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基于事件社会网络(EBSN)逐渐成为人们寻找感兴趣事件的有效途径,如何将事件精准地推荐给有需求的用户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主题。下一个项目推荐能够捕获用户的动态偏好,在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较好推荐效果。然而,鲜见有关EBSN中的面向群组的下一个(Next)事件推荐研究。主要研究面向群组的Next事件推荐策略,但由于群组偏好会发生动态变化,且事件生命周期短、新事件冷启动等问题使得针对群组进行Next事件推荐变得更加困难。首先,针对群组偏好会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的特征,将群组与事件的历史交互划分为多个时段。考虑到划分后群组成员数据变得更加稀疏,不利于群组偏好建模,采用基于参与度的排序策略提取当前时段核心成员的成员偏好,并利用注意力机制融合出群组静态偏好。然后,通过序列模型将各个时段的静态偏好融合得到群组动态偏好。最后,将事件推荐视为多标签分类问题,即将上下文看作事件的多个标签,通过预测各个上下文的概率分布以匹配事件,从而有效缓解新事件冷启动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推荐策略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多个用户为推荐对象的组推荐系统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组推荐系统大多考虑如何充分挖掘用户偏好来尽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但这也造成了推荐列表规模过大的问题,从而导致群组成员无法快速做出决定。针对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缩小群组推荐列表的方法(Recommendation Method based on Sub-Group and Social Behavior,RMSGSB)。该方法通过划分子组来缩小群组规模并减少群组偏好属性数量,利用成员的社会行为,从容忍度与利他行为两方面为子组分配权重,以保证推荐公平性。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更好的群组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3.
当前推荐系统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之一是个性化推荐由关注个体推荐逐步转向关注群体推荐。目前多数群组推荐方法在选择偏好融合策略时习惯采用预定义的静态策略,而静态策略的特点就导致算法无法最大化模拟出群组决策的真实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基于双层注意力机制的群组推荐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到群体用户的差异性和相互影响,以及对于不同领域的决策权等问题。计算群组内每位成员对其他成员的注意力权重,获得群组成员特征向量,再计算每个成员在选择某一个项目的注意力权重,为群组生成对于该项目的偏好向量,以此来充分还原群组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群组决策的过程。通过在CAMRa2011和Meetup数据集上与COM、SIG、AGR、AGREE、FastGR等方法在不同参数条件下进行了对比,在归一化折扣累计增益和命中率两个指标上,相较基线模型平均提高了0.025 4和0.030 7。  相似文献   

4.
针对群组推荐中组内成员存在偏好动态复杂性的问题,群组成员间的偏好会彼此影响,提出了一种融合上下信息与自注意力机制的群组推荐算法。首先,为了更好地捕捉群组成员间的动态关系,利用自注意力机制自动学习群组内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与群组中其他成员间的关系权重;其次,根据自注意力机制学习到的组矩阵取其均值嵌入得到群组偏好表示;最后,根据群组偏好利用贝叶斯个性化排序方法进行群组推荐。将提出的方法在MovieLens-1M和CAMRa2011两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且与基准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该方法在推荐的命中率HR和NDCG两个指标上均有提升,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得到了更优的群组推荐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群组推荐研究中,对于用户偏好建模时大多忽略了群组偏好与个人偏好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建模初始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anking的混合深度张量分解群组推荐算法(R-HDTF)。该算法首先利用基于深度降噪自动编码器的混合神经网络对群组、个人和项目等信息进行初始化;然后提出基于成对张量分解模型来捕获群组、个人和项目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采用BPR标准优化张量分解的损失函数,学习提出算法的参数。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性能优于传统的主流群组推荐算法。  相似文献   

6.
群组推荐需要同时考虑一组内所有成员的偏好,融合偏好进而向群组推荐项目。现有关于群组推荐方法的研究中大多使用固定的、对称的关系权重进行预测评分,忽略了群体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影响,这会导致组推荐准确度偏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领导者影响与隐式信任度的群组推荐方法(GRS-IT),该方法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与皮尔逊相关性结合的方法,发现高相似度群组,有效地提高群组推荐效果和稳定性;引入领导者影响的方法,结合皮尔逊相关性与一种隐式信任度计算找出组内领导者并获取领导者与成员、成员彼此之间的动态影响权重,降低群组推荐的误差率;此外,该方法将基于人类遗忘曲线的时间函数融入到项目评分预测中,预测评分随时间变化赋予不同的时间权重值,进一步提高了群组推荐的准确性。采用对比实验对GRS-IT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MovieLens100K数据集上与其他群组推荐方法相比,推荐结果在准确度和群组成员满意度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推荐系统进行群组推荐时,群组成员之间的交互关系对推荐结果有很大影响,但传统的群组推荐算法较少考虑用户信任度的重要性,致使社交关系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群组融合时考虑群组内用户间的交互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用户信任度和概率矩阵的群组推荐算法。在获取用户信任度数据后,使用概率矩阵分解(PMF)算法补全信任度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似度矩阵,同时在后验概率计算过程中加入用户间的信任度因素,通过极大化后验概率获得预测评分。在此基础上,对群组中用户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使用基于用户交互关系的权重策略融合群组成员偏好,得到最终的推荐结果。在Epinions和FilmTrust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使融合结果更具群组特性,同时提高推荐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且均方根误差和命中率均优于PMF、NeuMF、RippleNet等对比算法。  相似文献   

8.
推荐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检索工具,它检索出有用信息并推荐给特定的用户.组推荐系统通过不同的融合策略融合群组偏好,支持群组用户访问当前的热门兴趣点.传统组推荐模型没有将时间因子对用户选择兴趣点的影响计算在内,且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往往对数据的稀疏性较为敏感.本文提出一个混合推荐模型(AGRT),综合K-均值聚类算法和隐语义模型(LFM)技术,将其应用于群组兴趣点.考虑到用户在不同时间点的不同兴趣偏好,AGRT利用K-means算法对用户数据集合基于时间点聚类,划分为不同的簇,在与当前推荐时间最为接近的用户数据簇上进行兴趣点推荐,采用LFM隐语义模型对用户数据进行矩阵分解,通过将分解矩阵再次相乘获得用户对未评分地点的评分数据,解决用户数据稀疏性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AGRT模型在低相似度(随机)群组和高相似度群组评测条件下下较文献[3]中提出的HAaB提高了5. 19%和2. 06%,具有有效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大多数现有的群组推荐仅仅从群组和用户的单一交互中学习群组表示,以及固定融合策略难以动态调整权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自注意力和图卷积的多视图群组推荐模型(MVGR),设计了成员级、项目级和组级三个不同的视图,来捕捉群组、用户和项目三者之间的高阶交互信息,缓解数据稀疏问题,增强群组表示建模过程;对于项目级视图,利用基于二分图的图卷积神经网络来学习群组偏好向量以及项目嵌入;进一步提出了自适应融合组件来动态调整不同视图权重,得到最终的群组偏好向量。在两个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基线模型相比,MVGR模型的命中率(HR)和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NDCG)在Mafengwo数据集上平均提高了8.89个百分点和1.56个百分点,在CAMRa2011数据集上平均提高了2.79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推荐系统中,基于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利用K-means等算法对用户和物品进行聚类,聚类结果里用户或物品只能属于一个类别,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一个用户可以有多种兴趣,一个物品也可以属于多个类别。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谱聚类群组发现的算法,该算法通过谱聚类和C-means聚类得到用户和物品相似度较高的群组以及用户和物品归属于群组的隶属度矩阵,而且用户或物品可以属于多个群组。通过计算用户在各个群组中对物品的偏好值,并结合用户和物品在群组里相应的隶属度来预测用户对物品最终的偏好值,生成对用户的Top-N推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以往推荐算法相比,本方法在降低了数据稀疏性的同时提高了推荐结果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11.
谭征  刘惊雷  余航 《计算机应用》2017,37(11):3107-3114
针对在数据库的个性化查询中条件约束(或上下文约束)没有被充分考虑的问题,首先提出了条件约束模型i+≻i-|X,它表示在上下文X的约束下,相对于i-,用户更偏好i+。在此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最大团(MaxClique)关联规则算法挖掘获得用户偏好;随后又提出了条件偏好挖掘(CPM)算法,该算法结合上下文用于挖掘偏好规则,从而得出用户的偏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PM算法的偏好挖掘模型具有较强的偏好表达能力,将CPM算法与基于Apriori的算法以及CONTENUM算法进行了实验对比,实验的主要参数为最小支持度、最小可信度、数据规模等,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所提出的CPM算法可明显提高用户偏好规则的产生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存在评分数据稀疏和推荐准确率偏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评分差异对原始评分矩阵进行预处理,再将得到的用户项目评分矩阵以及项目类型矩阵构造用户类别偏好矩阵,更好反映用户的兴趣偏好,缓解数据的稀疏性。在该矩阵上利用花朵授粉优化的模糊聚类算法对用户聚类,增强用户的聚类效果,并将项目偏好信息的相似度与项目评分矩阵的相似度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多个最近邻居。融合时间因素对目标用户进行项目评分预测,改善用户兴趣变化对推荐效果的影响。通过在MovieLens 100k数据集上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缓解了数据的稀疏性问题,提高了推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用户的历史签到数据的同时考虑用户的长期偏好和短期偏好已成为当今兴趣点(Point-of-Interest,POI)推荐的主流方法之一。然而,现有方法往往忽略了用户评论中隐含的用户偏好信息,忽视了不同用户在对长期偏好和短期偏好的依赖上所存在的差异性。针对上述局限,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动态多类信息的兴趣点推荐方法DMGCR。首先,利用注意力机制捕获用户对不同兴趣点的关注程度,定量刻画用户对兴趣点的长期偏好。其次,将评论信息与已有的位置和类别信息相结合,并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学习评论文本中隐含的语义特征,在捕获用户对兴趣点情感倾向的基础上准确刻画用户的短期偏好。最后,设计融合动态多类信息的用户偏好综合预测函数,实现下一个兴趣点推荐概率的定量计算。多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在推荐性能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电子商务应用中产生了大量用户评分数据,而这些数据中富含了用户观点和偏好信息,为了能够从这些数据中准确地推断出用户偏好,提出一种面向评分数据中用户偏好发现的隐变量模型(即含隐变量的贝叶斯网)构建和推理的方法。首先,针对评分数据的稀疏性,使用带偏置的矩阵分解(BMF)模型对其进行填补;其次,用隐变量表示用户偏好,给出了基于互信息(MI)、最大半团和期望最大化(EM)算法的隐变量模型构建方法;最后,给出了基于Gibbs采样的隐变量模型概率推理和用户偏好发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与协同过滤的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有效地描述评分数据中相关属性之间的依赖关系及其不确定性,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推断出用户偏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现有网络质量QoE感知模型数据粗差迭代次数多、线性回归参数小的问题,提出基于用户偏好的网络质量QoE感知建模仿真研究。依据用户偏好理论确定模型参数,并获取网络质量QoE感知数据,以此为基础,通过MCD算法判别并去除网络质量QoE数据粗差,以去除粗差的网络质量QoE数据为基础,利用ROI加权算法提取网络质量QoE数据特征,以得到的网络质量QoE数据特征为依据,将其代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网络质量QoE感知,实现了基于用户偏好的网络质量QoE感知。实验结果显示,与现有三种网络质量QoE感知模型相比较,构建的网络质量QoE感知模型降低了数据粗差迭代次数,提高了线性回归参数,充分说明构建的网络质量QoE感知模型具备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从高维、稀疏的用户评分数据中构建用户偏好模型,存在迭代计算复杂度高、中间结果规模大和难以实现有效推理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深度信念网(DBN)和贝叶斯网(BN)的用户偏好建模方法。采用DBN对评分数据进行分类,用隐变量表示不能直接观测到的用户偏好,利用含隐变量的BN描述评分数据中蕴含的相关属性间的依赖关系及其不确定性。在MovieLens和大众点评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描述评分数据中与用户偏好相关的各属性间的依赖关系,其精确率和执行效率均高于隐变量模型。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存在评分数据稀疏和用户兴趣动态变化的问题,提出了融合时间加权信任与用户偏好的协同过滤算法.考虑到用户评分时间的不均匀,对时间权重进行改进,并将其融入到直接信任计算中,缓解用户兴趣动态变化的问题.通过信任传递得到的间接信任以及建立用户对项目标签的偏好矩阵得到用户之间的偏好相似度来缓解数据的稀疏...  相似文献   

18.
协同过滤算法一般根据用户的评价信息来推测用户的喜好,但受到数据稀疏问题的影响,很多时候无法得到较为理想的推荐结果;除此之外,一般协同推荐算法忽略了用户兴趣的动态变化;文中提出的算法主要融合了相似度传递、用户兴趣迁移、隐语义模型等用以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提出了基于项目相似度的协同推荐算法。该算法深入研究了改进的余弦相似度方法,在执行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项目进行信任关系建模,基于此来传递相似度,然后将这两部分相似度关系进行加权得到新的项目相似关系,可以将其应用到项目的评分中。其次,提出了基于用户兴趣迁移的隐语义模型推荐算法。该算法引入时间函数,重构用户的兴趣模型,实现对传统模型的修正,然后再使用梯度下降法来求解。最后,采用线性融合的办法,将以上两种算法进行融合。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混合推荐算法的推荐准确率较原先的算法有了较大的提高,因为它可以对丢失的信息进行补充,对于用户兴趣的变化能够较好的适应,同时大大弱化了数据的稀疏导致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个性化推荐系统中用户偏好信息量小的问题,提出了混合用户偏好获取,以相对准确但稀少的显式评分为基础,综合考虑用户页面停留时间、页面滚动时间和鼠标点击次数三项浏览行为,以评分转化规则为依据,得到隐式评分。结合隐式评分和显式评分,构建反映用户偏好的用户一项目矩阵,为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实施提供数据基础。实验证明,混合用户偏好获取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潜在因子模型(LFM)以其优异的性能在推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LFM中除了使用交互数据以外,辅助信息也被引入用于解决数据稀疏的问题,从而提升推荐的性能。然而,大多数LFM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LFM在对用户进行建模时,忽略了用户如何根据其特征偏好对项目作出决策;第二,采用内积的特征交互假设特征维度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没有考虑到特征维度之间的关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推荐模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交互的用户属性偏好建模的推荐模型(UAMC)。该模型首先获得用户的一般偏好、用户属性和项目嵌入,然后将用户属性和项目嵌入进行交互,以探索用户不同的属性对不同项目的偏好;接着将交互过的用户偏好属性送入CNN层来探索不同偏好属性的不同维度的关联,从而得到用户的属性偏好向量;接着使用注意力机制结合用户的一般偏好和CNN层得到的属性偏好,从而获得用户的向量表示;最后采用点积来计算用户对项目的评分。在Movielens-100K、Movielens-1M和Book-crossing这三个真实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均方根误差(RMSE)上与稀疏数据预测的神经网络分解机(NFM)模型相比分别降低了1.75%、2.78%和0.25%,验证了在LFM的评分预测推荐中,UAMC在提升推荐精度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