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了用HI-13串列加速器产生的33MeV和14MeV~7Be放射性离子束照射玉米种子的研究,~7Be在种皮的沉积份额分别为58%和94.5%,在胚体中的沉积份额分别为42%和5.5%。按运动离子射程公式计算,14MeV的~7Be离子束在种子中的射程只有30μm左右,不能直接穿过75~135μm厚的种皮。事实说明离子注入种子有更复杂的机制。试验还用36MeV剂量为1.6×10~(15)离子/cm~2的~7Li离子束照射玉米种子,剥皮前后也都探测到了~7Be离子的存在,~7Be在胚体中沉积份额达12%,用放射性自显影方法也证实了~7Be在种子内的存在。~7Be属于内靶核反应~1H(~7Li,~7Be]n的产物。~7Li束流是进行生物诱变研究的理想束流,它通量高,诱变机制不仅有能量、质量和电荷的作用,还有内靶核反应效应,预期有较高的诱变频率,有希望诱变出自然库中尚没有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用HI-13串列加速器产生的33MeV和14MeV~7Be放射性离子束照射玉米种子的研究,~7Be在种皮的沉积份额分别为58%和94.5%,在胚体中的沉积份额分别为42%和5.5%。按运动离子射程公式计算,14MeV的~7Be离子束在种子中的射程只有30μm左右,不能直接穿过75~135μm厚的种皮。事实说明离子注入种子有更复杂的机制。试验还用36MeV剂量为1.6×10~(15)离子/cm~2的~7Li离子束照射玉米种子,剥皮前后也都探测到了  相似文献   

3.
以Calyculin A诱导早熟染色体凝聚(PCC)方法,探索G2/M-PCC细胞中PCC环用于分析电离辐射损伤程度的可行性,用0—20 Gy(剂量率为1 Gy/min)的60Coγ射线照射外周血,培养48 h并用Calyculin A诱导PCC。分析各剂量点G2/M-PCC指数、判断观察到的PCC环是否符合泊松分布,建立PCC环率与剂量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结果发现,用Calyculin A可成功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PCC,且G2/M-PCC指数随着剂量水平的增高而降低。除20 Gy剂量外,0—16 Gy各剂量点样品中PCC环的分布符合泊松分布。PCC环率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剂量-效应曲线可以拟合成y=0.0128x+0.0104直线方程,测得R2=0.9898(y为PCC-R率,x为剂量);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002x2+0.0085x+0.0011 R2=0.9996。由此可见,Calyculin A诱导淋巴细胞G2/M-PCC中的PCC环率可用于生物体电离辐射损伤程度测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18.8 MeV单能质子和60Co γ射线对2名健康男性外周血进行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0、0.5、1.0、2.0、3.0、4.0和5.0 Gy,剂量率为0.5 Gy/min,观察染色体dic+r畸变,分别建立每细胞dic+r畸变率与18.8 MeV单能质子和60Coγ射线的剂量-效应曲线,并对生物效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8.8 MeV单能质子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dic+r畸变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277?D?+0.013?D?2(r2=0.984,p<0.01),60Co γ射线为Y=0.035D+0.039D2(r2=0.991,p<0.01);质子诱发染色体畸变的RBE值的范围是0.91~1.87,质子照射在剂量较低时,有较高的生物效能;质子均匀照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dic+r在细胞间的分布符合泊松分布,与γ射线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获得了一套适合入射能量为从阈值到200 MeV的p+107,109 Ag核反应全套微观数据。首先,使用光学模型理论进行调参计算,得到了一套适合入射能量为从阈值到340MeV的p+107,109 Ag核反应Becchetti-Greenlees光学势参数,这套参数与实验数据符合很好。其次,在这套光学势参数的基础上用扭曲波玻恩近似对入射能量从阈值到200MeV的p+107,109 Ag直接非弹性散射截面进行了计算。最后,使用核反应统计理论计算了入射能量从阈值到200MeV的p+107,109 Ag核反应各反应道的截面和出射粒子能谱,得到了该能区p+107,109 Ag核反应全套微观数据。将所有计算值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全套微观数据与实验数据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对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中氘氚滞留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在原束线基础上新增核反应分析系统,该系统使用能量0.8~3.6 MeV的H~+、D~+、~3He~+和~4He~+粒子束流,可对核反应微分截面和样品中元素浓度的深度分布进行测量分析。本文对核反应分析原理、核反应分析系统的设备布局和实验方法进行了讨论,并以D(~3He,p)~4He核反应为例,分析了微分截面计算和样品中氘元素浓度深度分布的数据结果,其深度分辨小于1.5μm,实验误差约为7.5%。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在HI-13串列加速器的次级束流线上进行。利用44MeV的7Li束轰击前后窗为1.9mg/cm2、气压为1.6×105Pa的氘气靶,通过2H(7Li,6He)3He反应产生6He。仔细调节次级束流线的D-Q-Q磁分离聚焦系统,得到能量为35.7 MeV、纯度好于90%的6He次级束。次级束中的主要杂质是7Li2 、7Li3 、4He2 和6Li2 。其中,6Li2 杂质虽很少但对次级反应的测量影响很大。为了剔除次级束中的7Li和6Li成分,在次级靶前放置一厚度为45.9mg/cm2的Al吸收片。通过吸收片后的6He束能量为25MeV,经φ3mm准直孔后打到厚度为1.5mg/cm2的(CH2)n靶上。用△E和PSSD测量次级反应的产物。 PSSD与(CH2)n靶的距离为95mm,覆盖的实验室系出射角度的范围为0~14°,可保证对反应产物6Li(最大出射角为12.8°)的全立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对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中氘氚滞留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在原束线基础上新增核反应分析系统,该系统使用能量0.8~3.6 MeV的H+、D+3He+4He+粒子束流,可对核反应微分截面和样品中元素浓度的深度分布进行测量分析。本文对核反应分析原理、核反应分析系统的设备布局和实验方法进行了讨论,并以D(3He,p)4He核反应为例,分析了微分截面计算和样品中氘元素浓度深度分布的数据结果,其深度分辨小于1.5 μm,实验误差约为7.5%。  相似文献   

9.
研究人体外周血血清经急性γ射线照射后血清铁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作为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人体血清经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s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铁的浓度,建立血清铁浓度与吸收剂量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显示,血清铁浓度随吸收剂量升高,血清铁浓度与吸收剂量成线性平方关系:男性[y=30 676.5+2 383.5x–202.7x2(r=0.99)];女性[y=26 974.4+1 611.8x–141.3x2(r=0.98)]。4 Gy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研究发现离体血清铁在2 d内维持稳定。利用建立的线性平方剂量-效应曲线估算的吸收剂量与双盲剂量(1、2、4 Gy)接近,估算值的95%置信区间较窄。研究结果提示血清铁具有重建人体吸收剂量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对LiF热释光探测器(TLD)的响应对致电离粒子的LET的依赖性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用作实验研究的粒子主要是中子,包括热中子和由7Li(p,n)7Be、T(p,n)3He核反应生成的中能中子、快中子(0.018~0.945MeV)及14MeV中子。实验结果表明:LiF(Mg、Cu、P)-TLD的响应对致电离粒子LET的依赖性是显著的。对于较高能量的中子,由LiF-TLD产生的热释光量仅与6Li、7Li在LiF-TLD中导致的吸收剂量相对应,这与某些文献的报道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