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层。通过显微镜下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衍射等手段,对研究区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区发育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交代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其中破坏性成岩作用为压实压溶、硅质胶结和碳酸盐岩胶结作用;而绿泥石环边胶结、溶蚀和破裂作用则对储层起到了保护和改善作用。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砂岩目前已达中成岩阶段A期,一些地区已经达中成岩B期。储层经历强烈的成岩作用后原生孔隙基本被破坏,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并伴生裂缝。  相似文献   

2.
通过普通薄片鉴定、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以及阴极发光等多种实验测试手段对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砂岩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小河坝砂岩主要以含泥长石石英粉砂岩为主,少量的长石粉砂岩,碎屑颗粒组合具有高石英、高长石、低岩屑的特点。原生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是小河坝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压实作用是造成原生孔隙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溶蚀作用改善了砂岩的孔隙度,而胶结作用,尤其是钙质胶结,造成孔隙度的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3.
4.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砂岩储层为河流环境下形成的各类细粒岩屑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晚期自生高岭石充填等成岩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及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溶蚀作用发生于晚成岩“A”期的中期,对应的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早期。次生孔隙在现今埋深为2000~2800m的河道砂岩中最发育,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其次受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砂岩储层的成岩模式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的油气储层以陆相沉积的富长石砂岩为主,在盆地高地温场的条件下,成岩作用有其独特的模式。本文根据砂岩薄片,X 射线衍射粘土矿物分析,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还用显微热台研究了石英次生加大边内气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阴极发光下成岩矿物定量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埋藏深度500—3200m 范围内砂岩储层的成岩标志研究后,建立了富长石砂岩成岩演变模式。将砂岩储层划分出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早期、中成岩阶段晚期、晚成岩阶段早期和晚成岩阶段晚期共3个阶段5期。指出松辽盆地白垩系砂岩储层中存在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6.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石英砂岩,该储层砂岩属低孔低渗储层。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对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分析后认为,江陵凹陷新嘴沟组下段砂岩经历了压实、石英的次生加大、碳酸盐的胶结及溶蚀溶解、硬石膏的胶结及长石岩屑的溶蚀和粘土杂基的充填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了晚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以及石英、碳酸盐、石膏、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分别造成14%和16%的原生孔隙丧失,晚成岩阶段有机质成熟形成有机酸并对不稳定矿物溶解,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7.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石英砂岩,该储层砂岩属低孔低渗储层。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对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分析后认为,江陵凹陷新嘴沟组下段砂岩经历了压实、石英的次生加大、碳酸盐的胶结及溶蚀溶解、硬石膏的胶结及长石岩屑的溶蚀和粘土杂基的充填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了晚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以及石英、碳酸盐、石膏、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分别造成14%和16%的原生孔隙丧失,晚成岩阶段有机质成熟形成有机酸并对不稳定矿物溶解,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重点叙述了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头屯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及成岩作用序列,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控制及其特征。研究表明,具有经济效益的孔隙保留时期是浅埋藏阶段及深埋次生孔隙形成之后。  相似文献   

10.
根据薄片、地化分析、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等技术,对玉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及其与孔隙演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玉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储集层经历了准同生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三期溶蚀、三期胶结、充填和压实、压溶等主要成岩作用,其中对储集层孔隙发育起建设性作用的是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根据成岩作用的先后顺序以及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的演化特点,总结了鹰山组的成岩序列及孔隙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依据松辽盆地南部地下区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总结划分出10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在各断陷盆地中圈定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扇、三角洲、三角洲、河道及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登娄库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开展了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研究。研究表明,登娄库组物源具有四周向中央汇聚的继承性特征,沉积相分布受盆地构造演化控制明显,主要发育了5种沉积相--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层序Ⅳ-d1为断-坳转换期的早期,沉积受断陷控制明显,致使沉积物快速卸载,各沉积体系向盆地内部进积的距离受到了限制,共发育了5个规模较大的分割式断陷和2个小型断陷。断陷周缘古凸起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的主要发育区,扇三角洲沉积分布于断陷的四周,扇三角洲前缘延伸到入湖处。沉积相主要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相为主;层序Ⅳ-d2为断坳转换期的末期,研究区基本上形成了统一沉积物卸载区域,湖泊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以泛滥平原与滨浅湖的接触带为界,该界限以西主要发育来自西部和北部物源高地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该界限以东湖泊相大面积发育,伴随高地物源区碎屑沉积物陆续注入湖盆,构成了规模不等的退积式扇三角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是今后该区登娄库组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3.
谢楠 《中国石油勘探》2012,17(4):66-70,8
缅甸睡宝盆地始新世和渐新世均为辫状河三角洲入海的沉积环境,但是储层物性差异很大。利用钻井的大量岩石薄片、地球化学等测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该盆地A井区始新统和渐新统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成岩演化序次特别是碳酸盐胶结的时间早晚、晚期构造压实效应对孔隙度的影响、构造抬升与大气淡水溶解作用的匹配,这三点是造成始新统、渐新统储层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从成岩演化序次和构造压实效应上看,渐新统在岩石没有充分压实之前经历大量的碳酸盐胶结,甚至现今仍保留大量的未遭受溶蚀的碳酸盐胶结物,使得部分颗粒呈基底式胶结。虽然早期的胶结作用充填了部分孔隙,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压实作用的进程,而且为后期次生孔隙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始新统碳酸盐胶结作用发生在岩石充分压实之后,分布在剩余的粒间孔隙中,胶结物含量低。始新统除了接受上覆沉积物的重力压实外,还受到晚期的区域构造挤压应力对始新统形成压实效应,使得原生孔隙度遭到强烈破坏。从构造抬升与大气淡水溶解作用上看,渐新世末期构造抬升而暴露地表接受大气淡水的淋滤,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并且现今A井区古近纪地层处于中成岩A1—A2期,有利于保护次生孔隙。  相似文献   

14.
对青海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下油砂山组砂、泥岩样品的分析测试表明,下油砂山组湖相三角洲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成岩作用已达到中成岩阶段的成熟A期或B期;早成岩阶段的主要成岩作用是碳酸盐胶结作用以及压实作用引起的颗粒重排;中成岩阶段未成熟期则以机械实作用为主,半成熟期以方解石和方沸石胶结作用为主,成熟A期或B期的主要成岩事件是烃类大量成熟引起的晚期溶蚀。该三角洲体系中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和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查明泥页岩系统微观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利用扫描电镜及场发射扫描电镜二次电子成像技术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中的微观孔隙进行了系统观察.该套泥页岩中主要发育了5种类型孔隙,即基质晶间孔、有机质孔、溶蚀孔、粒间孔、晶内孔;此外,还发育大量微米—亚微米级(纳米级)微裂缝,包括溶蚀缝、充填缝及层间缝3类.微孔隙和微裂缝构成复杂微裂缝网络-孔隙系统,为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外排驱提供了有效通道,同时也为残留在页岩中的油气提供了充分的储集空间,对于油气的初次运移以及页岩油气等非常规资源的储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前人作的大量研究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普通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系统观察、分析,认为西山窑组的储层发育与成岩压实作用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西山窑组砂岩主要以缝合线一线接触为主.研究表明,该区的成岩作用还包括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影响该区储层物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散乱分布的自生高岭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性观察、薄片鉴定和矿物成分统计,对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东南斜坡带和北部斜坡带白垩系营城组-沙河子组优质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粒度较粗、可溶性组分含量较高、岩屑含量较低的砂岩中;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胶结充填、溶蚀和构造裂隙作用等。在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大量减少,溶蚀作用则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构造裂隙是晚期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和储集场所。该区储层有“原孔式”、“孔溶式”、“溶孔式”、“裂隙式”、“裂溶式”5种主要的孔隙组合样式,控制优质砂岩储层孔隙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溶蚀作用及后期构造裂隙作用。砂岩组构好、溶蚀性强、构造裂隙发育、单层厚度大,且与烃源岩邻近的层段及区域,是今后勘探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白垩系清水河组具有十分优越的油气勘探前景,系统研究其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演化过程,明确有利储层发育区,可以为后期油气精细勘探评价提供指导。基于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全岩X衍射、粒度、扫描电镜、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与流体包裹体分析,综合研究准南西段清水河组成岩特征及其孔隙演化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成岩相间的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差异。研究表明:(1)研究区清水河组储层以砂砾岩为主,岩屑含量高,平均占比65.97%,并以凝灰岩岩屑为主。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2%,平均渗透率为7.45×10-3 μm2,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型的致密储层,但局部仍有优质储层发育;(2)储层埋藏方式以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为特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长期浅埋、构造抬升至近地表、正常深埋和快速深埋4个演化阶段。其中在长期浅埋、构造抬升至近地表、正常深埋阶段储层成岩演化处于早成岩A期,而快速深埋阶段储层处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3)清水河组储层可划分出4种典型成岩相,即强压实相、钙质/铁泥质强胶结相、凝灰质充填—弱溶蚀相和弱压实—孔隙发育相,并以成岩相为约束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清水河组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弱压实—孔隙发育相为优质储层成岩相类型,其次为凝灰质充填—弱溶蚀相。  相似文献   

19.
The Qingshankou (QSK) sandstones are mostly lithic arkoses and feldspathic litharenites. A combin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res constitutes the pore features of the QSK sandstones that have experienced complex diagenetic events. Diagenetic minerals include illite, mixed illite/smectite (I/S), chlorite, calcite, dolomite, Fe-calcite, dawsonite, quartz, halloysite, paligorskite, and so on. The carbonate and clay cement blocks the pore spaces and throats, especially poikilitic calcite degrades reservoir quality, whereas the rigid quartz preserves pores by resisting compaction. The compaction porosity loss is 18.4% and the cementation porosity loss is 9.63%, which indicates compaction is the chief factor that reducing reservoir quality. The porosity that was generated from dissolution can measure up to 3–8%. Four diagenetic-lithofacies, namely, plastic detritus dissolution diagenetic-lithofacies, quartz overgrowth diagenetic-lithofacies, carbonate cementation diagenetic-lithofacies, and compact-infill diagenetic-lithofacies, are observed in the QSK sandstone. The sandstones that display plastic component dissolution diagenetic-lithofacies or the quartz overgrowth diagenetic-lithofacies prove to be goo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20.
据29个油气田统计,具有低阻油层特征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1.7×108t,约占目前吉林油田总储量的20%。应用多种分析化验资料,结合沉积、构造背景等石油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高形成的导电网络,吸附性黏土矿物含量高形成的阳离子附加导电性,地层水矿化度高形成的离子导电性以及非均质储层复杂的孔隙系统等原因造成电阻率降低是吉林油田低阻油气层的主要形成机理。并明确指出了各油田形成低阻油气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吉林油田低阻油气层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