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除油/生物处理/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经过近一年的实际运行表明,该工艺在进水COD浓度为1500~7000mg/L、NH3-N浓度为300~3000mg/L的条件下,对COD去除率〉95%、出水NH3-N稳定在10mg/L以下(去除率〉98%),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复合水平流、垂直流—水平流一体化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并进行比较。一年的运行结果表明,两套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中COD、BOD5、NH4+-N、TN、TP等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复合水平流湿地系统对COD、BOD5、NH4+-N、TN、TP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6%、75.2%、59.4%、62.7%、66.7%,出水浓度分别为8.0、7.1、8.2、8.6、0.9 mg/L;一体化系统对COD、BOD5、NH4+-N、TN、TP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0%、83.4%、89.6%、50.6%、67.9%,出水浓度分别为6.1、4.9、2.2、11.3、0.8 mg/L。其中,出水COD、BOD5、TN值都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TP值达到了一级B标准。垂直流—水平流一体化系统对NH4+-N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复合水平流系统,但两套系统对COD、BOD5、TN、TP的去除率无明显差异。垂直流—水平流一体化系统的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更适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高级氧化技术对检修污水深度处理的实际运行效果,以某天然气净化厂检修污水为处理对象,搭建了检修污水处理中试装置,主要包括酸化曝气、Fenton氧化、臭氧氧化3个单元,考察了各处理单元对污水中COD、NH3-N、SS的去除效果及其BOD5/COD值的变化。中试装置设计处理规模为0.5 m3/h,随着处理流程的推进,污水中COD、NH3-N、SS浓度逐渐降低,BOD5/COD值不断升高并趋于稳定。装置最终出水COD、NH3-N、SS浓度分别为456、39和24mg/L左右,去除率分别达到83.4%、77.8%、87.2%;BOD5/COD值由0.161~0.216提高到0.455左右,达到了现场SBR生化池进水水质要求。经工艺成本核算,检修污水处理成本为36.6元/m3。  相似文献   

4.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焦化高氨废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焦化废水的中试结果表明,进水COD、NH4^ -N、TN和酚的浓度分别为1201.6、510.4、540.1和110.4mg/L时,出水COD、NH4^ -N、TN和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97.1、14.2、181.5和0.4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83.6%、97.2%、66.4%和99.6%。与常规生物脱氮工艺相比,该工艺氨氮负荷高,在较低的C/N值条件下可使TN去除率提高。  相似文献   

5.
A/O+BAF工艺处理高氨氮煤化工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O+BAF工艺处理包头煤化工项目的生产废水。运行结果表明:当综合进水COD和NH3-N浓度分别为800~1 800 mg/L和150~250 mg/L时,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在92%和95%以上,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02)规定的再生水用作冷却水的水质标准(pH值为6.5~9,COD≤60 mg/L,BOD5≤10 mg/L,NH3-N≤10 mg/L)。该工艺系统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成本低,为煤化工废水处理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物处理/厌氧氨氧化/物化处理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系统能稳定运行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中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4.97%,出水COD平均为47.5 mg/L;对NH3 -N的平均去除率为98.53%,出水NH3 -N平均为14.62 mg/L;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98.23%,出水TN平均为21.3 mg/L;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69.82%,出水TP平均为2.22 mg/L.渗滤液出水COD、NH3-N、TN、TP浓度均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改良A2/O污水厂工艺运行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能,出水水质优于设计标准。平均进水COD为433mg/L时,平均出水COD为58.8mg/L,平均COD去除率达到86.3%,平均BOD5去除率达到91.8%,平均NH3-N去除率达到88.5%,平均TP去除率达到81.1%,均达到国家GB18918-2002污水排放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厌氧/吹脱/SBBR组合工艺在处理高氨氮城市污泥压滤废水中的应用。实践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在进水COD浓度为1 500~3 000 mg/L、NH3-N浓度为450~600 mg/L时,对CO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5%,对NH3-N的去除率可高达99%,出水COD浓度为100~150 mg/L,氨氮浓度为1.5~5.0 mg/L,出水水质满足附近污水处理厂接收标准。  相似文献   

9.
采用间歇膨胀复合水解工艺预处理综合城镇污水(B/C值0.3,TN为30~80 mg/L,SS300 mg/L),考察了不同HRT下,水解反应器出水B/C值的变化以及对COD的去除率和污泥浓度。结果表明:在HRT由16 h降低到6.5 h的过程中,水解反应器的B/C变化值由-0.06提高到0.07,而COD去除率由42%降低到22%,在HRT为8 h条件下,B/C变化值和COD去除率分别为0.07和27%。间歇膨胀复合水解池出水经SBR处理后,其COD、NH+4-N、TN分别为65、0.75、17.71 mg/L,而生产性SBR出水的COD、NH+4-N、TN分别为93、16.4、34 mg/L。应用悬浮生物滤池处理生产性SBR池出水,在HRT为2 h、温度为14~19.5℃、进水NH+4-N为21.8~41mg/L条件下,出水NH+4-N为1.6~12.79 mg/L,平均去除率为74.6%,NH+4-N负荷为0.238kg/(m3·d)。可见,间歇膨胀复合水解与悬浮生物滤池工艺适用于综合城镇污水的提标改造。  相似文献   

10.
A/O生物膜工艺处理煤气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O生物膜工艺处理煤气废水,考察了污泥负荷、硝化负荷、硝化液回流比及污泥龄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A/O生物膜工艺可有效去除煤气废水中的NH4+-N和有机物.当进水COD为2 000 mg/L、进水流量为0.5 m3/h、硝化液回流比为4、污泥龄为30 d、污泥负荷为0.8 kgCOD/(kgVSS·d)、硝化负荷为0.08 kgNH4+-N/(kgVSS·d)时,系统稳定运行2个月后,出水的COD、BOD5、NH4+-N浓度分别为157、4.9、12.5 mg/L,去除率分别为92%、99%和93%.  相似文献   

11.
低碳高氮磷城市污水中碳源组分对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反硝化过程中可利用的碳源包括快速生物降解物质、慢速生物降解物质和内源代谢物质,碳源的种类及数量对系统的脱氮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对上海某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测试研究表明污水中快速生物降解碳源、慢速生物降解碳源以及内源代谢碳源的平均比反硝化速率分别为3.10 mgN/(gMLVSS·h)、0.81 mgN/(gMLVSS·h)和0.32 mgN/(gMLVSS·h);污水中的快速生物降解物质占总COD的9.26%~18.5%,慢速可生物降解物质占29.2%~34.6%;污水的反硝化脱氮能力主要由慢速生物降解碳源的含量来决定,占总硝氮去除量的一半左右;快速生物降解碳源反硝化的硝氮占20%左右,内源代谢占30%左右.  相似文献   

12.
二级曝气生物滤池中碳、氮代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以高分子生物载体为填料的二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进水有机负荷和NH3-N负荷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25℃、pH值为5.8-7.4、气水比为3.5:1时,对COD的去除率与进水有机负荷呈正相关,硝化率同有机负荷及NH3-N负荷呈负相关,且主要取决于前者.当有机负荷为2.75-3.90kg/(m3.d)时,对C0D的去除率可高达98%;当有机负荷为0.77-1.48kg/(m3.d)时,硝化率可达93.3-98.1%,对TN的平均去除率达39.4%.降低进水有机负荷可解除高负荷所导致的硝化抑制作用,使硝化的起始点提前,提高峭化率,显示出单独驯化的硝化滤池在去除NH3-N上的优势.硝化菌受反冲洗的影响大于异养菌,反冲洗6h后系统可基本恢复时COD和NH3-N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膜曝气生物反应器的除碳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膜曝气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利用透气膜对生物反应器进行曝气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考察了采用透气膜供氧,并利用附着在透气膜上的生物膜同时去除有机物和氮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生物膜对COD和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在供气压力为7.5 kPa、水力停留时间为5.3 h的条件下,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76%和78%,最大膜面积去除负荷分别为7.6和0.78 g/(m^2·d);对总氮的去除率最高为80.7%,最大膜面积去除负荷达1.31 g/(m^2·d)。观察表明,生物膜具有分层结构,这有利于对有机物和氮的同时去除。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反硝化最小碳氮比值[C/N]min可快速简便地判别反硝化碳源是否足够,根据理论推导和参照国外经验参数推出不同情况下的[C/N]min,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供有关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脱氮效果并实现利用内碳源进行反硝化,开展了SBBR(以好氧-缺氧方式运行)处理生活污水的脱氮研究.在好氧阶段,SBBR中的生物膜能创造缺氧微环境并吸收、储存碳,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降低了硝态氮的浓度;在缺氧阶段,可利用内碳源实现剩余硝态氮的反硝化.溶解氧浓度的大小对好氧时间、好氧剩余硝态氮浓度和缺氧反应时间有较大影响,因而可以利用在线检测的DO作为曝气量控制参数.DO、pH和ORP值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反映了生物脱氮过程中耗氧和供氧、产酸和产碱、氧化和还原过程的变化.为准确判断好氧和缺氧反应过程的终点,并减少控制的滞后时间,建议以pH值的"氨谷"和ORP的"硝酸盐膝"作为主控制特征点分别指示硝化和反硝化的终点,而以ORP的"氨肘"和pH值的"硝酸盐峰"作为参考或辅助控制特征点.  相似文献   

16.
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脱氮除碳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糖好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通过调整序批式反应器(SBR)的运行周期、COD/N值以及好/厌氧条件,培养、驯化出了结构紧密、沉降性能良好的脱氮颗粒污泥。在COD负荷为1 600 mg/(L.d)、氨氮负荷为530 mg/(L.d)的条件下,颗粒污泥对COD及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55%和97.29%。研究表明,运行周期内系统对氨氮的去除可分为两个阶段,即COD与氨氮快速去除的富营养阶段和慢速硝化的贫营养阶段。脱氮颗粒污泥内由于受传质限制而导致营养基质和溶解氧在空间上的浓度梯度,使得脱氮颗粒污泥内可能同时存在异养菌及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尽管该颗粒污泥内可能存在一定的溶解氧受限区域,但其剖面的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其间的微生物近似均匀分布,没有严格的好/厌氧区域划分或明显的孔洞。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某味精废水处理工程的操作,研究了其除碳脱氮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对COD的最大比去除速率为0.110 kgCOD/(kgVSS·h),最大容积去除速率与实际容积负荷之比为17.28~21.12,最大比去除速率与实际污泥负荷之比为13~21,饱和常数KS为202 mgCOD/L;对氨氮的最大比去除速率为0.014 1 kgNH4+-N/(kgVSS·h),最大容积去除速率与实际容积负荷之比为8.86~11.25,最大比去除速率与实际污泥负荷之比为7~11,KS为19.1 mgNH4+-N/L,表明该工程去除COD和氨氮的潜力还很大,容易实现达标排放.当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对硝态氮的最大比去除速率为0.014 0 kgNO3--N/(kgVSS·h),KS为13.5 mgNO3--N/L;当以醋酸盐为碳源时最大比去除速率为0.024 4 kgNO3--N/(kgVSS·h),KS为12.0 mgNO3--N/L,表明醋酸盐比葡萄糖更有利于提高反硝化速率和强化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A/O(缺氧/好氧)工艺处理同时含有氨氮、有机物和硫化物的废水,维持进水NH+4-N浓度不变而改变COD、S2-浓度及回流比,研究S/N、C/N值(均为质量比)及回流比对单质硫(S0)转化率及碳、氮去除率的影响。当回流比为3、进水不含S2-及C/N值≥4时,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及对碳和氮的高效去除;进水含硫且C/N值为4时,S0转化率在S/N值为3时取得最大值(56.71%),对应的COD、NO-3-N(缺氧池)、NH+4-N去除率分别为93.26%、94.29%和93.17%;当初始S/N值为3时,S0转化率在C/N值为2.5时取得最大值(73.53%),对应的COD、NO-3-N(缺氧池)、NH+4-N去除率分别为94.79%、93.61%和92.37%。同时去除碳、氮、硫的最优回流比为3。  相似文献   

19.
利用储碳活性污泥强化反硝化脱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脱氮效果,在SBR进水的缺氧操作结束后取出部分储碳污泥并加以保存,待好氧末返投储碳污泥作为碳源来强化缺氧反硝化反应.结果表明:对TN的去除率可达98%左右,远高于以缺氧/好氧方式运行的SBR;在好氧段的污泥浓度约为3 000 mg/L的情况下,选择缺氧搅拌段的污泥浓度为5 000 mg/L左右能使TN基本全部被去除.SBR经改造后,能有效实现取、返储碳污泥,提高了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1):32-34
对不同碳源和氮源及碳氮比对木蹄层孔菌产漆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提高漆酶产量,同时分析了该漆酶的酶学性质。漆酶合成的最适碳源是麦麸,最适氮源是蛋白胨,C∶N为10.4,优化后漆酶产量增加了约7.88倍;反应最适pH为3.0,最适反应温度为50℃,K m为0.20 mmol/L,V max为2.58 mmol/L·min;DTT 0.1mmol/L和NaN310mmol/L几乎能抑制漆酶全部活性,终浓度为10mmol/L的Ba2+,Ca2+,Co2+和Fe2+也几乎能抑制该酶的全部活性。该研究将为木蹄层孔菌漆酶的生产及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