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夏金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25(2):301-303
以Ni(NO3)2·6H2O和NaOH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氢氧化镍亚微米片.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氢氧化镍亚微米片作为正极材料做成电池,考察了水热反应pH值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热合成制备纳米铁酸铜及其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获得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铁酸铜(CuFe2O4)粉体,本文中以硝酸铜、硝酸铁及氢氧化钠为反应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CuFe2O4粉体,研究了前驱体组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和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PVA)对CuFe2O4粉体制备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XRD)、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IR)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中NO3-的存在将导致产物中铁酸亚铜CuFeO2的产生;在反应温度为320℃、以PVA作分散剂、保温3h的水热条件下可合成纳米CuFe2O4粉体。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由Mn2O3和LiOH作为反应物时,正交层状LiMnO2的水热合成条件.结果表明,在200℃温度下,Mn3+与Li+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10,反应2 h以上可获得纯的产物.Rietveld分析表明,产物为正交层状结构,空间群为Pmnm,晶胞参数为a=566(3),b=5.751(2),c=2.808(1);晶体结构中,在2a位置有2%~3%的Li+、Mn3+占位无序.对200℃温度下,Mn3+与Li+的摩尔比为1∶10,反应2 h合成的正交层状LiMnO2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在0.1C的电流下,循环3次后放电容量可达175 mAh.g-1. 相似文献
4.
5.
水热合成是制备一维纳米材料的方法之一,可以用来合成碳、金属、半导体以及氧化物等多种无机纳米材料,由于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以及条件温和等优点而备受青睐.简单介绍了水热技术在制备一维纳米材料上的应用、影响纳米材料生长的因素以及一维纳米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钴掺杂纳米花瓣状氢氧化镍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钴掺杂的纳米花瓣状Ni(OH)2,讨论了钴掺杂量对产物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钴摩尔分数掺杂的样品都呈现α/β混合相花瓣微球,其比表面积均在280m2/g以上,远高于普通球形氢氧化镍(5~10m2/g)。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钴添加剂显著提高了氢氧化镍高倍率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能,1.0C倍率时钴摩尔分数10%的样品放电容量可达430.1mAh/g(以纯氢氧化镍计),接近-αNi(OH)2的理论容量(480mAh/g),3.0C倍率时其放电容量(367.1mAh/g)仅比0.2C时的放电容量(406.9mAh/g)衰减9.8%。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采用水热法合成出了具有较大长径比高品质的氢氧化镧纳米线。同时,针对反应时间和碱度对纳米线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提高反应时间和碱度对氢氧化镧纳米线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锂钒氧化物纳米管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水热法, 以V2O5粉末和LiOH·H2O为原料, 十六烷基胺(C16H33NH2)为模板剂, 合成了锂钒氧化物纳米管正极材料. 对合成样品进行了SEM、TEM、XRD、FT-IR和XPS表征和分析, 并利用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 该法合成的锂钒氧化物为末端开口纳米管, 管壁为均匀有序的多层结构, 管长在1~3μm之间, 管内径约30nm左右, 外径约70nm左右. XPS分析表明样品中V、O、C、Li元素均由多种化学状态组成. 循环伏安测试表明, 锂钒氧化物纳米管具有良好的锂离子注入/退出可逆性. 相似文献
10.
以工业硼酸、硼砂和氯化钙、碳酸钙以及活性氧化钙为原料,采用简便易操作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纳米多水硼酸钙.通过改变钙源和水热合成温度与时间,研究了不同钙源及水热合成温度对硼酸钙合成的影响.通过XRD,FE-SEM等测试技术对产物晶相组成以及尺寸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硼钙比,硼酸/硼砂比以及水热处理条件下,活性氧化钙更利于硼酸钙化合物的形成.120℃的水热条件下,获得~50nm厚的五水六硼酸钙(CaB6O10·5H2O)纳米薄片自组装成椭球状颗粒,温度升高,更利于CaB6O10·5H2O的合成,同时颗粒尺寸长大,自组装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11.
12.
Guan Xiao-yan 《Materials Letters》2007,61(3):621-625
Platelet-like, flake-like, and needle-like nano-scale β-Ni(OH)2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oordination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method in this paper.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IR)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products. The nano-scale Ni(OH)2 composite electrode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10 wt.% samples with spherical Ni(OH)2 to carry out charge-discharge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scale Ni(OH)2 composite electrodes have higher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and the nickel hydroxide nanoneedles show a better adulteration performance than the others. 相似文献
13.
14.
15.
沉积钴镀层的球形Ni(OH)2的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度的方法在球形Ni(OH)2表面包覆了金属钴,通过比较恒电流充放电实验和循环伏安实验结果,发现球形Ni(OH)2表面镀钴,可以明显提高电极的放电容量,活性物质利用率,增加电极反应的可逆性,用XRD法比较研究了包覆钴和掺钴球形Ni(OH)2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相的生成和变化,发现掺钴的球形Ni(OH)2可抑制γ-NiOOH的生成,这有利于提高Ni(OH)2电极的循环寿命。此外,本文还对镀钴层改进Ni(OH)2电极性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Teh-Long Lai Yuan-Lung Lai Jen-Wei Yu Youn-Yuen Shu Chen-Bin Wang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2009,44(10):2040-2044
Coralloid nanostructured nickel hydroxide hydrate has been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microwave-assisted hydrothermal process using nickel sulfate hexahydrate as precursor and urea as hydrolysis-controlling agent. A pure coralloid nanostructured nickel oxide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nickel hydroxide hydrate after calcination at 400 °C. The thermal property,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rmogravimetry (TG),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TPR), X-ray (XRD),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相似文献
17.
18.
具有层状碱金属盐结构的氢氧化氨基苯甲酸锌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的β-Zn(OH)2和氨基苯甲酸为原料,水热合成了具有层状碱金属盐(LBMS)结构的氢氧化氨基苯甲酸锌化合物。通过XRD、TG-DTA、SEM和TEM分析研究了合成产物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探讨了合成条件对水热反应产物的影响及合成产物在有机溶剂中的剥离反应。当o-NH2C6H4COOH/Zn的摩尔比为1.2,水热温度70℃下反应12h时,得到的层状物具有板块状粒子特征,层间距为1.33nm;当m-NH2C6H4COOH/Zn的摩尔比为1.8,水热温度40℃下反应24h时,得到的层状化合物具有纤维状粒子特征,层间距为1.08nm。合成的层状物在醇溶剂中可发生剥离反应,层状氢氧化邻氨基苯甲酸锌在正丁醇中的剥离量为0.12g.L-1,层状氢氧化间氨基苯甲酸锌在乙醇中的剥离量为0.18g·L-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