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厘清莱州湾凹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馆陶组沉积期的沉积基准面及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分析了河流相储层的控藏作用。结果表明:①馆陶组作为三级层序,内部可划分为3个体系域,由早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和晚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构成。②馆陶组发育网状河、辫状河和曲流河3种河流相类型,受不同体系域的影响,三者在纵向上不断演化,导致储层垂向相变以及平面差异分布较为明显。③不同河流相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油藏特征,早期发育的网状河储层侧向上相互切割拼接,垂向上存在稳定的泥岩夹层,导致横向连通性较好、垂向连通性较差,形成岩性-构造油藏;中期发育的辫状河储层在侧向和垂向上往复切割、相互叠置,侧向与垂向连通性均较好,形成构造-层状油藏;晚期发育的曲流河储层受大套泥岩隔层阻隔,侧向及垂向连通性均较差,形成孤立的岩性油藏。以上认识可为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哈密坳陷三叠系是重要的烃源岩和储层,综合地震、测井、沉积和古生物等资料对其进行层序地层综合划分,将其分为1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分别由3个体系域组成,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哈密坳陷三叠系主要发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5种沉积相,其中曲流河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是主要的储集体发育相带,湖泊相是有利的烃源岩和盖层发育相带。早、中三叠世哈密坳陷中南部缓坡带广泛发育辫状河相,北部、西北部主要发育曲流河相;晚三叠世黄山街组和郝家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克拉玛依组沉积晚期哈密坳陷北部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相,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探讨及其在济阳坳陷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更确切的了解冲积-河流相地层格架的时空分布规律,归纳和总结了冲积-河流相层序、准层序组及体系域的划分依据。结合济阳坳陷新近系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对冲积-河流环境层序地层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冲积扇及辫状河,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低弯度曲流河,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高弯度曲流河,水退体系域时期由曲流河向辫状河过渡。济阳坳陷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可划分出七个准层序组:馆陶组分为四个准层序组;明化镇组下段划分为三个准层序组。  相似文献   

4.
利用层序之间的关系 ,为基于地震道反演提供初始地质模型 ,而基于地震道反演的稀疏脉冲反演又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层序划分及反演数据体的基础上 ,利用油藏分析技术及可视化手段 ,对BZ2 6 - 2油气田馆陶组 7个油组主要含油砂体进行了分析。主要认识有 :(1)馆陶组可划分为 4个旋回 ,旋回 1为辫状河沉积旋回 ,旋回 2为曲流河沉积旋回 ,旋回 3为曲流河沉积夹辫状河沉积旋回 ,旋回 4为辫状河沉积夹曲流河沉积旋回 ;整体上反映了馆陶期河流沉积时 ,容纳空间逐渐增大、其所临湖泊扩大的湖进过程。 (2 )将原馆 油组新划分为 2个油组 ,即馆 和馆 油组 ,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 (分别为 - 2 2 79.8m、- 2 2 83m)。 (3)馆 油组顶部泥岩为泛滥平原沉积 ,该套泥岩在油区南部由于河道多次切割而分布范围有限 ,但在 BZ2 6 - 2 - 1和 BZ2 6 - 2 - 3井区分布较稳定 ,可作为局部盖层。馆 和馆 油组不连通。 (4)主力油组馆 油组含油砂体为本区最初的曲流河沉积砂体 ,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较大 ;而馆 油组含油砂体为辫状河沉积砂体 ,分布广且厚度稳定。  相似文献   

5.
应用反演技术研究BZ26—2油气田馆陶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层序之间的关系.为基于地震道反演提供初始地质模型,而基于地震道反演的稀疏脉冲反演又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层序划分及反演数据体的基础上.利用油藏分析技术及可视化手段.对BZ26—2油气田馆陶组7个油组主要含油砂体进行了分析。主要认识有:(1)馆陶组可划分为4个旋回,旋回1为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2为曲流河沉积旋回,旋回3为曲流河沉积夹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4为辫状河沉积夹曲流河沉积旋回;整体上反映了馆陶期河流沉积时.容纳空间逐渐增大、其所临湖泊扩大的湖进过程。(2)将原馆IV油组新划分为2个油组.即馆IV和馆V油组.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分别为-2279.8M、-2283m)。(3)馆V油组顶部泥岩为泛滥平原沉积,该套泥岩在油区南部由于河道多次切割而分布范围有限.但在B226—2—1和B226—2—3井区分布较稳定,可作为局部盖层。馆IV和馆V油组不连通。(4)主力油组馆IV油组合油砂体为本区最初的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较大,而馆油组含油砂体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分布广且厚度稳定。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黑鱼泡凹陷姚家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松辽盆地黑鱼泡凹陷姚家组层序划分和体系域类型等研究表明,整个姚家组为1个三级层序,可划分为7个准层序,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各级层序界面主要依据岩性组合、测井响应、生物标志及地震剖面等识别。黑鱼泡凹陷在姚家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曲流河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曲流河沉积体系发育河道充填组合、河道边缘组合和泛滥平原组合亚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远砂坝及席状砂为主要的油气储集单元。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下白垩统泰州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将泰州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泰一段构成层序I1 和泰二段构成层序I2)和5个体系域,其中,层序I1沉积于盆地断陷期, 由于受仪征运动的影响该层序多与下伏浦口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彼此间为典型的层序界面,发育辫状河冲积平原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沉积;层序I2形成于盆地拗陷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半深湖—深湖相沉积, 湖泊沉积范围广,湖相暗色泥岩沉积是盆地主要烃源岩。指出海安凹陷生油层主要发育于沉积层序I2中部湖侵体系域的泥灰岩段,该生油层本身又是良好盖层;而储集层则主要发育在沉积层序Ⅰ1和I2顶部的高水位晚期;海安凹陷中心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砂体是油气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重点区块沉积砂体分布特征以及更好地指导油气精细勘探,在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岩性、沉积构造及其序列以及测井相特征,将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白垩系阿尔善组划分为包含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的一个完整三级层序。高位体系域主力产油层段可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砂组)和10个准层序(小层),且每个小层均发育了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岩性为块状砂砾岩,发育块状和递变层理、叠覆冲刷,与暗色泥岩伴生构成间断正韵律;辫状河三角洲岩性为发育中型、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及冲刷面的砂岩,呈间断正韵律。随着湖平面升降,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发生进积和退积,其中阿尔善组Ⅱ砂组沉积时期物源供给充足,形成规模较大的砂体,因此Ⅱ砂组可作为洪10区块阿尔善组的重点勘探层段。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沙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东濮凹陷沙三3-4亚段可划分为两个Ⅲ级层序,每个Ⅲ级层序都可划分为低位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湖侵.湖退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低位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扇沉积体系、千盐湖沉积体系.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高位三角洲沉积体系、高位湖底扇浊积砂沉积体系、辫状河沉积体系-浊积砂沉积体系.湖侵-湖退体系域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辫状河沉积体系、湖退-湖进三角洲沉积体系、滩坝沉积体系.低位三角洲砂体、低位扇砂体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砂体,其次是高位三角洲砂体、高位湖底扇砂体、辫状河砂体、扇三角洲砂体.  相似文献   

10.
陆相断陷盆地古地貌控砂研究较为成熟,但由同沉积构造的活动及其配置所产生的古地貌动态变化对沉积物砂分散体系控制的研究较少。通过对辽西低凸起中南段东营组构造-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开展整体和系统性研究,依据体系域界面和各体系域内三角洲地震反射构型的变化,有效地识别了东二层序的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建立起研究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单元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古地貌和沉积体系发育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等沉积体系;辽西低凸起边界断层从北向南依次发育3个调节带,调节带的平面和空间差异活动控制了三角洲朵体的迁移。根据对各体系域砂体特征的描述,在东二层序识别了断层-岩性、上倾尖灭、岩性和地层超覆等4种地层-岩性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取心井岩心的精细观察和描述,在戴南组一段和三垛组一段共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根据电测曲线、录井以及岩相组合的特点,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研究认为戴南组一段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三垛组一段属于河流沉积体系,其中下亚段为辫状河,上亚段为曲流河。戴南组一段沉积期,曲塘次凹北部断阶带以及曲塘次凹南-东斜坡带、海北次凹南-西斜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格架。三垛组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为辫状河河道和洪泛平原亚相沉积,河道内心滩砂体发育;上亚段沉积期演变为曲流河河道、堤岸和泛滥平原亚相沉积,河道凸岸一侧发育边滩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以及辫状河心滩、曲流河边滩砂体物性较好,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2.
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泉头组储层特征、沉积相类型以及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东南隆起区泉头组岩性以氧化较强的紫红色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储层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岩屑及微量造岩矿物组成,属低孔、低渗型致密储层。结合重矿物组合和砂岩百分含量分析法确定了盆地主要受梨树-桑树台、长春-农安和榆树-扶余三大水系控制,自东向西,沿着沉积盆地边缘至凹陷区方向,砂岩百分含量逐渐变小。泉头组沉积整体上表现为沉降速率快、粗粒沉积物快速充填的特点,具有陡坡成扇、缓坡成河的沉积特征。层序V-q1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和冲积扇沉积,层序V-q2和层序V-q3为从辫状河沉积过渡为曲流河沉积的过程,主要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体系,层序V-q4辫状河到曲流河的过渡结束,完全表现出曲流河沉积特征,长春-农安与榆树-扶余两个水系在此时期于长春岭背斜带汇聚,形成了泉头组末期的河流沉积。  相似文献   

13.
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下段沉积相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相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以岩心观察为基础,通过区域地质、古生物、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对西湖凹陷花港组下段沉积相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认为,花港组下段发育曲流河扇、辫状河扇、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4种相类型,凹陷西北部发育曲流河扇沉积,凹陷东北部发育辫状河扇沉积,中南部广泛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建立了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下段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可划分出6个沉积层序和2个构造层序,下部构造层序包含层序Ⅰ~Ⅳ,上部构造层序包含层序Ⅴ~Ⅵ。在6个沉积层序中,发育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并识别出湿地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滨湖、浅湖等沉积环境。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发育有南、北两个物源区,层序I,北物源充足,形成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Ⅱ~Ⅲ,湖盆扩张,北物源总体退却,形成了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层序Ⅳ~Ⅴ,受南物源控制形成小型曲流河三角洲;至层序Ⅵ,盆地急剧萎缩消亡,形成广布的曲流河沉积。昌吉凹陷及斜坡区的含煤地层,尤以层序Ⅲ湖侵泥岩最具生烃潜力,彩南及斜坡区层序Ⅲ曲流河、三角洲砂体为主要储层,三台及北三台地区油气储层主要为层序Ⅱ,Ⅲ,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层序Ⅵ曲流河道砂坝。  相似文献   

15.
孤东地区古近纪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非常发育,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及砂岩等粗碎屑岩组成,是本区重要的沉积相类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辫状河三角洲,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沉积主体。河道沉积发育,砂体总体呈层状,内部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河道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交错层发育,尤以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特征,岩性以颗粒支撑的砂砾岩为主。石油地质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砂砾岩体的油气储集性较好,是区内较好的储集层之一。  相似文献   

16.
依据地层发育特征,对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四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首先,根据现代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厘清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部位,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确定须四段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然后,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识别出具有层序地层意义的 2 种河道类型,即低可容纳空间侧向叠置河道和高可容纳空间垂向叠置河道,进而判断基准面旋回转换位置,明确须四段可划分出 2 个四级旋回及 3 个亚段:上砂段、腰带段及下砂段;最后,井-震结合进行须四段层序地层综合解释,建立区域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进一步分析等时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入内陆湖泊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辫状河三角洲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三角洲,主体是含砾砂岩及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沉积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它们由许多向上变细的层序构成,单一层序厚0.5-5m。该辫状河三角洲中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体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最为发育,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时物源供给丰富且粒度粗,因此湖泊的波浪对其影响甚微,该区辫状河三  相似文献   

18.
为突破辽东湾坳陷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相的早期认识对该区油气勘探下一步进展的制约,以沉积地质、地球物理和古生物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湖泊及浅水三角洲存在的地质背景和证据。通过辽河坳陷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的沉积模式及可可西里卓乃湖-库赛湖区的现代沉积比较,结合孢粉百分含量法和相对比值法的半定量分析方法所揭示的古湿度和古温度分析结果,认为馆陶组主要是亚热带且湿度逐渐增大的气候条件下,以冲积扇和辫状河为主,具有大平原小前缘特点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三角洲平原分为以冲积扇为主的上平原和以辫状河为主的下平原,三角洲前缘具有平面规模小、不稳定、河口坝和远砂坝不发育的特征。馆陶组下段封闭型湖泊面积小,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馆陶组上段湖域面积扩大,三角洲前缘更加发育,且次级洼陷之间由辫状河水系连通,呈敞流型湖泊特征。辽东湾坳陷新近系馆陶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新认识使得前三角洲泥岩发育区可能成为区域性盖层,为下一步大型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重要的地质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