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微电网作为实现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利用的重要途径,规划建设分布式光储微电网,可降低用能系统对大电网的依赖。总体来说,发展分布式光储微电网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第一,平滑光伏发电的输出功率波动。由于光伏发电具有很强的间歇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接入电网时会带来很大的冲击。通过配置适量的储能装置,可使得光伏发电对整个电网来说具有功率可控性与可调度性,有效提高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穿透率。  相似文献   

2.
《新材料产业》2013,(5):81-81
继合肥首户家庭尝鲜家庭光伏发电并网后,又有一户家庭光伏发电装置也接入电网。随着越来越多家庭“尝鲜”光伏发电并网,为解决家庭光伏发电和电网运行安全问题,合肥供电公司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家庭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技术要求及安全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能源的应用与发展,以新能源发电为基础的分布式发电技术有着高效、节能,缓解不可再生能源紧缺的优点,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电能质量、电网控制等,分布式发电对配网原有的继电保护产生的影响尤其巨大。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影响及配电网接纳分布式电源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光伏系统接入电网作为光伏发电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光伏发电对公用电网的影响。未来光伏并网多应用于110kV以下的输电线路,电网运行环境极为复杂,并网技术难点亦将倍增,光伏发电功率的波动性、随机性、高渗透率给中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智能电网的出现可以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以及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和资产优化的高效运行。目前智能电网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首先对智能电网的概念以及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并分析了智能电网涉及的几个相关的技术,发展状况,智能电网在商业管理中的应用,关键的技术问题从通信结构与技术、控制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分布式电源发展迅猛,日益普遍地与大电网联合运行,给现代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带来巨大的变化。简要介绍分布式发电的概念及其并网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介绍微网的基本概念,微网发展对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意义;微网技术通过不同层次的结构为各种分布式电源的并网运行提供接口,是发挥分布式电源效能的有效方式;随着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直流输电逐渐成为未来的趋势,因此本文对直流微网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宏观介绍使微网正常运行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智能发电控制策略以解决新能源接入所带来强随机电网环境下的互联电网自动发电控制。各区域电网包含电网实时状态输入智能体、分布式协调算法智能体和控制输出智能体。分布式相关均衡Q(λ)学习被集成到控制智能体中作为主要的协调控制方法。此外,本文还详细讨论了JADE技术智能体的通信、行为和动作的作用机理。该平台已通过南方电网四省实时频率偏差模型证实能实现AGC区域的协调控制,尤其是当某区域电网控制误差ACE不能完全消除时。多智能体控制模块可以嵌入不同的控制算法并能评估其控制性能,这表明该平台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材料     
《新材料产业》2012,(11):84-86
国网让利支持分布式6MW以下光伏电站将免收接入费日前从国家电网有关人士处获得证实,10月26日国网将正式对外发布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及光伏发电并网的有关意见,并公布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相关标准。据了解,该意见的最大亮点在于,针对单个并网点装机容量在6MW以下,且接入电压在10kV以下的光伏项目,将减免包括调试、检测等在内的服务费用。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投资将由国家电网负责,也即免  相似文献   

10.
张强 《中国计量》2012,(8):38-40
一、前言随着我国市场化运作的不断深化及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网络与市场和用户的交互越来越多,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受传统电网自身特点的限制,其已经难以满足电网今后的发展要求。"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智能电网的提出,使人们能够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升级,以符合电网不断变化的要求,它以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为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多用途需求的高质量电能、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等。  相似文献   

11.
《新材料产业》2013,(2):80-80
1月25日,由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一小区业主申请建设的北京首个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据介绍,该项目采用屋顶覆盖光伏和建筑一体化光伏相结合的方式,并网总容量为3060W,运营模式为全部上网。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目前该户上网电价执行0.4002元/kWh。国家电网于2012年10月26日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对满足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承诺接入电网,免费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并且全额收购这些项目富余的电量。据统计,目前国家电网北京分公司累计受理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申请25户,累计报装总容量为12527.03kW。  相似文献   

12.
宋焕如 《硅谷》2013,(9):125-125,67
妥善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简要阐述了电网企业服务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现状,并介绍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3.
分布式电源是随着新科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发电技术,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的特点。把分布式电源接入到电力系统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可以使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并且还能节约运行中所耗的电力能源,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虽然分布式电源用在电力系统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会对配电网继电保护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例如会影响配电网的电压波动,影响供电的可靠性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避免接入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电压、继电保护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李艳 《中国科技博览》2014,(48):368-368
智能电网是在物理电网的基础上,与包含光纤通信和3G网络通信的现代通信技术、传感测量技术、调度自动化控制技术、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以及电网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在一起形成新型的现代智能电网,使其在用电需求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为适应大电网发展的需要,相继出现各种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的接入使电网结构日益复杂。我国电网现在向智能化电网一步步发展,从而保证对新能源的充分配置与利用。确保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便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中,继电保护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不断提高继电保护人员素质和继电保护技术及其装置运行水平是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了解继电保护的原理与技术,并深入探讨了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环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发电技术具有投资少、清洁环保、供电可靠性高及发电方式灵活等优点,尤其在电网崩溃和意外灾害等情况下,有利于实现对重要用户的供电,因此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分布式发电系统与大电网结合后,对传统配电网中的短路电流、线路潮流计算、电压节点、电能质量等都会产生影响,这给传统配电网的规划带来实质性的挑战,因此电网规划人员在选择最优方案时必须考虑由分布式发电系统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前的配电网在当初设计时,设备容量是严格按照系统安全性、运行容量与负荷来选择的,不可能考虑到现在大规模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问题。所以,当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会对配电网的设计、电气参数,规划以及运行,电网设备等很多地方带来影响,比如提高了线路正常运行的电压能力;使区域负荷变化的预测难度增加;导致传统的保护设备失效,要求电力公司对此进行改造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配电网保护的基础上,分析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故障电流的影响,然后分析故障时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能源的逐步应用,分布式发电也渐渐受到重视。本文从分布式发电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出发,为依托于智能电网的分布式发电进行了简要描述,并在最后做出了发展前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普及要依赖于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的发展,文章将智能电网的基础定义和主要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并且与传统电网进行了比较,对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的关键技术(如:通用信息平台、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调度和分布式能源等)作了讨论,将我国建设和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研究方向确定为互动供电技术、智能电网装备和分布式能源的接入。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来国家节能减排发展理念的提出,不同领域的人们都在积极探索更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大电网的发电局限性较大,逐渐取而代之的分布式发电立足于新能源技术研究,具有十分显著的优点。文中简述了电网系统中分布式能源的相关概念,阐明了优缺点,突出分析了分布式能源并入智能配电网产生的技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