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燃料油选择性吸附脱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燃料油中硫化物与吸附剂表面活性点相互作用的类型,综述了π络合吸附、S—M配位吸附、酸性位吸附和多活性位吸附等选择性吸附脱硫方式的研究进展。认为通过结合多种选择性吸附原理,制备具有多种活性位的吸附剂,达到深度脱硫过程中高选择性和高吸附容量的目的,是燃料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吸附脱硫过程的反应机理,对多种吸附剂包括金属氧化物、沸石分子筛、介孔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比了各种吸附剂性能的优缺点。指出今后研究方向是采用低成本路线合成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高的吸附剂,且其对燃料油中的硫化合物选择吸附性要高,再生后吸附能力下降最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目前燃料油脱硫的主要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指出吸附脱硫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应用广泛的脱硫技术;反应吸附脱硫技术因其脱硫效率高、对液体燃料的辛烷值影响小,且活性金属具有很好的再生性能,近年来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为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目前燃料油脱硫的主要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指出吸附脱硫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应用广泛的脱硫技术;反应吸附脱硫技术因其脱硫效率高、对液体燃料的辛烷值影响小,且活性金属具有很好的再生性能,近年来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为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综述了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的技术及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脱硫、化学吸附脱硫、络合吸附脱硫和选择性吸附脱硫等。物理吸附是极性吸附,吸附剂对硫化物的选择性差,难以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化学吸附能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但吸附温度和吸附剂再生温度较高;络合吸附和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操作条件温和、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能深度脱硫,可生产硫含量小于50μg/g的低硫车用燃料油,但目前吸附剂对含硫芳烃的选择性和容硫量还较低,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道结构,成为广泛使用的催化剂载体和吸附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和石化工业中,其中应用于燃料油脱硫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综述了活性炭吸附法在燃料油脱硫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失活活性炭的再生方法,指出了活性炭吸附法脱硫的未来研究方向,认为活性炭吸附法在燃料油脱硫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液相吸附法燃油深度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吸附脱硫的分子扩散和表面吸附两个过程。从分子尺寸选择、酸性位点吸附以及配位作用等方面综述了现有的吸附脱硫机理,介绍了各个机理指导下的液相吸附脱硫技术。指明了吸附脱硫机理的研究对开发高效燃油深度脱硫吸附剂和吸附脱硫新技术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加氢脱硫技术仍然是目前燃料油脱硫工艺中的主流应用技术,但由于加氢工艺的应用限制,近年来非加氢脱硫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其中生物脱硫、渗透汽化脱硫、萃取脱硫、氧化脱硫和吸附脱硫等技术都备受关注.这些非加氢脱硫技术各有优势,但又因其各具弊端,难以实现大面积工业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外脱硫技术的发展,是在现有以催化加氢脱硫技术为...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近年来吸附脱硫技术在油品脱硫领域中的研究趋向及应用成果。首先分析讨论了催化吸附剂在油品中的物理和化学吸附脱硫机理;其次概述了以活性炭、分子筛等多孔性物质为载体的催化吸附剂在酸碱氧化、负载活性组分等改性方面和油品脱硫方面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对各类催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吸附方法和脱硫效果进行了比较和总结;最终提出了催化吸附剂及吸附脱硫技术在柴油脱硫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燃油活性炭吸附深度脱硫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吸附法深度脱硫可以在常温常压下选择性脱除燃油中的含硫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在归纳燃油组成及硫的类型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燃油活性炭吸附深度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包括分子尺寸选择机理、酸性位吸附机理、络合吸附机理和催化氧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吸附脱硫工艺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 13x分子筛为吸附剂 ,在中试装置上对某催化裂化汽油的全馏分和重馏分 (90℃以上 )进行了脱硫工艺研究 ,得到了重馏分适宜的吸附脱硫条件 :吸脱附床层温度 170~ 190℃ ,吸附空速 0 .5~ 1.5h- 1 ,脱附空速 1.0~ 1.5h- 1 ,筛油比 2 .0~ 4.0 ,筛汽比 1.0~ 3 .0。对硫含量为 12 2 0 μg/g的汽油全馏分的重馏分进行精制后与未经精制的轻馏分 (90℃以下 )混兑 ,可得到硫含量低于 5 0 0 μg/g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采用轻重汽油切割、温度点切割及等体积切割方法对FCC汽油进行切割,运用改性Y分子筛[NiY, Cu(I)Y, CeY]吸附剂对分馏汽油进行吸附脱硫性能考察,并联合微库仑技术和色谱-硫化物发光检测(GC-SCD)偶联技术分析切割后油品中硫化物的脱除情况。结果表明:NiY, Cu(I)Y和CeY中B酸和L酸的类型和强度决定催化剂对不同切割馏分的脱硫性能。NiY中的弱B酸和弱L酸中心对芳烃少的馏分有较高的脱硫性能,CeY中的强B酸和弱L酸中心对烯烃少的馏分有较好的脱硫性能,而Cu(I)Y中的强B酸和强L酸中心对各馏分段的脱硫性能均较差。在等体积切割方法中同时采用NiY对前段和CeY对后段的切割馏分进行吸附脱硫可以将FCC汽油中脱硫率较单一吸附剂提高47.54百分点和22.4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FCC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实验室固定床中试装置上以硫含量为1290μg/g的FCC汽油为原料对FCC汽油吸附脱硫工艺(LADS技术)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65-85℃,吸附空速为2.0h^-1,脱附空速为2.0h^-1,吸附剂与脱附剂之比为0.5。吸附剂与原料油之比为0.5时,精制油的硫含量为760μg/g,精制油的收率为99.05%;在吸附温度为65-85℃,吸附空速为1.0h^-1,脱附空速为1.0h^-1。吸附剂与脱附剂之比为1.0,吸附剂与原料油之比为1.0时。精制油的硫含量为360μg/g,精制油的收率为97.40%;两种操作条件下精制油的辛烷值几乎不损失。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燃料油中硫化物萃取脱除的原理,综述了国内外萃取脱除燃料油中硫化物的技术进展。萃取脱硫法相对于其它脱硫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和辛烷值损失小等优点。针对常规酸碱洗涤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存在的问题,将新型的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应用于燃料油脱硫的研究中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途;膜科学作为一门新的科学,近年来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运用膜萃取技术来脱除燃料油中的硫化物是今后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之一;将其它方法与萃取脱硫法进行耦合也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简述常温液态丙烯精脱硫原理及工艺流程,介绍T-907型COS水解剂和Tc-22型常温脱硫剂在丙烯腈装置丙烯原料净化过程中的工业应用情况。应用结果表明,脱后丙烯总硫含量可降到1μg/g以下,脱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国内外现有燃料油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其研究或应用的实际特点及目前燃料油脱硫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燃料油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强调在现有以催化加氢脱硫技术为主的基础上,开发可降硫的催化剂和添加剂(助剂)以及生物脱硫、萃取脱硫、吸附脱硫、络合脱硫等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上,以Mn/Al-SBA-15为吸附剂,进行了动态吸附脱除噻吩实验,考察了其动态吸附脱硫工艺条件及吸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噻吩在Mn/Al-SBA-15上吸附最佳床层温度为80℃,空速为2h~(-1);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Mn/Al-SBA-15对模拟油中噻吩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表观活化能为Ea=14.64kJ/mol,化学吸附为速控步骤。Boltzmann模型的非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R~20.99,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FCC汽油烷基化脱硫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FCC汽油烷基化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几种用于汽油烷基化脱硫的催化剂,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负载型杂多酸、离子液体等,并指出了今后烷基化脱硫催化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废树脂催化剂作为前躯体,经预处理、炭化和KOH活化后制备微球活性炭KAC,在最佳活化条件(碱/炭质量比4:1,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1 h)下,所得KAC的比表面积可达2 769 m2/g,总孔体积为1.871 cm3/g。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铜离子负载活性炭吸附剂Cu-KAC,试验结果表明,铜离子改性可显著提高吸附剂对液化气的吸附脱硫性能,当铜离子负载量(w)为10% 时,在氮气气氛、400 ℃下焙烧2 h后得到的吸附剂脱硫性能最佳。二甲基二硫醚-程序升温脱附分析结果表明,与KAC相比,Cu-KAC对二甲基二硫醚具有更强的络合吸附能力。Cu-KAC的再生性能考察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400 ℃下再生2 h,经4次连续再生后,再生吸附剂对液化气的脱硫率仍能达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