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丰水流域非汛期的用水矛盾,保护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非汛期的水量调度方案.丰水流域尽管水资源丰富,但在非汛期仍可能存在用水矛盾.以江西抚河流域为例,基于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探讨了丰水流域非汛期水量调度问题,以水量、水质为控制因子,提出了水量调度总体目标、调度原则、分级调度启动条件及实施措施、调度方案编制流程及方法.研究成果为非汛期水量调度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黑河水量调度方案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黑河流域用水矛盾,遏止生态系统恶化,必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首要的是编制科学的水量调度方案,根据1997年国务院批准的《河干流水量调度方案》,按照年总水量控制,莺落峡-正义峡分水线平行移动和逐月滚动修正原则,编制年度水量调度参案和月水量调度计算。为了保证正义断面下泄水量指标的完成和把水输送到达来库布镇以下绿洲地区,在目前干流尚无控制性工程情况下,在9月上旬至10肿旬灌溉用水较少时段,采取较长时间的“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为使方案更具科学性,建议开展上游径流,洪水预报和中下游河道输水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供求关系紧张,水量调度问题复杂,矛盾突出,在“精心预测,精心调度,精心监督,精心协调”的水调方针指导下,黄河水量调度近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水量调度时效性强,目前的水量调度手段落后,需要先进的调率管理系统支持,从流域水量调度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水量调度必须考虑的因素和应该具备的手段,进行了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实际生产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其水量分配面临着水文情势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缺乏径流控制断面、流域区域统筹协调难度大等困难和特点。在太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过程中,紧紧围绕流域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及现代水利发展新要求,针对平原河网特点,着力解决流域水资源面临的核心问题,采用流域数学模型为技术手段,以流域重要河湖河道内水量分配为重点,以水资源调度意见为抓手,统筹河道内外用水、流域本地水资源与引江水量、流域与区域水资源不同需求等多种因素,提出的水量分配方案切实体现了"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的指导思想。文章在分析太湖流域水资源形势的基础上,结合平原河网区水量分配的难点,阐述了太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技术思路、成果创新性和指导意义,并就分配方案的落实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我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流域内各行政区间的水量如何分配成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的重要保证,水量分配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意义更为明显。针对水量分配工作的意义、方案编制任务、技术路线、方法进行简述,参照和借鉴某小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过程中一些体会和感受,以期对其他小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水量分配特点及方案编制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平  李蓓 《中国水利》2014,(17):10-12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南方平原河网区,其水量分配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较大的技术难度。在分析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流域水量分配的特点,依据全国水量分配技术细则和流域具体情况,提出了水量分配的原则和分配方案编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线路,并介绍了分配方案中主要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水量分配方案后评价模型,并以1983年国务院批复的引滦水量分配方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水量分配方案诊断式后评价。该方法利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将指标矩阵最大程度分解为基向量和权向量,根据权向量元素的数值对水量分配方案进行评级,根据基向量元素的数值判断评价指标的实施状况。通过对引滦水量分配方案质量、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的调查分析,得出方案综合后评价结果为优,但在来用水可持续性、对水环境影响及水质目标保证率等方面需加以改进。评价结果表明,基于非负矩阵分解原理的后评价方法评价效果较好,可为水量分配方案等项目的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为保障生态水量.对河流来说,保持一定的生态流量,是维护河道生态功能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确定河流生态流量指标,提出基于一些生态水量保障的调度方案.通过建立流域内外的连通联控联调体系,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保障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维持良好的用水秩序.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门峡以下非汛期水量调度系统研究项目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三门峡以下非汛期水量调度系统是利用外资开展的研究项目,其目的是提高非汛期黄河水量在中下游的合理配置。通过灌区的需水研究,径流预报模型研究,水量调度模型研究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开发了三门峡以下非汛期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经检验计算成果合理,并受到水利部验收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门峡以下非汛期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面向实际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的开发以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目标,将三门峡以下非汛期水量调度问题表述了一个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集成了方案库,数据库,模型库以及空间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对水量调度提供实用,先进,丰富,可视化的决策支持,是数字黄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超额水量分配的水库群补偿调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考虑水库的空间位置、空闲库容、入库洪水过程以及后续降雨等4个因素,建立了防洪控制断面超额水量分配模型;根据实时调度中水库起调水位不断变化的情形,提出了反映水库动态调节能力的动态调节系数,并依据动态调节系数,建立了水库群轮库补偿调度模型;以沂河防洪系统为背景,开展了模型的实例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除鄱阳湖和洞庭湖外,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基本以涵闸形式连通江湖。由于缺乏水体的自然交换,此类湖泊经常出现水质超标的情况,特别是枯水期。以华阳河湖群为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现场调研、数值模拟研究了其进行生态调度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华阳河湖群TN、TP浓度随水位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当湖群水位超过某值(13.5 m)后,浓度下降趋势变缓,且湖群9月下旬多年平均水位高于现行非汛期控制水位,因此,利用华阳和杨湾闸进行湖群非汛期生态调度是可行的。在考虑现行闸门调度方式、江湖关系、确保防洪安全和水环境改善4个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确定了华阳河湖群非汛期生态调度方案,即利用杨湾闸和华阳闸控制湖区10—12月份水位控制在13 m,1—2月份控制在12.5 m,3—4月份控制在11.8 m。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排污总量限制"三条红线的严格管理,用水总量考核十分重要,由于行政与流域的相互交错关系,研究流域用水总量分配,考虑流域内外流调水影响,合理利用水资源,以水定产,以水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文章以贵州省南盘江流域为例,分析计算了各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于指导各级政府或流域进行用水总量管理。  相似文献   

14.
黄河凌汛期水量调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经过15年的黑河水量调度实践检验,现行《黑河干流分水方案》的分水指标曲线存在明显的技术缺陷,文章结合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开展的《黑河干流省际分水曲线调整研究》和黑河水量省级调度工作实践,就黑河分水曲线调整方案与实际调度的耦合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岳城水库现行调度方案的分析,提出了“峰量控制法”调度方案,从理论分析与实际计算论证了“峰量控制法”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对下游河道及水库本身的防洪是安全的。采用“峰量控制法”调度可使岳城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从1000年一遇提高到1600年一遇;非常运用标准从2000年一遇提高到2600年一遇,在保持水库现有防洪标准前提下,可使汛限水位从131m抬高到135m。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杭埠河为例,科学计算河道生态流量,并以此作为控制目标提出河道水量调度方案,为探索河道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开展生态流量调度试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河支流调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控制性水利工程,用水复杂、基础薄弱。以沁河为例,介绍了支流调度的原则,并根据沁河的特点,提出具体的水量调度方案,通过水量平衡分析,探讨了支流调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黑河上游黄藏寺水库采用4月、7月和9月调水的运用方式,在基本满足黑河中游干流灌区用水的情况下,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莺落峡—正义峡分水线要求,适时高效地输水到下游正义峡,正义峡以下采用渠道加河道的输水方式,在保证鼎新灌区和东风场区用水要求前提下,通过高效率输水,可确保进入额济纳旗绿洲的生态水量,并且可以基本满足原河道生态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水量分配是流域和区域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的重要基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从实践情况看,对水量分配方案达成共识远比采用复杂的技术方法更为重要。文章从水量分配指标和时期的选取、用水户用水优先序、初始用水权、水量分配层次等方面分析了湖北省漳河水库水量分配的关键问题,探讨了漳河水库水量分配的方法,提出了由各用水区水量分配方案、各用水户水量分配方案、灌溉用水分配方案组成的漳河水库水量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