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电磁仿真软件HFSS研究废橡胶微波裂解过程中密封隔板表面附着炭黑对废橡胶微波裂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炭黑在密封隔板表面的附着会造成微波能损耗,炭黑附着厚度越大,微波反射率越高,能量传输率越低,导致废橡胶裂解速率下降和能耗上升。通过改进波导结构形式、增设氮气吹扫隔离功能可解决密封隔板表面的炭黑附着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志华  郭楠 《橡胶工业》2018,65(5):573-575
为降低废橡胶的裂解能耗,应用HFSS仿真软件模拟分析波导中放置调谐螺钉的位置对废橡胶裂解传输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沿着垂直于馈电的方向改变调谐螺钉的位置对微波的传输效率不产生影响,在BJ-22标准矩形波导中,当密封隔板的材料为石英、厚度为4 mm,调谐螺钉的直径为6 mm时,调谐螺钉的最佳位置为距离馈电端口71 mm处,最佳探入深度为19 mm,此时的能量传输效率为99.884 9%。  相似文献   

3.
《现代橡塑》2005,17(3):41-41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对废橡胶、废塑料热裂解处理,制取低分子烃混合物及炭黑的热裂解装置的改进,尤其适用于不降温排料、进料裂解。其特征是裂解釜外设有可向釜内喷水,用于驱赶釜内烃蒸汽的喷水装置,进水变成的蒸汽可将釜内剩余高温可燃烃蒸汽排尽,达到不需降温,就可开门排炭黑,实现高温排料、进料,热量损失少,热能利用率高,裂解能耗低,并缩短了釜间裂解周期,生产效率高。转轴径向设置的固定不转长轴套,有利于实现轮胎钢丝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4.
赵敏 《轮胎工业》2024,44(5):0262-0262
废橡胶热裂解及生产技术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5.
针对废橡胶微波裂解出现的裂解速率下降、能耗上升问题,基于电磁仿真软件HFSS,在2.45GHZ工作频率下,对密封隔板表面附着不同厚度炭黑时的微波能传输进行了探究。认为,炭黑在密封隔板表面的附着会造成微波能的损耗,其附着厚度越大,微波反射率越高,能量传输率越低,导致了废橡胶裂解速率的下降和能耗的上升。通过改进波导结构形式,增加氮气吹扫隔离功能,可以解决炭黑的附着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废橡胶裂解炭黑作为补强剂,通过对比补强前后天然橡胶的性能变化,研究了粒径、结构度、交联度、分散性对裂解炭黑补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标炭黑在强度方面明显高于裂解炭黑,N220炭黑明显高于N660;裂解炭黑粒径越小,补强效果越高;一段混炼时几种分散剂没有带来明显补强效果,二段混炼后硬脂酸锌对撕裂强度带来明显的增益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工报 《橡胶科技》2024,22(5):0248-0248
废橡胶热裂解及生产技术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8.
苏昕  李志华  胡立皓  赵宪冰 《橡胶工业》2021,68(5):0369-0373
在废旧橡胶的微波裂解腔体上设置4个波源和相应波导管,使用HFSS软件建立微波裂解模型,对裂解腔体上波导管馈口的分布方式和间距进行电场分布和微波能损耗分析。结果发现,微波裂解腔体上相邻波导管馈口中心间距为150 mm且波导管馈口呈正交分布时,相邻波源之间相互干涉最小,废旧橡胶裂解的微波能有效利用率最高,微波能反射损耗最低。本仿真结果可为废旧橡胶微波裂解腔体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废轮胎热裂解回收过程中,会产生15-20%固体废钢丝。因为废轮胎热裂解回收大都没有配备固体废钢丝深加工设备装置和工艺技术,所以目前废轮胎固体钢丝是唯一没有有效利用的产物。而轮胎胎圈钢丝切割可加工制成钢丝切丸;帘线钢丝是碳含量为0.7%的高锰高碳钢,其强度和硬度是加工铸造钢丸的极佳材料。本文通过创新性阐述废轮胎热裂解过程中钢丝深加工工艺技术,诣在为废轮胎热裂解回收行业开创一条固体废钢丝综合利用新渠道,使废轮胎热裂解在回收利用过程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固体废钢丝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10.
颜杰  刘科财  杨虎  李新跃  李红 《广州化工》2012,40(9):150-15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为现代化大型城市的一种极大的威胁。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和资源化综合处理法。本文探讨了垃圾微波裂解处理工艺,确定了最佳氮气流量0.2m^3/h;垃圾停留时间t=2.63h、预热时间t1=1.25h、分解时间t2=I.48h;350℃时垃圾开始裂解;554℃裂解结束;裂解反应过程平稳。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废轮胎(橡胶)热裂解回收利用所获得的政策支持。分析了废轮胎(橡胶)热裂解工艺水平的提高,如正压改微负压,采用缺氧和无氧技术等。总结了废轮胎(橡胶)在设备方面的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介绍了垃圾裂解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并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垃圾热裂解和微波裂解动力学的发展状况。比较了两者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罗之祥  魏丽  陈建龙 《轮胎工业》2007,27(7):387-393
研究高铜镀层(铜质量分数为0.670)和低铜镀层(铜质量分数为0.635)钢丝帘线与橡胶的粘合性能.结果表明,高铜镀层钢丝帘线与橡胶的初始粘合性能较好,但其老化后粘合性能下降明显;只要胶料配方合理,低铜镀层钢丝帘线与橡胶的初始粘合性能可接近高铜镀层钢丝帘线,而其老化后粘合性能明显优于高铜镀层钢丝帘线.  相似文献   

14.
履带运行系统克服了自然或人为的障碍,使重型车辆可以在颠簸崎岖、冰雪覆盖的地形和沼泽表面上运行。橡胶履带的重要结构部件是钢帘线,其被放置于弹性体中,用于制造履带的胎面,目的是使履带结构变硬,保持其适当的挠度,并对拉伸力有足够的抵抗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接触地基的条件下,橡胶履带运行时频繁制动和颠簸会导致钢帘线材料损伤及力学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于双鹏  杨启容  陶礼  刘亭  杜威  姚尔人 《化工进展》2021,40(6):3119-3131
运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轮胎橡胶的热解过程进行了模拟,并结合模拟结果和密度泛函数对其气相产物的反应路径进行推测计算。模拟结果表明,热解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低温热解阶段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橡胶长链断裂形成单体,主要产物为异戊二烯、苯乙烯和1,3-丁二烯;高温热解阶段发生的主要反应是单体进一步生成小分子气体,产物中CH4、H2、C2H4占大部分,还有少量C2H6、C3H6。其中CH3·攻击异戊二烯和苯乙烯单体夺取特定位置的H·是生成CH4的最优路径,H·攻击苯乙烯单体夺取特定位置的H·是生成H2的最优路径,CH2CH·攻击1,3-丁二烯单体夺取特定位置的H·是生成CH2CH2的最优路径。本文还将热解产物分别跟天然橡胶单独热解和天然橡胶与丁苯橡胶共热解的热解产物做对比,为废旧轮胎橡胶热解得到特定的气相产物和催化热解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选用子午线轮胎胎体胶料配方作为基本配方,以钢丝帘线作为骨架材料,采用自行研发的橡胶与钢丝帘线动态黏合性能的测试方法,考察了多巴胺及传统黏合体系对橡胶/钢丝帘线动态黏合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多巴胺替代间苯二酚作为无毒环境友好型黏合剂的可行性。结果发现,钴盐黏合体系赋予了橡胶与钢丝帘线较好的动态黏合,多巴胺体系赋予了较好的静态黏合,间甲白体系居中,3种黏合体系并用可赋予最好的动、静态黏合性能。橡胶/钢丝帘线的动、静态黏合力均随着多巴胺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在拉伸疲劳后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7.
采用ZSM-5和超稳Y(USY)分子筛催化剂,利用两段法固定床研究废旧轮胎的催化热解.通过对轮胎的催化热解后的轻质油品(<160 ℃)分析,发现热解后油品中单环芳香烃含量增加.如在热解温度500 ℃、催化温度400 ℃和催化剂与轮胎比例0.5的情况下,对没有催化剂以及含ZSM-5催化剂及USY催化剂的轮胎热解,得到的轻质馏分中苯的含量分别是0.15%、0.99%和1.89%,甲苯的含量分别是3.04%、5.68%和17.70%.这对从废旧轮胎热解油中提取化学化工物质的工艺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长距离钢绳芯胶带输送机的小时输送能力、最大张力、带强、轴功率、动载最大张力及安全系数、电机过载、翻带区长度、四弧段半径等问题的计算或校验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各种长度、各种类型的钢绳芯胶带输送机,在晋宁磷矿的工程设计中也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9.
微波热解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西成  李兆  王力  苗波波 《陕西化工》2014,(2):343-345,352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微波热解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生物质、污泥、矿物燃料等通过微波加热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方法及其机理,并且微波热解存在非热效应,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资源有效利用的高效热解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failed interfaces between natural rubber skim compounds and tire steel cord used as tire cord adhesion test (TCAT) specimens have been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EDX)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cobalt boroacylate in the rubber compound as an adhesion promoter. SEM studies indicated a mixture of cohesive failure in the rubber and interfacial failure between the rubber and the brass coating. Cobalt boroacylate leads to more cohesive failure of the rubber (about 88% of the cord area covered by the rubber compared with 73% by the control), due to its degradative effects on rubber. EDX analysis of the failed cord and rubber surfaces at various points gave the concentrations of copper, zinc, cobalt, iron, silicon, sulfur, oxygen, and carbon. Assuming van Ooij's model of interfacial sulfide film formation over the brass (Cu/Zn) layer and analyzing the EDX results, it is clear that the failure occurs at the Cu/Zn and CuxS/ZnS sub-lay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