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形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由微生物和钙镁 沉积所共同形成的污垢是实际水系统中混合垢的主要成份。对这种混合垢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不仅更接近实际情况,而且可以深入认识微生物与钙镁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垢顺序等结垢的机理问题,并为开发适宜有效的控制混合垢形成的新技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发酵罐中培养的荧光假单胞菌以及Na2CO3与CaCl2深液各自按设定流量加入到三极过滤水中以形成模拟工业循环冷却水。将10种由不同固体材料制成的实验件嵌入平行平板流道的底面上,并在不同碳酸钙饱和程度及主体流速下,用称量法测定不同材料表面上形成的混合垢重量,从而获得各种条件下混合垢随时间的生长曲线。荧光假单胞菌和碳酸钙在固体表面上附着过程与沉积的顺序以及混合垢的结构则采用显微摄像技术进行实时观测与记录。结果:聚合物材料上形成的混合垢量明显多于金属材料上的,但在CaCO3饱和程度很高时,这些差异变小。在无壁面加热的条件下,各种材料表面上形成的平均混合垢量随水体中CaCO3饱和程度及流速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还表明,混合垢的结垢诱导期随流速的增加而缩短。当饱和程度小于1而大于0时,结垢诱导期长于纯生物垢的诱导期。当CaCO3饱和程度大于等于1之后,混合垢的诱导期随CaCO3饱和程度的增加而减小。此外,混合垢的生长顺序为CaCO3首先沉积到固体表面上,细菌则需要更长的诱导期才附着在壁面上。结论:混合垢在不同固体材料表面上的形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菌与材料之间的亲和性。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流速及CaCO3饱和程度对混合垢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系统中微生物和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通过固定循环系统中荧光假单孢菌的数量,研究了不同材料表面上,随着水中碳酸钙浓度的改变,混合垢生长曲线的特征。结果发现随着碳酸钙浓度的增大,平均污垢量及标准偏差随之降低;碳酸钙的浓度不是影响非金属材料诱导期的主要因素,但对于金属材料却存在较大影响。同时,实验还确定了垢层的结构及性质,分析了污垢形成的机理:首先是碳酸钙颗粒和有机大分子吸附到材料表面上,然后是微生物的粘附生长。碳酸钙的存在影响微生物与表面的结合,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循环冷却水系统碳酸钙垢的形成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了循环冷却水系统碳酸钙垢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及阻垢剂对它的影响,并对几种有机磷酸阻垢剂的阻垢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表明,阻垢剂的存在会对碳酸钙结垢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但不同阻垢剂对不同动力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碳酸钙晶须的合成及形成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氯化钙-氯化镁-氢氧化镁体系碳化制备碳酸钙晶须的过程。结果表明,在较高的初始氧化钙与氯化镁摩尔比下,所得粉体由碳酸钙球形粒子,玉米棒状晶须和少量光滑晶须构成。在碳化过程, 首无形成大量的碳酸钙球形粒子,然后粒子集形成粒子链,继续生长或断裂形成玉米棒状结晶,光滑晶须在反应的后期形成。体系中反应前存在的氢氧化钙粒子是早期球形粒子聚集成粒子链,进而形成玉米棒状晶须的原因。在较低的氧化钙与氯化镁摩尔比下,晶须的形成过程不同于高氧化钙与氯化镁摩尔比下的情况,可以制轩出由大量光滑晶须和少量球形粒子构成的粉体材料。  相似文献   

5.
6.
7.
Vunk,GracielaH.;等(Buckman Laboratories International,Inc.,USA)US2007191255,2007816,9页(英文) 本文提供了杀灭、防止或抑制水系统中或支持微生物生长的基质上微生物生长、  相似文献   

8.
以溶胶凝胶方法制备CaOSiO2P2O5H2O系统中CBC材料的工艺流程为基础,利用XRD,IR及固体核磁共振(29Si,31PNMR)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溶胶的形成及溶胶凝胶转变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及物相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在多组分溶胶的形成过程中,由Ca(NO3)2·4H2O和H3PO4反应生成Ca2P2O7和Ca10(PO4)6(OH)2(羟基磷灰石,简写为OHAp,下同),两者均在硅溶胶颗粒的表面上析晶长大;在多组分溶胶凝胶的转变过程中,发生失水,减少电解质,改变pH值等一系列现象。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工业微机上采用组态软件(FIX)对制水过程进行图形式操作、实现动态监控。尤其对组态软件(FIX)的使用和画面的制作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抑制水系统中生物硫化物生成的方法,包括向水系统中投加有效量的氯酸盐化合物和硝酸盐化合物的组成物。本发明包括使用来自联合无机氧化化学品的增效作用,更好地防止废水系统中的生物硫化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冷却水中磷酸钙垢的热力学成垢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循环冷却水中磷酸钙垢的析出过程 ,提出了一个热力学模型。模型中着重考虑了温度、p H值、离子对的离解 -缔合平衡、难溶盐的溶解 -沉淀平衡、离子强度等对磷酸钙垢的析出影响 ,求得了各难溶磷酸钙盐 (Ca HPO4 、 Ca HPO4 2 H2 O、 Ca3(PO4 ) 2 、 Ca (H2 PO4 ) 2 · H2 O、Ca3(H2 PO4 ) 5OH和 Ca(OH) 2 )的热力学成垢势和最大平衡成垢量 ,进而预测可能的垢组成。理论结果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PAC投加量对MBR混合液性质及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1g/L及2g/L的PAC投加量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混合液性质及膜污染速率的差异。发现两系统上清液COD差距不明显,说明1g/L的PAC投加量忆足以吸附小分子的有机物。当PAC从1g/L增至2g/L时,从微生物絮体中提取的多糖平均值分别为:14.92mg/gMLSS、15.38mg/gMLSS;蛋白质平均值分别为18.82mg/gMLSS、17.58mg/gMLSS;且膜丝内部累积的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基本相同。当PAC投加量为2g/L时,部分破碎的PAC颗粒会进入膜孔内部,引起不可逆污染。  相似文献   

13.
微滤,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与清洗   总被引:80,自引:6,他引:80  
本文综述了在微滤和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因素,防止膜污染的措施的清洗方法的选择,指出料液粒子或溶质尺寸,膜结构以及膜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都和膜污染程度有关;通过膜孔径,膜材料,膜结构,组件结构,料液温度,流速和压力的控制可以减轻或控制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防除垢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 言结垢是蒸发器加热壁面上经常遇到的问题 .垢层严重地降低了换热效率 ,使传热过程迅速恶化 ,蒸发器的防、除垢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张利斌、李修伦等[1] 研究了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沸腾传热和防、除垢性能 ,本文进一步考察该蒸发器的防、除垢机理 ,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1 汽液固三相流剪应力“混相流”模型根据文献 [1],蒸发管内的汽液固三相流动呈现“混相流”的特性 ,因此为便于分析及突出问题的基本特征 ,假设 :(1)温度场引起的物性变化忽略不计 ;(2 )蒸发管内的汽液两相流动视为均相流动 ,蒸汽的惟一效果是改变了“流体…  相似文献   

15.
包淼清 《大氮肥》2004,27(6):429-430
采用络合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和重量分析法等常规手段测定磷锌系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沉积物和腐蚀产物(以下称垢样)的组分含量.该方法有效消除了样品中高含量的锌对其他组分测定的干扰,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加压MBR膜通量衰减规律,膜污染阻力的分布;尝试了空曝、水反冲洗、压缩空气反冲洗、物化清洗四种膜清洗方式的膜通量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加压MBR膜通量衰减迅速,运行17d后膜通量衰减83.5%;膜污染阻力主要由凝胶极化阻力Rp和内部污染阻力Rif构成。  相似文献   

17.
反渗透污染膜水通量迁移方程的改进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几种反渗透膜透过机理,通过文献调研认为目前聚酰胺膜反渗透膜的透过机理遵循优先吸附-毛细孔流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孔流理论出发对低压反渗透膜的分离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改进了孔流理论的水通量的基本迁移方程,并建立了用膜污染层厚度δ_f来预测膜污染时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反渗透实际工程的设计运行得到了试验验证,丰富了RO系统理论,特别是在预测膜污染清洗时间方面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段付岗  王金平 《大氮肥》2014,(1):60-62,69
结合合成氨装置污水处理站的运行实际,介绍SBR池供水管道的结垢堵塞情况,分析结垢物主要为CaCO3和MgCO3,结垢原因是加碱后污水中pH值在9~10,是CaCO3结晶析出的最佳条件。提出用HCl溶液清洗结垢物的处理措施和将加碱位置改在SBR池上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