位特征的提取,并且能够降低模型参数。在模型中插入通道和空间注意力模块CBAM,使提取的面部特征更加丰富,同时,采用混合损失函数测试该模型。在SMIC微表情数据集中将CBFaceNet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CBFaceNet在识别精度、复杂度和模型参数方面都有着优越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胡新荣  谭威  彭涛  陈佳 《计算机仿真》2023,(3):202-205+274
传统人脸微表情识别算法忽略了数据集的预处理,导致表情误识率偏高,且识别耗时较长。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复杂CNN的人脸微表情识别算法。预处理人脸微表情数据集,以降低网络样本训练过程中过拟合风险。通过复杂卷积神经网络(CNN)分别提取微表情视频序列在64fps和128fps两个时间尺度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完成决策级融合分类,以有效实现人脸微表情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所提方法的表情误识率低于0.1%,识别耗时不高于5ms,相比之下所提方法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由于人脸微表情存在局部特征少、不同情绪差异性小等特点而带来的特征提取难度大、表情识别率低等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人脸微表情识别精度,提出一种基于ResNet深度模型的人脸微表情识别算法。算法针对无人驾驶中的行人人脸表情识别场合,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及模型构建,在保证数据集统一性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微表情的识别率。使用FER2013数据集对ResNet-50模型进行实际验证,并与ResNet-18的表现加以对比。本算法在实验中获得98.7%的准确率,优于ResNet-18,充分验证算法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健全人士与听障人士交互信息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YOLOv5s网络模型的手语识别网络。应用K-means++算法提高先验锚框的尺寸匹配度,确定了最优先验锚框尺寸,实现先验锚框与实际物体的精确匹配;改进CBAM(convolution block attention module)注意力机制的通道域,解决其因降维而造成的通道信息缺失问题,并将改进后的CBAM加入到YOLOv5s的骨干网络中,使模型更加精准地定位和识别到关键的目标。将Cross Entropy Loss和Lovasz-Softmax Loss加权结合使用,使得网络在模型训练过程中更加稳定地收敛,在精准率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与原本的YOLOv5s模型相比,改进后网络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精准率和召回率分别提升了3.44个百分点、3.17个百分点、1.89个百分点,有效地提高了手语识别网络的检测精确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跨库微表情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pex帧光流和卷积自编码器的微表情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微表情分类三部分。预处理部分对微表情进行Apex帧定位以及人脸检测和对齐;特征提取部分首先计算预处理过的Apex帧的TVL1光流,然后使用得到的水平和竖直光流分量图像训练卷积自编码器得到最优结构和参数;最后将两个分量自编码器中间层的特征融合后作为微表情的特征;微表情分类就是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上一步中提取到的特征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较基准方法(LBP-TOP)有了很大的提高,UF1提高了0.134 4,UAR提高了0.140 6。该方法为微表情特征提取和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微表情(ME)的发生只牵涉到面部局部区域,具有动作幅度小、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但面部在产生微表情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无关的肌肉动作。现有微表情识别的全局区域方法会提取这些无关变化的时空模式,从而降低特征向量对于微表情的表达能力,进而影响识别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使用局部区域方法进行微表情识别。首先,根据微表情发生时所牵涉到的动作单元(AU)所在区域,通过面部关键点坐标将与微表情相关的七个局部区域划分出来;然后,提取这些局部区域组合的时空模式并串联构成特征向量,进行微表情识别。留一交叉验证的实验结果表明局部区域方法较全局区域方法进行微表情识别的识别率平均提高9.878%。而通过对各区域识别结果的混淆矩阵进行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充分利用了面部各局部区域的结构信息,并有效摒除与微表情无关区域对识别性能的影响,较全局区域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微表情识别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智能监控的中小人群异常行为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群异常行为检测实时性较差、分类算法识别率不高、特征量较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监控的中小人群异常行为检测算法。首先,利用快速群体密度检测算法,提取人群数量变化信息;其次,利用改进的Lucas-Kanande光流法提取视频中人群的平均动能、人群方向熵、人群距离势能;最后,利用极限学习机(ELM)算法对人群行为进行分类。使用UMN公共数据集进行测试,ELM算法对中小人群异常行为分析比中高密度人群异常行为检测算法和基于KOD能量特征的群体异常行为检测算法识别率分别高出7.13个百分点和5.89个百分点,并且人数密度估计部分平均每帧图像处理耗时相比中高密度人群异常行为检测算法减少了106 ms(近1/3)。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智能监控的中小人群异常行为检测算法能有效提高异常帧识别率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15.
微表情是人类在试图掩饰自己情感时所产生的面部细微变化,在测谎、安防、心理学治疗和微表情识别机器人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微表情识别也开始得到重视。从微表情识别的主流的方法:卷积神经网络及其改进、光流法及其改进、局部二值模式及其改进方法进行分析,对现存的几种方法从使用的算法、准确率、各方法的优缺点、各方法的特点等几个角度进行对比总结;阐述微表情识别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图像中小目标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的改进模型.在主干网络中,加入CBAM注意力模块增强网络特征提取能力;在颈部网络部分,使用BiFPN结构替换PANet结构,强化底层特征利用;在检测头部分,增加高分辨率检测头,改善对于微小目标的检测能力.本文算法在人脸瑕疵数据集和无人机数据集VisDrone2019两份数据集上均进行了多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小目标.  相似文献   

17.
微表情的变化是非常微小的,这使得微表情的研究非常困难。微表情是不能伪造和压制的,因此也成为判断人们主观情感的重要依据。本文提出了以卷积神经网络及改进长短时记忆网络特征融合为依托的微表情识别方法,先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再介绍了实验的预处理过程、特征提取以及相应的特征融合的过程,将所得的结果用于实验模型的预测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新模型具有更好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