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为学科主线,以计算机技术为理论工具,以多年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成果为基础,注重跨学科的交叉,侧重采用数据分析手段,以研究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与方法为目的,设计面向历史建筑的BIM信息集成平台,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基础上的BIM数据仓库分析与处理技术,为城市建设和开发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工业建筑》2016,(3):179-184
针对国内建筑信息建模(BIM)标准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状,以中国建筑信息建模标准(CBIMS)框架为基础,以Autodesk公司商业软件Revit为研究平台,以BIM构件为研究对象,将国际通行的BIM标准与我国正组织编制的BIM标准进行对比和研究,分别对CBIMS框架的数据交换、信息分类和流程规则进行深度拓展,依次提出BIM构件的信息深度等级标准、构件编码和命名标准、构件信息模型创建标准及BIM构件库创建标准。在BIM构件工程量统计中的应用结果表明:BIM构件标准化能够提高BIM技术的应用效率,将庞大的BIM标准研究体系落实到便于操作的构件层面,既为BIM标准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验证了CBIMS框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董蓓 《智能建筑》2014,(9):67-68
本文针对当前建筑行业信息量大、类型杂、不方便管理的现状,介绍了基于BIM的信息管理技术,该技术实现了施工资源的动态管理和施工成本的实时监控,对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以可视化数据模型技术为基础实现对各种施工信息的综合处理和传输,不仅加强了项目技术员工之间的信息互通,还提高了地铁施工的整体效率,保障了地铁项目施工的计划进度.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角度出发,对其在地铁施工进度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工业建筑》2019,(2):184-188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当今设计、建造及管理阶段得到大力发展,这一技术应用于复杂的城市综合体设计项目中,大大地提高了设计质量,提升了工作效率,并极大的节省了建设成本。结合工程实践探索,介绍了BIM技术在设计施工难度较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中的应用,体现了BIM技术的可视化模拟、协同性工作、全程化质量管控和整体性资源配置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6.
立足计算性设计背景,以既有建筑空间形式为数据挖掘基础,凝练其空间类型特征,旨在开发基于空间类型的办公建筑信息建模工具,结合建模实践解析该工具在建筑体量布局方面的应用过程,展望其应用潜力。实践中,所研发工具可有效提高建筑信息建模效率,促进建筑信息建模技术体系中的预定义空间类型库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建筑领域信息利用效率低下,信息共享与重用难等问题,文章将上下文信息引入到本体模型中,构建了基于本体的建筑信息上下文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建筑信息进行管理。该模型包括用户上下文和工程上下文,并以小型加油站建设为例进行具体说明,首先利用Protégé建立了上下文本体模型,然后利用OWL公理和SWRL规则建立知识模型,最后利用推理机对模型进行推理,并通过案例说明基于本体上下文建模的优势。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基于本体的上下文建模方法可有效地管理建筑工程信息,可快速有效地对建筑信息进行推理,为施工过程中的计划管理和进度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全生命期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如何实现基于BIM应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的快速建模和建立岩土工程勘察数据标准是推进岩土工程勘察BIM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基此,论述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应具备的建模条件,结合工程具体案例,提出了一种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的快速建模流程及交付标准。实践表明,将勘察信息模型的勘察数据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成果能保证勘察数据的唯一性、提升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建筑结构中复杂曲面的高精度建模要求 ,提出采用NURBS建模方法建立建筑结构中复杂曲面的几何模型 ,通过建立模型 ,为进行复杂建筑结构的强度分析仿真和进行城市规划的视景仿真提供高精度的几何模型数据  相似文献   

10.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日渐成熟,该技术在施工现场的落地应用与其移动化、轻量化密切相关。目前市面上商业化的BIM轻量化解决方案使用成本高昂,且托管在供应商服务器上的模型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搭建基于WebGL的BIM轻量化引擎,通过轻量化程序处理,模型体量压缩传输,结合可以从浏览器直接调用硬件进行渲染的WebGL技术,使得BIM模型在网页端和手机端即可轻松查看,有效提升模型的应用广度,在设计交底、模型审核、可视化施工指导等建筑设计施工环节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1.
针对"应用指导建模"对建筑信息建模(BIM)构件模型应用技术标准的需求,基于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对BIM构件模型应用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参数参变特征、附含多维信息、结构化数据以及系统化管理这四个构件属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适用于我国BIM构件模型的建模深度等级和建模标准。研究结果体现了BIM构件模型应用技术标准对建筑工程的巨大价值,为后续构件模型标准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姜震宇  解会兵 《工业建筑》2022,52(2):180-185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桥梁信息化方法在桥梁施工及运营管养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解决在检测过程中由于病害位置、类型和信息表达不完善的弊端导致的病害分析不直观、无依据等问题,为桥梁检测技术提供新的分析思路,利用BIM技术,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病害级别分析方法,并针对一座连续刚构桥开展了建模过程。所建立模型考虑了结构本体模型和加固措施模型,可以进行裂缝和病害的自动化生成和属性信息附加,实现对裂缝走向、病害时间分布、裂缝纵桥向沿节段分布等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并输出图表以直观表达统计分析结果。提取关注部位的BIM模型数据导入ABAQUS中进行实体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与初步分析结论吻合。同时,将计算结果以参数、表格映射和超链接等形式与BIM模型进行关联,实现多源数据的统一整合。  相似文献   

13.
14.
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物的数字化表达,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精确的信息。而数据共享不畅、设备硬件要求高、应用服务不灵活等问题严重阻碍了BIM技术的推广,导致设计阶段产生的建筑信息模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造成数字资产的浪费。故提出一种数据规范、成本低、扩展性好、跨平台的建筑信息模型展示技术应用方法,以实现数字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基建作业复杂性逐渐增加,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多。为营造安全良好的施工环境,降低工程风险,提升基建人员的安全风险管控意识,开展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基建安全风险研究,分析高支模、深基坑等关键性施工部位的风险因素,排除了大部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模拟表现: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在危险发生前及时预警,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警示,同时也能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控。物联网技术自动化、实时性的特点提高了现场安全监测的频率,缩短了异常响应的时间,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测及预警水平,形成了涉及临时支撑监测风险作业面的实时感知、及时传输、智能识别和分析预警的整体解决方案,有效推动了泛在电力物联网与输变电工程基建工作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105-108
基于BIM角度,探讨了BIM专业应用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培养途径和培养思路,以期通过各方努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BIM专业应用人才,为解决建筑业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以武汉长江航运中心为背景,针对该基坑工程施工工期紧张、体量大、施工环境特殊(紧邻长江边)、水文地质复杂等施工难点,决定引入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运用Revit,NavisWorks等BIM软件,建立该基坑工程的三维模型,进行工程可视化设计、二维出图、碰撞检查、施工进度4D仿真模拟、工程量自动统计及核对、基坑监测等一系列内容。最终,BIM技术在该基坑工程设计、施工上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长江汛期来临之前成功地完成了基础底板的施工,大大节约了成本,为地下室的后续施工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邹亚峰 《建筑》2020,(6):73-74
随着市场内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传统的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的研究。首先,建立建筑结构一体化高程坐标,实现整体建筑与场地模型的契合,基于建筑信息模型定制建筑结构权限,提高建筑设计的规范性。其次,划分施工责任实现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采用协同检测的方式实现建筑图纸的自动化出图。最后采用设计对比试验的方式验证设计的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有效地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分析既有建筑运维管理中的BIM应用问题,系统探讨既有建筑信息模型快速重建技术,提出相对于传统设计建模反向过程的逆向建模方法,并对三维激光扫描和倾斜摄影等逆向建模技术对比分析。借助项目案例,完整展现既有建筑信息模型的实现技术路线,为既有建筑的快速建模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实例介绍了什么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信息模型电子图集,以及电子图集的技术实现、优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