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环境设计》2014,87(11):242-243
2014年10月9日在东南大学举办的“gmp建筑师事务所建筑作品展”南京巡回展系列学术活动活动中,曼哈德·冯·格康教授通过诸多项目生动分享7gmp的建造理念以及gmp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些秘诀。曼哈德·冯·格康教授是一位历史性的建筑师,也是一位话题性的建筑师。他在15年前来到中国,先后接手的项目包括著名的国家博物馆改建工程、上海深水港附近的示范新城“临港新城”等等。冯·格康教授是德国最大的建筑师事务所——gmp的创始合伙人,对大众来说他是陌生的,因为他并不那样热衷于满世界秀自己,更不愿意为博眼球而设计弹眼落睛的作品,或者浪费成堆的钢材。在冯·格康教授眼中,建筑就是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2005,(3)
6月26日下午,一场洋溢着德国理性主义气息的建筑设计盛宴——“冯·格康、玛格及合作者(gmp)经典设计作品展”在北京万达广场展示中心正式开展,展览将持续到8月份。在这期间,世界排名第五的建筑师事务所——gmp的总裁、德国建筑大师冯·格康及玛格将以其全球性的获奖作品、遍布世界的设计精品及其以北京万达广场为代表的在中国的优秀作品,向国内建筑设计界和地产界的精英们阐述“德国理性主义”建筑理念及“简洁主义”建筑哲学。  相似文献   

3.
正曼哈德·冯·格康教授,多荣誉博士,建筑工程硕士,1935年1月3日生于拉脱维亚里加市。教育和职业生涯自1967德国汉堡建筑师协会注册建筑师自1965同福尔克温·玛格共同从事自由建筑师职业,共获700多项国内国际建筑设计大奖,其中包括350多项一等奖,已建成建筑项目逾390个。1964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教学2007任建筑文化学院(aac)院长  相似文献   

4.
现代建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入东非,主要建筑在英国和德国的东非殖民地上竖立起来。直到三十年代,传统建筑艺术在东非仍占有主导地位。随着两位有影响的外国建筑师—德国现代派和现代建筑国际协会(ClAM)副主席欧斯特·梅博士和英国现代建筑的“殖民地”先驱艾亚斯·康纳尔,分别于1934年和1947年的到来,东非的建筑景象发生了突变。他们的建筑设计,既有勒·柯布西埃的思想,又有鲜明的地方性。本文对梅和康纳尔在东非的建筑实践及其设计思想,作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5.
陈雳 《建筑师》2022,(2):91-1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6.
陈雳 《建筑师》2022,(216):91-100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 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 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 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7.
渡茳 《中华民居》2014,(1):82-91
正站在朝天门隔江相望,上游的尖岬上,重庆大剧院就像一艘玻璃"巨轮"正要驶出千年水码头。它那雕塑般的建筑形态,超然挺拔,伟岸脱俗,勾勒出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天际线。重庆大剧院的设计师冯·格康是德国人,"简洁"是他所崇尚的建筑设计哲学。他认为,建筑师的作品应该是通过简洁的设计,在内容和时间上经得起考验。所以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年代里,冯·格康始终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成为"新简洁主义"的典型代表。对冯·格康而言,中国的文化、语言是图像化的、浪漫的、开放的,所以他在中国的一些设计作品中,多用图像语言去描述建筑,如太原机场、广州新火车站、  相似文献   

8.
正曼哈德·冯·格康,福尔克温·玛格1965年所创立的建筑师联合事务所目前有3位合伙人,1位中国区合伙人,11位项目合伙人,500多名员工,分布于12个办公地点,在国内和国际积极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gmp是少数进行全方位设计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其对建筑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造直至室内装修全面负责。曼哈德·冯·格康,福尔克温·玛格与他们的合伙人过去50年在近乎所有的德国大城市进行了规划和建造。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设计》2012,(7):43-47
曼哈德·冯·格康曼哈德·冯·格康,创始合伙人、教授、荣誉博士、建筑师、工程硕士,1935年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1965年作为创始合伙人与福尔克温·玛格共同创立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1974年受聘于不伦瑞克大学任正教授,主持设计教研室A,任建筑设计A研究所所长;受聘于汉堡高等自由艺术学院;2005年,获中国台湾中原大学设计系荣誉博士学位;2007年,任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荣誉教授;2007年,任建筑文化学院(AAC)院长;获奖众多,其中包括德国弗里茨-舒马赫建筑奖、罗马尼亚国家奖、汉堡高等自由艺术学院奖章;德国建筑师协会(BDA)大奖,并被授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等十字勋章。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1993,(4)
《华中建筑》(季刊)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栏目:建筑设计与文化、建筑论坛、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研究、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建筑历史、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中国建筑文化拓荒、建筑·结构知识、建筑师札记、译文、建筑科技短波、建筑师画页。  相似文献   

11.
Outlines     
How should architects hammer out their own personal design approach in relation to a wider cultural identity? Chilean architects Mauricio Pezo and Sofia von Ellrichshausen of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outline how their first years of practice have been dedicated to developing their own specific working methods. Drawing on the physical experience of space, their own evocative thoughts and sensations, they transform the simple natural structures of their local surrounding into idealised forms.  相似文献   

12.
东张西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东部的崛起, 边缘化是西部建筑师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西部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建筑师的反应和追求也不同。既有弃西就东的随从,也有不论东西只分良莠的选择,还有向文化中心地努力的企图。在本质上西部建筑学与东部一样,属于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学探索。但东张西望是西部建筑师的总体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3.
建筑作为特定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审视自身、审视时代、审视自然的载体。通过建筑,建筑师看到自己生命中的“原风景”对自己作品的影响,提出“使人愉悦的场所”是设计工作必须经常返回的原点;美术家看到各个时代的“具体化的时代相”,希望“当代的建筑是真正为多数人的建筑”;哲学家看到自然、风土与艺术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启示建筑师创造“有生命力的‘方盒子’”。  相似文献   

14.
程泰宁 《华中建筑》2005,23(6):25-29
从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的角度,论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理性思考,强调"立足自己",立足中国建筑师"自己",建构有自身文化精神的中国建筑理论框架,在创作中走出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5.
杨辰 《建筑师》2012,(6):76-78
ATM(L’Afelier d’Architecture Montrouge)是活跃在20世纪.50—70年代法国建筑界的著名事务所,与同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不同,他们选择了一条"用建造介入社会"的创作道路。随着80年代以后法国城市问题的凸显,ATM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越发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ATM事务所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的简要介绍,指出其创作理念对今日中国建筑师之启发。  相似文献   

16.
徐燊  孙竹青 《华中建筑》2011,29(8):71-74
被动式太阳能房作为可持续建筑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深受建筑师们的关注.因此对国外被动式大阳能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必然能促进国内此类建筑的发展.该文基于对20世纪国内外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简要梳理与对比,和本世纪国外最近的被动式太阳房发展走向的总结,提出了在他们发展经验中值得注意的一些方面,以期为日后国内太阳能建筑...  相似文献   

17.
翟跃东 《新建筑》2012,(3):63+61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搭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18.
缪朴 《新建筑》2012,(3):62+61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搭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19.
从具体建筑作品入手,对建筑师的"自宅"建筑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自宅"的设计思想、手法及表现技巧,指出"自宅"是建筑师的"体验性建筑",是自由的创作,对改善当今建筑创作现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Chinglish     
俞挺 《新建筑》2012,(3):63+61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搭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