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处理垂直地震剖面时,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分开上行波和下行波。根据这个想法,钻孔中记录的地震数据,可用平面的上行波和下行波进行模拟,对于从垂直地震剖面提取这些波来说,这个方法可认为是正确的最佳技术。这种方法是以“最小平方”为根据的,它可使观测的数据和模型数据之间差异最小化,本方法具有以下几点高于常用“速度滤波”法的优点:(1)实际上,不受水平层之间距离的约束,因此,本方法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用声波测井资料(或可能得到的密度测井资料)计算合成垂直地震剖面(SVSP),本文设计了一种时间域模型。这种SVSP在地震资料解释中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帮助解释人员从深度及时间上分析震源脉冲通过地层的传播情况。以前的合成地震记录技术分析的仅仅是在地表检测到的地层对震源脉冲的响应;而SVSP计算显示了在地下任意深度点上检测到的地层对震源脉冲的响应,使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全部波的传播情况。例如,合成地震记录可用于辨别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同相辅,而SVSP不仅可用来识别多次波,而且能表明震源脉冲通过地层产生多次波的路径。 SVSP也可以用来分析由于地层成层作用的效应(如薄层层序效应)而产生的震源脉冲的特征变化;研究由于透射损耗带来的振幅变化;检查最终的地面地震记录上不同震源脉冲带宽的影响等等。根据解释人员的实践经验,本文还提出了SVSP的更多的用途。  相似文献   

3.
理论上,垂直地震剖面(VSP)可以提供许多与地下有关的信息(层速度,反射系数,吸收,多次反射波,倾角,地面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的反褶积算子的决定,波转换的范围,当在同一口井中记录 P 波和 S 波的 VSP 时,P 波同相轴和 S 波同相轴的相互关系,泊松比等)。实际上获得这些结果不仅仅要根据信噪比,还要根据一些数据采集的参数和处理程序及其应用。数据采集中最重要的参数是测站间的距离和带宽,因为在应用频率一波数滤波器时,这些参数对处理阶段的假频现象起支配作用。如果我们想研究振幅和检验每一道的时间原点,记录近场的特征波形是很重要的。要想在所有道上很好地确定上行波,那么在记录时就必须大大地对管道波进行衰减;为了减少管道波的振幅,检验井中的泥浆层和震源位置对于记  相似文献   

4.
5.
6.
7.
1988年6月,在LA91号水平井中完成了由三种有偏VSP组成的井中测量,这口井是钻在约50米厚的储集层中, 本文描述了野外采集和特定的资料处理流程,并论述了在油藏研究中水平井中地震的重要性。资料采集是利用三台可控震源车和包含有压电检波器和井斜仪的三分量下井仪进行的.有偏VSP资料是在垂直深度352米和665米之间不规则间隔的69个不同的井下位置上记录的,它相当于离井口的水平距离从84米到575米之间变化.在井的水平段,利用特殊的系统通过钻管推进下井仪. 处理流程包括了数据解编,下井仪的旋转校正,波场分离,反褶积和偏移.水平井中的上行波和下行波有很接近的视速度.这样利用常规的视速度滤波不能实现波场分离,与下行波相比,上行波的能量是很弱的.在这种情况下,用谱矩阵滤波可实现波场分离.波场分离后,经过反褶积的偏移资料给出了一个CDP-VSP剖面,它在横向上的跨度大约是500米. 从检波器记录系统得到的结果与压电检波器系统得到的结果比较来看,前者有强的井筒波能量.这种结果与固井和射孔层的信息有关. 业已证明水平井的井中地震剖面对于地质和油藏工程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而且确实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根据垂直地震剖面的基本原理,针对非零井源距(偏移距)观测资料,研究和制定出一套垂直地震剖面处理方法。主要处理过程包括:动校正和静校正;上行波、下行波球面扩散振幅补偿;中值滤波与二维滤波相结合分离上行、下行波场;垂直地震记录变换为共反射点叠加记录(VSP-CDP 变换)。该处理方法适合于比较复杂的非零井源距垂直地震测量资料处理,也适合处理直井或斜井观测资料。通过对赛伯720计算机现有一些地表地震处理软件作了改进,同时又新增加了一些软件,使上述处理方法已模块化。本文还介绍了实际处理的两口井的非零井源距观测资料,其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处理手段是正确而实用的。利用处理结果,结合测井和地表地震资料,精细地分析了井周围地层与地震反射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垂直地震剖面偏移对 VSP 方法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 Radon 变换的数学原理,从标量波动方程出发,利用格林函数解的几何光学近似推导了垂直地震剖面 GRT(Gen-eralized Radon transform)偏移公式。文中,用 GRT 偏移方法对 VSP 正演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大、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确定地震初至时间的计算机方法 (Computer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seismie first arrival times),P。J Hatherly (R—14) 在大多数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程序中使用初至时间。尽管许多程序常用计算机处理,但初至时间主要还靠人工拾取。如果获的了冗长的数据,人工拾取就格外费时。以前,研究拾取初至时间的计算机方法包括互相关法和相干法。这些方法逐道地寻找地震脉冲波形的相似性,并己成功地与地震反射和深层折射资料一起使用。然而,由于浅层地震脉冲形状从一道到另一道可以有较大的变化,故应用这些方法精确地确定脉  相似文献   

11.
二维横向各同同性介质中VSP三分量地震记录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弹性波方程,通过有限差分近似计算,实现了VSP合成记录的数值模拟。它与通常采用的声波方程相比,能获得更多波的信息。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VSP�ڸ߷ֱ��ʴ����е�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VSP与地面地震相比,具有反射振幅强、信噪比高、初至波清晰可辨的特点,并且VSP和地面地震记录的都是地震反射波双程反射时间,故可利用VSP的子波和频谱特性来改善地面地震的分辨率。地面地震与井眼地震(VSP)常有不同的频率、相位、时间偏差及子波,为了确保地面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必须用VSP来刻度地面地震。将井眼地震参考道与过井地面地震道进行自相关,并分析其子波和频谱特征,设计一个匹配滤波器,并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加以测试,然后通过频率滤波、相位旋转、时间移位和平滑处理,使VSP与地面地震的频谱特征达到最佳匹配,最后用该滤波器对过井地震剖面进行滤波处理,即可提高剖面的分辨率。同样对井外的剖面也进行滤波处理,其分辨率也得到了提高。经理论分析和实际处理的剖面可知,运用VSP提高地面地震分辨率是可信的,这为构造精细解释、储层研究和横向预测以及构造解释提供了精确的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14.
赵改善 《石油物探》1989,28(1):71-82
在岩性地震勘探中,地震模型研究、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研究及地层岩性参数提取研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文提出了一种地震合成记录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应用了射线追踪和频率合成技术,可以综合进行介质粘滞性质(即吸收和和频散效应)的模拟和AVO模拟。所研制的相应软件可以计算倾斜层状模型自激自收、共中心点、共炮点三种不同排列的地震响应,包括射线图和地震剖面图,从而为地层岩性模拟、波场特征分析、综合解释、推断结果验证及新方法试验和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若干算例结果分析表明,含气砂岩反射具有振幅随偏移距增大的特征,可以用于评价亮点异常,预测含油气层。  相似文献   

15.
16.
介绍HSE管理体系在VSP测井作业中的应用。探讨在VSP测井作业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现场施工中运用HSE管理模式的实施措施。由于HSE管理的成功运用,使多口井的VSP测井作业达到零伤害、零事故的目标,成果的优良率达100%。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零井源距VSP下行初至波最大振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将地层划分为强衰减地层和弱衰减地层。其中地震波衰减最强烈的强衰减地层可认为是由多个层状常Q介质构成,Q值主要利用VSP资料提取;而弱衰减地层认为是Q值大于200、地震波发生的衰减相对较弱甚至可以忽略的地层。在波场延拓反Q滤波方法基础上本文提出VSP强衰减地层反Q滤波,该法弥补了因中、深层Q值难以求准、补偿约束难度较大等因素导致的反Q滤波精度降低的缺陷,使反Q滤波结果更稳定、高效,也为地面地震反Q滤波方法的完善及应用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气勘探目的层逐步走向深部,球面扩散、透射损失、环境噪声等使得VSP资料的初至子波发生改变,导致常规的Q值估算方法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此,利用塔里木盆地托甫台地区TP327井零偏移距VSP资料,综合考虑透射损失和球面扩散的影响,提出一种Q值正演模拟约束下的零偏移距VSP资料Q值估算方法。该方法通过研究区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建立层状地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的方法,用大地吸收介质模型的Q值正演模拟结果,对频谱比法和经验公式估算的初始Q值进行修正,使得Q值正演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波的衰减记录在频谱特征上吻合,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Q模型。TP327井Q值估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与李庆忠经验公式得到的结果在浅层比较接近,但在中层和深层,两者差异较大;Q值正演模拟结果约束的子波与实际VSP资料子波的频谱比较吻合,证实用Q值正演模拟约束得到的层间Q值更为可靠。利用Q值正演模拟约束方法得到的Q模型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反Q滤波能显著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有助于提高碳酸盐岩地层中缝洞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国内外 6种甲酸甲酯合成方法的技术进展 ,包括甲酸酯化法、甲醇羰基化法、甲醇脱氢法、甲醛二聚法、二氧化碳与甲醇加氢缩合法与合成气直接合成法 ,并分别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纳米聚四氟乙烯合成工艺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坤  罗新民 《润滑油》2002,17(5):18-20
通过对纳米聚四氟乙烯与常规聚四氟乙烯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比较,展示出前者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并介绍了纳米聚四氟乙烯的合成工艺,提出一些可能应用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