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历史原因,中东铁路沿线城镇火车站周边一般都是历史街区或历史建筑聚集地,所以面临老城更新改造的巨大压力。本文以扎兰屯小镇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东铁路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从"时、空、人" 3个维度对其进行解读,运用无人机遥感数字化集成技术,结合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对其保护要素进行识别和响应,提出"活化再生"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策略,以期为中东铁路沿线城镇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王新英  陆瑄 《建筑》2022,(13):64-66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所包含的铁路建筑物、铁路线路、铁路修筑和运营技术等基本内容完全符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发布《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2003)中对工业遗产的概念界定。经实地调研统计,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建筑物现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36座市县乡镇,总量约2000余栋(座)。2017年,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联合发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同时,自2006年至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已有13座城镇的31处数百栋(座)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先后列入第六至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相似文献   

3.
于泰  莫畏 《四川建材》2022,(3):54-55,81
中东铁路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的交通枢纽,是东北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对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经济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是助力东北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大动脉".旅顺作为中东铁路南支线的起始地,有着众多工业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相似文献   

4.
中东铁路这段历史过后遗留下来大量的铁路遗产,它们不仅承载了东北历史文明,还承载了工业文化。文章旨在从我国东北地区对于铁路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现状条件上,了解开发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进而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识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是构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线路的基本依据。以中东铁路成高子—横道河子段工业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世界遗产话语体系中的遗产线路思想作为理论切入角度,结合中东铁路是由火车站点构成的特性,建立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理论框架,对研究范围内的工业遗产进行单体层次和站点层次的价值评价分级研究。为人们理解遗产线路视野下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提供参考,也为中国其他类似铁路工业遗产提供价值评价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整体性保护视角下辽南古代驿路价值与保护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在不同国家、地区及不同学科领域中持续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深化与完善。"文化线路"、美国遗产廊道(区域),以及中国线性文化遗产等概念,如今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路及未来趋势。首次聚焦辽南古代驿路,对其沿线历史遗产资源的特征、价值等进行梳理与思考,进而从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视野探讨其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规划途径,为今后从不同尺度和范畴对辽南古驿路以及中国东北地区古代驿路可持续性保护与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本期主题是东北地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要理解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有必要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历史视角。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深陷列强入侵、丧权辱国的悲惨境地。在东北地区,清王朝一方面面临沙俄帝国的步步紧逼,另一方面遭遇到日本帝国的强力压迫,中东铁路就是在这样一种内外交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东铁路之视角比较近代京奉和奉海两条自建铁路,通过近代铁路竞争探讨对沈阳城市形态的影响,从而提出中东铁路与自建铁路竞争所产生的"拉力和张力"是近代沈阳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动因,文章就沈阳近代转型中传统城市核心逐渐退化、城市重心向铁路衍生区域转移等变迁过程展开讨论。同时,中东铁路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线路,对其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应忽视与其同时代的东北地方政府自建铁路和本土化城区的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跨国铁路线,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开启了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影响延续至今。本文以中东铁路沿线扎兰屯、一面坡、博克图三镇为例,追溯其近代时期的城镇规划特色与结构特征,并从文化性、丰富性、独特性三方面挖掘其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东铁路属于历史性交通线路,是我国近现代产业发展及民族屈辱与奋进历史的典型例证,见证了中国20世纪早期工业化、近代化、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具有空间分布完整、历史演化连续、文化内容多样和遗产价值典型等特征。通过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综合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对策的探讨,希望能够对中东铁路工业景观遗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陈平 《山西建筑》2014,(34):32-33
以中东铁路廊道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18个城镇节点作为评价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推荐了8个应该优先保护改造的节点,以构建中东铁路廊道景观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6,(2)
遗产廊道是遗产区域的一种主要形式,中东铁路遗产资源一直以来都是黑龙江省的特色旅游资源。文章在对中东铁路滨绥线遗产资源进行评价与筛选的基础上,根据其沿线各城镇拥有的遗产和周边旅游资源情况筛选出15个旅游节点城镇作为评价对象,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旅游资源数量对比、类型丰富度、平均品质、空间聚集度、起始点距离及交通可达性6个方面分析沿线城镇的旅游综合开发潜力,并整合计算出各城镇的旅游开发潜力得分,从而提出区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军  李姮 《华中建筑》2014,(3):192-196
该文从保护再生角度,对中东铁路沿线站房建筑进行分析归类,以不同使用现状的站房建筑为例,分析当前社会原有中东铁路站房建筑自身发展的瓶颈及不同再生模式,总结中东铁路沿线站房建筑符合自身文化价值和城市发展的特定再生趋势,充分考虑中东铁路站房建筑的历史文脉保护及在铁路建筑中的实际功能意义,为中东铁路沿线站房建筑的进一步保护再生进行基础研究。铁路站房建筑的再生发展,要以每个地区站房建筑的实际情况作为再生保护的依据,避免以偏概全,照搬套用。  相似文献   

14.
历史建筑属于城市风貌不可或缺的构成成分,属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充分表现,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战略。本文通过介绍吉林省德惠市概况、历史背景及中东铁路建筑遗产,分析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价值,对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以大白楼为例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吉林省德惠市概况、历史背景、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以及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价值的吉林省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上海交通体系变革与城镇体系优化的互动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能源危机带来了生产、生活和出行模式的变化,国家高速铁路、长三角城际铁路以及上海市郊铁路、地铁、轻轨和虹桥枢纽、浦东机场枢纽等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带来了交通体系的变革.在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的重心从中心城转移到郊区城镇.从交通体系和城镇体系的演变入手,探讨了两者互动发展的关系,提出需要紧紧把握这次交通体系变革的良机,优化上海"1966"城镇体系,为上海未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格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研究,对建筑技术史的侧重较少。通过解析铁路沿线至今保留的大量近代建筑遗产,可以揭示当时的建筑技术发展水平,了解当时较为先进的建筑构造技术、保温节能技术、建筑砌筑技术、屋架制作技术等。本文从近代建筑技术的历史价值、应用价值和技术与艺术统一这三个角度,较为全面地解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晶  汪丽君 《工业建筑》2014,(12):48-52
以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先进理论和思想启发实践,通过对吉林四平市中东铁路遗产片区的铁路遗存条件和铁路历史文脉归纳剖析,在分析其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条件、城市功能、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探讨铁路遗产片区的保护与利用模式与设计实践,形成有机再生。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俄国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线横穿中国东北地区,造就了中东铁路的形成。文章以中东铁路沿线上的滨州线松花江铁路大桥为研究案例,在介绍和分析历史背景和建构特点的基础上,剖析其对铁路沿线城市和哈尔滨城市格局演变的影响,梳理技术史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的发展脉络,探讨滨江地带在景观美学和文化旅游方面上更广阔的提升路径,旨在为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与评判、保护策略的选择与操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空间与物质形态的保护更新已成为许多历史城镇研究的重点.西南地区由于区位弱势、地形阻隔、资源有限、人口流动等使得历史城镇面临严重的物质衰败、社会网络断裂等问题.研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西南典型历史城镇重庆市偏岩镇、中山镇、宁厂镇和西沱镇四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建立社会网络保护评价体系.过程如下:构建历史城镇居民户"点"单元与社会关系"线"联结的语义模型,借助Ucinet6. 0平台构建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尝试建立由网络结构稳定性、脆弱性与均衡性构成的社会网络保护评价体系,对网络密度,k核和切点等6个指标进行计算比较,确定保护情况.SNA模型的结果显示偏岩镇具有较高的稳定值和均衡值,西沱镇较低;研究结果也表明,居民邻里与地缘关系更加稳定和健康,相对不容易被破坏;最后依据社会网络保护评价体系,从社会网络结构和物质形态规划两个层面提出历史城镇社会网络的保护对策,指导历史城镇的三区划定、重点建筑的识别与保护、公共空间与等级设置、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规划更新.如按照网络结构"k核"指标划分历史城镇的核心保护区,依据"非k-核"确定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综上可知,历史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注重社会网络保护和原住民维护.  相似文献   

20.
《四川建材》2017,(2):67-68
乌拉街满族镇是东北地区历史城镇的典型代表,城镇历史发展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清顺治时期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这一行政机构的设立,致使乌拉街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高度。民国初期(1912~1970年),城镇得到二次发展直至衰落。曾经作为商业中心的十字街,经历了百年的兴衰变故,遗留下来大量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及研究价值,对乌拉街满族镇空间形态演变发展和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考资料。本文简明论述乌拉街镇十字街的历史沿革及街区内的建筑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