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根据调查发现,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食品掺假。目前,只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不能全面解决食品掺假问题,还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监管食品安全。由于光谱技术具有速度快和操作简单等优势,在食品掺假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光谱技术在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包括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二维相关谱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脂质组学的质谱法和基于特征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油脂检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掺假已从最为普通"物理掺假",已发展到依托高新技术和手段的"化学掺假",尤其是对各种非法添加剂的滥用。使原本就已经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如何识别食物中的掺假物质,对掺假食品进行有效管理,防止食物中毒,成为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刊特别策划了"食品掺假研究"专题,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苗虹研究员担任专题主编,围绕食品掺假检测技术、鉴别方法、食物掺假的应对策略、食品掺假管理等多方面展开讨论,计划在2014年8月25号出版。  相似文献   

4.
<正>"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掺假已从最为普通"物理掺假",已发展到依托高新技术和手段的"化学掺假",尤其是对各种非法添加剂的滥用。使原本就已经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如何识别食物中的掺假物质,对掺假食品进行有效管理,防止食物中毒,成为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掺假已从最为普通"物理掺假",已发展到依托高新技术和手段的"化学掺假",尤其是对各种非法添加剂的滥用。使原本就已经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如何识别食物中的掺假物质,对掺假食品进行有效管理,防止食物中毒,成为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刊特别策划了"食品掺假研究"专题,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苗虹研究员担任专题主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球关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屡遭曝光。经过加工重组的动物源性食品,其物种的原有形态已被破坏,感官鉴定很难辨别真伪。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动物源性食品的定义、分类、掺假类型,说明了掺假的潜在危害,主要总结了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动物源性食品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冯琦 《中国食品》2023,(10):71-73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一部分商家在生产食品时出现掺假、掺杂,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要想保障食品安全,就需要提高食品检验检测水平,本文对影响食品检验检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全面提升食品检验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8.
食品领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支持。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利用检测技术能够降低安全问题的出现,对群众健康提供有力的保护。文章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为国家食品安全方面的完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推动效果。食品安全检测中,利用食品残留物检测技术、转基因检测技术以及掺假检测技术等,可以使食品生产领域更加有序,同时也能够满足广大群众不断提高的食品安全需求,是国家食品工程系统化革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食品过敏原检测、食品掺假、食源性致病菌和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食品掺假、食品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层出不穷,这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及优势,跟踪最近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重视相关仪器联用技术的开发,不断改进现有食品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检测机构保障食品安全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类新型的分析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该技术在食品品种、产地和掺假真伪鉴别,致病菌、药物残留检测,污染物鉴别以及转基因食品鉴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广受社会关注,食品掺伪现象是食品质量安全中最严重的问题。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被广泛地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及真伪鉴别研究中,为食品科学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食品掺伪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品鉴伪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将来食品鉴伪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食品掺假作为当今社会最热门的食品问题之一,如何更有效地检测掺假物或掺假比例对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因能快速无损地得到样品的理化特性及结构等信息,在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从碘值、固体脂肪含量、弛豫特性、扩散率和特定信号等常用检测参数方面来介绍核磁共振在食用油脂、牛奶和蜂蜜等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作为一种较新的掺假检测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目前在国内食品掺假方面的应用还不广泛,相较于现有的一些食品掺假检测技术,NMR技术具有快速无损、操作方便等优点,在未来的食品掺假检测方面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胡谦  陈颖  倪凯  葛兆方  曾海娟  王淑娟  马兰  刘箐 《食品科学》2018,39(15):275-282
近年来,食品掺假逐渐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之一。由于利益的驱使,在肉制品行业异 源肉质掺假现象尤其严重。目前,用于肉制品异源基因检测的技术包括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DNA指纹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微滴式数字PCR技术、DNA条形码技术等。本文 综述了肉制品中异源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逐步发展,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备受推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因具有快速精确,对样品及操作限制较小且检测成本低等优势,在工业、医药、材料、食品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对NMR在食品品质分析、食品掺假检测和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操作简单及重复性好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掺假鉴别领域。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中的低场核磁、定量核磁以及杂核核磁等技术能够对掺假不同成分的牛乳(掺水、食盐、尿素、豆浆及复原乳等)、掺假低价值油(大豆油、玉米油等)的橄榄油、掺假的高价值米、蜂蜜、红酒等进行检测,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和相似分类法等可以实现对这些食品掺假成分的有效鉴别。本文就近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在国内外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推动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并为其它领域的掺假鉴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目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兽药残留、转基因食品及掺假等问题均会造成或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隐患。代谢组学作为新兴技术不断发展,通过研究生物体受外界干扰前后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而探究机体内代谢机制,适用于食品安全多种微量危害因子的鉴别和监测。此外,危害因子在食品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可成为特定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致病菌作用机制和品质安全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阐述靶向代谢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介绍代谢组学技术常用的数据采集和数理统计方法,总结代谢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兽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生鲜食品品质和肉制品掺假等食品品质和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组学联用技术提出展望,以期推动该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The rise in milk adulteration and contamination, fraud incidents and improper handling necessitates effective traceability systems in the Indian dairy industry. Thus, this review investigates current trends, associated challenges, traceability and its fundamental applications to address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issues. The paper covers the evolution of milk adulteration and contamination detection techniques from conventional to emerging. Such information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can improve transparency and safety in the dairy industry by implementing effective traceability systems. This review will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Indian dairy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肉及肉制品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但是以经济为目的的肉制品掺假, 是食品安全中屡禁不止的全球性问题。快速、准确、有效的检测技术是有效监督肉类掺假的关键。本文综述了核酸检测技术中热循环扩增技术(如普通PCR、实时PCR、多重PCR)和等温扩增技术[如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技术、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RCA)技术、交叉引物等温扩增(cross prime amplification, CPA)技术等]的原理及在肉类种源鉴别中的应用。提出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ladder-shape melting temperature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MTIA)技术, 以期推进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在肉制品领域的应用。在肉类种源的检测中,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saltatory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SRCA)技术等均能检出0.01%的掺伪, 可用于定量检测, 表明这些核酸技术在肉类种源检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