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提出中国风景名胜区是"真山水"和"大山水",中国古典园林是"缩影山水"或"咫尺山水"或"袖珍山水",即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是山水自然和风物风情为主要审美与表现对象,是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从而阐述了对中华山水文化与山水文化的概念、形态和中国山水主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构成.尤其提出了"风景园林文化""风水文化""山水城市文化"和"风景名且牛集称文化等"是中华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呼吁中目和国际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组织起自己的学术与研究的机构,来为人类作出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山水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化活动本质是文化服务项目.在文化活动的项目化和产业化运作过程中,统一指挥原则、专业化分工原则不断受到挑战,文化企业和文化活动组织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关系"、"虚拟结构"和"内部市场"等趋向.本着新型组织原则,结合文化企业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活动的具体要求,按照职能隐含型、职能协调型、单列项目型、矩阵型、项目部型等五种组织架构来明确活动组织与文化企业的关系,构建活动组织内部结构,是实现文化活动规范、高效运作和文化服务业全面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本文最后对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组织构建及其运行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住房消费中的居住文化,是以"人"、"生"、"民"为本的文化理念.即:以"人"为本的人性、人情与人道属性;以"生"为本的生存、生活与生态属性;以"民"为本的民生、民俗与民族属性.本文的居住文化理论与实践,将从上述三个方面逐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一、安全文化的起源 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但是,人类有意识地发展安全文化,仅仅是近十余年的事.具体说,最初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和要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认识到"核安全文化"对核工业事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彭长歆  董黎 《华中建筑》2008,26(5):172-175
"共生"是近代早期澳门中西建筑文化共存发展的典型特征.该文以相关文献史料为依据,从赞助人、建筑师、工匠和文化受众的角度论述澳门早期建筑文化生态的形成,以及澳门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发展的"共生"模式对于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耀江大酒店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斌 《华中建筑》2007,25(1):43-47
在"浙江耀江大酒店"的设计过程中,作者试图探索体现"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及手段.该文通过对地区环境、地方文化、时代精神三方面构思的分析,认为新时代的"地域文化"不是简单的"怀旧"与"回归",而是对传统的创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相似文献   

9.
汤玉良 《四川建筑》2002,22(Z1):98-9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形成的中华文化在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由于领土辽阔,各地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如"齐文化"、"楚文化"的研究已出了不少成果,先后有<齐文化大观>、<楚文化史>、<楚文化志>等书问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也有成果.巴蜀文化研究正在进行,已有<天下四川人>等专著出版.1999年春,宜宾市召开了长江流域地方特色文化研讨会.地域文化的研究,对于当地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显然会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川盐古道"作为一条潜在的文化线路.在巴国控制上千年的时间中逐步被开辟出来,它以川东产盐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空间范围极大,覆盖中国华中、西南大片地区.历代的兴建和维护使得古道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通过分布其上的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体现. "川盐古道"在时间上几乎纵贯该地区人类的发展史,对中国内陆各民族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促成了我国重要的文化沉积带的形成. "川盐古道"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功能和目的性.符合马德里会议制定的文化线路的四个基本判别标准.古道拥有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它展开系统研究,将会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