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目标使得“社区生活圈”被日益关注,然而从生活圈范围的划定到生活便利度的评估都存在着笼统、粗略的问题。基于多源大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等时圈划定方法和优化的生活便利度评估方法,并进而提出了通过多层级的生活圈便利度变化态势分析来全面评估人本尺度下生活便利性的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定了各小区10、15、20、25、30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范围,并计算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生活便利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多层级生活圈下便利度指标变化态势的聚类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小区的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估方法能够为城市更新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规定,生活圈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范围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生活圈作为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一环。其中社区生活圈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社区生活圈便利度主要指居民日常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本次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汉口区、汉阳区这三个中心城区主要区域为研究范围,以三区的小区生活圈便利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POI数据,统计分析三区的小区15分钟生活圈内的设施点类型和数量,评价各片区内的生活圈便利程度,为设施的配套完善、社区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便利度.文章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从居民所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可达性以及便利性综合测度广州市居民生活便利度,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作用差异.研究发现:广州市社区间生活便利度有所差别,中心城区各社区设施覆盖面广、生活便利度高,而南沙、从化、增城3区整体偏低;乡村较...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镇化的下半场,以人为本、存 量规划和集约发展成为当下城市的主旋律,作 为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城区社区生活圈亟待更新 优化。以宜宾市老城组团为例,采用连锁网络模 型和基于真实路网的设施可达性分析等方法,结 合10大类公服设施POI数据、当地居民对设施的 重要性评价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了10分钟社 区生活圈的测度探索,并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 以生活圈为视角提出了相应公服设施的优化及 择址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宜宾老城共可 划定出4个10分钟社区生活圈,平均用地规模较 小于平原、省会、特大型城市;第二,4个生活圈 整体都存在公园广场、社会福利、科教文化这3 类设施数量较为欠缺及覆盖范围较小的共性问 题;第三,各生活圈生活便利度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未来宜侧重优化过渡区、边缘生活圈欠缺设施;第四,基于设施覆盖率及居民可达程度 考虑,每个生活圈宜提供中心度前三的地块中心点作为10分钟层级设施的推荐设置点。  相似文献   

5.
社区生活圈作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的典型城市发展区域,正成为当前相关学科领域急需探讨的课题。文章遵循“理念引领—进展梳理—案例分析—问题总结—框架提出”的思路,梳理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以36个重点城市社区生活圈评估应用实践为导向,探讨社区生活圈评估的应用模式;从评估指标、评估数据、评估模型、评估标准等4个方面指出当前社区生活圈评估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社区生活圈评估框架,即应以社区“设施—政府—居民”为互动主体,协调解决社区时空资源供给能力与居民日常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要素的系统性评估研究,以期为社区生活圈规划和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冠疫情爆发后,适应公共卫生防疫导向的社区生活圈建设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平疫多阶段转换发展需求,以构建平疫多阶段的弹性社区生活圈为导向,重点聚焦公共卫生防疫视角下的小区出入口调节管控问题。以天津市和平区小区出入口为实证研究对象,解析了平疫多阶段出入口管控与社区生活圈弹性间的变化规律,测度了疫期、常态化时期不同导向需求下的出入口最优开放点位。最后,根据测度结果,建构了平疫全周期多类型小区出入口管控模式,从出入口场地管理、弹性空间利用等方面对未来弹性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伟  陈香琪  陈莎 《住区》2022,(2):13-19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评估旧区各项居住区配套情况,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到基层,应对居民新需求的重要手段,其范围划定是生活圈规划研究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文从国家标准、地方导则和相关研究三个方面,整理出三种典型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法,其一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用地面积和行政边界;其二基于居民日常出行空间单元;其三基于地理环境和居民行为相结合。以成都市中心城区重点改造区域金牛区三环内区域为例,分别应用三种方法,分析其各自特点,最终综合运用三种方法,得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  相似文献   

8.
韦园园 《城市住宅》2021,28(5):156-157
社区是城乡生活最基本的单位,社区生活圈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活理念逐渐为人们熟知和了解.自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以来,近年来,规划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了很多城市积极开展的项目.通过分析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及价值,影响15分钟生活圈便利性的主要因素以及15分钟生活圈规划策略,并以柳州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项目为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由重绝对数量转向重精细质量。供需矛盾突出、评价方法落后、精确定量化程度低等问题均影响着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评价有效性和策略针对性。现有评价方法倾向从区域整体衡量服务水平,然而通常情况下,日常生活圈才是使用者享有公共服务的主要范围,已有评价体系未能准确评估公共绿地的实际能效。以广州天河区为例,展开需求导向的15分钟生活圈视角下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评价研究,复合应用多重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进行了多指标、多层级评价,并针对不同类型空间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活圈进行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保障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社区商业网点作为社区服务设施,既服从于政府主导的保障性建设指导,又受制于市场化追求效益的竞争环境。因此,基于社区生活圈进行多源数据集成分析,不应是单边的、以政府主导的行政边界或以市场主导的流量范围进行社区商业网点布局研究,而应能够兼顾网点服务覆盖度和共享性,使设施服务资源效用最大化。本文通过空间可达性算法计算北京市几千个小区的实际15分钟生活圈范围,形成生活圈叠加空间栅格,加入POI数据和问卷调研数据等进行统计检验,量化分析社区商业网点应该如何分级,何种居民需求落位哪个生活圈层级,以及哪些空间适合布置社区商业网点或社区商业综合体,并探索了应用社区生活圈算法进行社区商业服务配置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安全事件中,社区作为城乡基层生活单元显现出公共服务与治理能力方面的诸多不足。通过研究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社区特征的演变及近期国内从住区向社区生活圈转变的规划实践趋势,归纳系统性、便捷性、包容性、成长性与参与性等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新特征。结合正在编制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从韧性提升角度探讨生活圈规划的应对策略,提出推进公共资源下沉、落实差异管控思路、提升应对风险能力、加强社区治理效能等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圈作为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手段已经在城市中被广泛应用,但目前自上而下进行乡村生活圈规划的方法在圈层划分和范围界定方面过于武断,存在忽略村民的时空间行为规律、难以落地和缺乏可实施性的问题,亟需自下而上的乡村生活圈空间识别和模式剖析方法。研究以张公垡村为案例,采用GPS数据采集法和问卷调查法自下而上的对乡村生活圈空间范围进行识别,并通过“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剖析其空间模式,最后尝试提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北京市周边乡村生活圈空间范围由村庄向市郊辐射拓展具有明显方向性,空间模式由基本生活圈、扩展需求圈、高级需求圈和替代需求圈四圈层构成,规划策略一方面需要基于圈层进行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层级配置,从而强化圈层差异性需求的空间匹配,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各圈层获取空间设施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系统以强化时间匹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生态社区评价研究定性多、定量少,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单一,指标可获得性低.本研究提出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侧重点的多空间评价体系,增强其可操作性.多空间评价体系包括:宏观层面,通过关键的、可获得性高的指标整体评价城市社区的生态性,找到生态得分低的问题地区;微观层面,构建更深入全面、技术性强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重点社区,制定社区生态性改造策略.最后以广州为例,初步探讨多空间评价体系的应用,重点在宏观层面社区的生态性评价,发现得分低于平均水平的社区集中在城市外图层,并对未来微观层面社区评价和规划提出建议.研究对完善生态社区评价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对推进生态社区评价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一凡 《城市规划》2019,43(5):17-22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提出是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从认识层面加深对社区生活圈的理解,是推进相关规划实践的重要前提。研究提出,社区生活圈是日常活动的空间范畴,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应面向生活空间而非抽象的功能地块。社区生活圈是配套服务的共享单元,社区生活圈的规划需要兼顾公共服务设施的可及性和可达性。社区生活圈也是邻里感知的社区领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在改善硬件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应关注营造和谐包容的社区感。社区生活圈的提出是城市规划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新时代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的重要转型。  相似文献   

15.
社区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空间,社区内的景观承载着居民日常休闲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在传染性疾病暴发和防控期间,人们出行范围与时间受到限制,社区成为人们可活动的最大区域,社区景观则成为人们唯一可接触到的绿地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食景观倡导在景观设计中利用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不仅可以加深绿地与民众生活的深度融合,还可以提供新鲜优质安全的食品,实现景观与自然、城市与乡郊、美观与食用的融合。通过对社区外、社区内、家庭半户外3个层次的公共空间进行可食景观的营造探索,构建社区传染性疾病防疫圈和蔬菜供应缓冲链,以期成为"战时"生命花园和"平时"社区花园,使有限的社区公共空间承担更多的健康韧性功能,为未来可食景观在城市社区中的应用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试图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提供可参考的社区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功能符号代替日常生活实际内容,象征符号代替城市文化多层次内涵,量化数据代替生活真实发展,以及设计过程中关注法规条例多于真实的城市生活的"零度化"现象,呼吁对"设计与生活的脱节,城市空间建设与生活脱节"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借鉴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多位学者的"日常生活"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城市设计回归日常生活的必然性,并总结"回归日常生活、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差异、反对符号化设计、重视公众交往的必要性、重视日常生活的创造性"的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基本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重挑战着城乡社区的应对能力(特别是设施相对欠缺的乡村社区),急需重新审视乡村社区治理与空间管控。文章以福建省龙海市N村为例,运用参与式调研和危机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方法,梳理疫情影响下的N村空间管控实践,提出了应对突发疫情的空间管控策略--构建"分区分级分类"的乡村社区空间防疫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动"的乡村社区应急组织体系,优化乡村社区人居环境,营造社区健康空间,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社区空间管控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孙德芳  沈山  武廷海 《规划师》2012,28(8):68-72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承载城乡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引入生活圈理论,结合城乡居民对于获取公共服务设施所愿意付出的时间成本,把整个县域划分为由初级生活圈、基础生活圈、基本生活圈和日常生活圈构成的生活圈层系统,构建基于生活圈理念的以县域为完整单元的四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有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区。改善社区及周边的居住环境、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源与生活空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利用POI数据和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改进CRAI指数评价武汉市主城区社区的资源可获性,并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对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商业资源可获性最高,而文化资源可获性最低,不同资源的可获性差异较大;在空间上所有社区资源均呈现较明显空间非均衡结构特征,尤其是社区的医疗与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整体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高宜居性社区和低宜居性社区占比大,而中间层次的占比少。据此揭示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丽娟  杨培峰  陈炼 《中国园林》2020,36(1):108-112
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化背景下的公园绿地供给的公平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居住小区为研究单元,从可达性、数量、面积和质量4个维度衡量不同价格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的公平性。采用高德互联网地图分析步行、公共交通2种方式下研究范围内4663个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的可达性、数量、面积和质量状况;非参数秩和检验判别不同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未发现明显的不公平现象,低级别居住小区在可达性、数量、总面积上占优势,人均公园面积低于高级别居住小区,各级别居住小区在高质量公园的使用机会上没有差异。本文所采用的公园绿地公平性定量评价方法,可为城市绿色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绩效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