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锦作为鲁西南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既彰显了齐鲁大地民俗与文化特色,也体现了齐鲁人民的人生感悟。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鲁锦艺术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鲁锦织造技艺缺乏数字化保护、产品形式单一、文创品牌效应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鲁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鲁锦艺术,文章提出了保护和发展鲁锦艺术的建议,以期提高鲁锦的辨识度与知名度,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鲁锦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鲁锦的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对鲁西南菏泽鄄城和济宁嘉祥的鲁锦进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对鲁锦历史进行了探究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鲁锦图案。分析研究鲁锦的历史、色彩、图案寓意,认为鲁锦的色彩和纹样都是建立在鲁西南人民对生活的阐释上;探讨鲁锦的现状和发展,认为传承和发展重在保护和研发。  相似文献   

3.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鲁锦,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和图案纹样的挖掘整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鲁西南菏泽鄄城和济宁嘉徉等地鲁锦进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探究了鲁锦历史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鲁锦图案纹样,对鲁锦的艺术特色、基础纹样寓意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对鲁锦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鲁锦的织造技术进行探究,并收集、整理大量的鲁锦图案,用工程技术学的方法探讨了几种典型图案的织造技术,重点分析经线显花技术,认为日本博多织与鲁锦之间在经浮显花技术存在一定历史渊源。通过鲁锦“包袱带”加工,分析独特的“挂经”织造技术。基于鲁锦“七个字”织纹图案,剖析源于古代的一经穿多综的省综穿综方式,并分析鲁锦的挑花技术。认为鲁锦的部分织造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是用现代织机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南通色织土布与鲁锦图案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通地区和鲁西南地区色织土布的图案类型、纺织工艺、色彩运用及图案寓意的比较分析,得出两个地区色织土布图案的基本纹样、色彩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其织造原理、基本纹样的组织手法有着某些相似性.受民俗、民风的影响,两个地区的劳动人民还赋予了色织土布图案不同的寓意.  相似文献   

6.
杨永庆  亓延 《丝绸》2011,48(11)
通过对山东地区尤其是鲁西南地区的鲁锦民间技艺的考察调研,结合历史文献,深入分析了鲁锦的历史文化性、审美文化性及民俗文化性,探索了当今社会市场条件下鲁锦在艺术制作及应用上的几点创新,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传承鲁锦民间艺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鲁锦具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集纯天然的织造原料、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鲁锦艺术于一身,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鲁锦织造技艺的独特艺术特征,改变传统单一床品用途,将鲁锦传承应用于服饰创意设计,以满足服装市场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进而提出鲁锦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西传统夏布绣属民间绣活,其以苎麻手工织造的绣地材质夏布命名。文章以江西新余夏布绣博物馆馆藏的传统夏布绣和夏布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小红的口述为研究范畴,兼对江西省内分宜县双林镇夏布织造基地的田野调查,从传统夏布绣的历史演变、织绣工艺及图案寓意揭示其技艺特征。江西传统夏布绣选用夏布作绣地,因其有材美工巧与就地取材之便,其在刺绣工艺与审美文化上有着汉族民间绣活的共性,醇厚的绣地与稚趣的图案相得益彰,遵循实用绣"制器尚用"的造物理念。  相似文献   

9.
王东  王劲  蒋楠 《中国食品工业》2022,(16):118-121
烹饪类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饮食健康和现代烹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传统手把手和口口相传的烹饪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式,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非遗传承成效,而科学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特殊的潜力与优势。基于此,本文以苏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为例,在分析烹饪非遗传承人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尝试将传统烹饪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相融合,探索职业院校培养烹饪非遗传承人的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为我国餐饮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烹饪专业人才,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烹饪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穆慧玲 《纺织学报》2013,34(5):111-115
鲁锦具有鲜明的齐鲁地域文化特色。在对山东鲁锦进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从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鲁锦的色彩美、纹样美及寓意美,认为鲁锦的审美独特性取决于它同儒家传统文化的自觉联系。鲁锦的色彩典丽而和谐,纹样抽象而极富韵律,寓意吉祥而丰富,体现出儒家“仁”、“礼”及“天人合一”等观念。鲁锦是儒家传统思想物化的结晶,通过鲁锦领悟儒家文化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勤奋、勇敢的美德和自强精神,这些都是现代人需要的永恒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莎 《纺织报告》2020,(1):68-71
以实际调查的形式研究了鲁锦图案,并对鲁锦图案的背景和发展、编织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革新,从传统的鲁锦编织模式入手,分析了传统的手工编织形式和科技编织形式,并将其应用于不同风格的针织服装中。通过对鲁锦图案在针织服装中的特点及其在针织服装中的创新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了鲁锦图案在针织服装中的应用、针织服装鲁锦图案的个性。通过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和创新的角度,将传统鲁锦的民族情怀和具有现代质感的针织服装的美感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使针织服装设计具有高品质、时尚、绿色的特点,解决了针织服装单调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考察鲁锦的工艺特征、色彩图案特征以及文化特征,揭示了鲁锦的现状,提出了鲁锦传承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鲁锦是传统纺织印染的一个传承分支,在鲁西南地区民众中具有极强的认同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则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4.
谢颖怡  张艳 《西部皮革》2022,(23):102-106
作为“民居营建技术”这一非遗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闽南古厝亟需通过传承与创新来提高人们对其的了解与重视。文章主要从闽南红砖古厝的山墙装饰入手,深入分析其装饰图案、图案寓意及整体造型,从中提炼出较为代表性的图案特征及文化内涵,再将其与四方连续纹样设计法则的构图手法相结合;以丝巾作为创新设计的载体,呈现山墙图案创新的可行性与多样性,以此为后续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法的创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非遗进景区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为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文章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分析非遗进景区的发展背景,总结政府主导型、旅游景区主导型、非遗传承人主导型、民间社会团体主导型四种非遗进景区的组织形式;通过结合非遗文化资源和旅游景区资源的特征,分析特定空间模式和无限定空间模式两种非遗进景区的发展模式,从政策保障、市场化运作、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宣传营销方面提出促进非遗进景区发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浙江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藏蓝印花布进行探究,田野式拜访浙江桐乡蓝印花布传承人,并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研究,从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工艺制作、纹样艺术等揭示其美学特征。浙江民间传统蓝印花布选用棉纤维面料作底布,天然植物染料为染剂,在织造和印染工艺与图案审美文化上有着民俗文化艺术的共性。浙江民间传统蓝印花布纹样淳朴稚拙、色彩古朴典雅、图案寓意多样丰富,承载着独特的技艺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急需保护的非遗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除了口耳相传和学徒制的传承教育之外,如何将其融入普及性更高的现代高等教育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位于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有着强烈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对凉山彝族非遗门类中的图案开发、研究、整合,并且融入现行的美术教学.在...  相似文献   

18.
徐恒 《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4):81-82,8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遗存的瑰宝,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价值极高,而非遗保护中"活的遗产"传承人机制研究和探索是非遗事业中的核心要素及重要环节.近些年,国家战略的调整和相应对策改动都对非遗事业的保护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甘肃省开展的非遗培训有效建立了非遗保护机制与知识转移及保护对策.文章从传承人、技艺、知识...  相似文献   

19.
陈旺  李钰 《丝网印刷》2023,(7):88-91
分析非遗文化、生存环境、非遗传承人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虚拟现实生态技术应用状态,综合研究现代社会的非遗数字化传承保护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非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全球经济环境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传承人老龄化、紧缺和断代等问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文化保护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文章通过对传承人及非遗人才市场需求现状的分析研究,构建“保护+传承、实践+科研、创新+传播”能力目标培养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综合型、设计性、创新型的实践性教学方式,探索一条非遗与高校艺术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